APP下载

村集体经济发展探讨

2022-12-14王江华刘士烜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瓦房行政村渔网

王江华 刘士烜

(商水县农业农村局,河南商水 466100)

城关乡瓦房庄行政村地处商水县东部,距乡政府5 km,辖瓦房庄、董庄、杜庄、赵庄、苏王堂等5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484户,人口共计1 868人,耕地面积120.72 hm2。近年来,瓦房庄行政村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运用改革成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先后引入服装加工、香菇种植、渔网编织、订单农业等4项产业。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迅速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显现出深化改革的法宝力量,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截至2020年底,5个自然村全部实现有集体经营收入,瓦房庄行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市级文明村”“六村共建示范村”。

1 措施

1.1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1.1 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2018年完成对瓦房庄行政村各类资产的全面清产核资。全村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 078.8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7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 061.87万元;核查集体土地等资源面积120.72 hm2;清理了长期以来个别人乱占和侵占的集体资产,理顺了农民情绪,改善了干群关系,营造了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1.2 全面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打牢制度基础。瓦房庄行政村484户1 868人都开展了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工作,建立了瓦房庄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登记赋码,领取登记证书,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牢了制度基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按照《商水县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细则》,定期进行资产排查,实行管理公开制度,始终保持集体资产有一本“明白账”。

1.2 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稳中求进、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土地入股,公司运营,利益分成,抱团发展”的模式,依托扶贫车间、香菇种植基地、门面房出租及河南全民康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租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1.2.1 引进香菇种植产业。针对瓦房庄行政村人均耕地较少、靠近县城和周口市区的特点,选择了占地少、效益高的香菇种植产业,在杜庄自然村空闲林地上投资逾140万元建设香菇种植基地,租给有种植意向的3名党员、干部带头组建的商水县千家兴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租金2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香菇种植基地按“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业化模式,建立“制菌—养菌—技术服务—存储销售”的产业链条。目前,已经建成占地1 hm2,集冷库、烘干设备、无塔供水等硬件配套设施齐全的香菇种植基地,带动20多名村民在香菇种植基地就业增收。瓦房庄行政村香菇种植基地现有12个生产棚,每个生产棚占地0.03 hm2,可放置5 000个香菇菌棒,每个菌棒1个生产周期(9月至次年4月)可产香菇1 kg,售价10元/kg,每个菌棒成本为4.5元,每个生产棚毛收入为27 500元,人员工资、水电、折旧、维修等费用按销售收入60%计算,每个生产棚净利润为11 000元。

1.2.2 引进服装企业入驻扶贫车间。2018年4月,针对瓦房庄行政村留守妇女、老人多等情况,引进劳动密集、适合妇女和老人务工的商水县瀚玺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瓦房庄行政村扶贫车间。村委会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同,村集体每年收取7万元租金。目前该公司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实现了厂家赢利、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业致富的“三赢”局面。

1.2.3 推广渔网编织,壮大渔网产业,促进增收。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把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引进渔网产业园区,健全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产业办公室成立返乡创业办公室,对有意从事渔网产业的在外成功人士宣传优惠政策,协助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1]。同时,为促进渔网主导产业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当地投入1 500万元建立渔网产业园区,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投入50万元建设产业扶贫车间,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346人。积极对接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采用来料加工模式,通过奖励渔网编织器具、评选脱贫致富能手等措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渔网编织。5个自然村85%农户都利用闲暇时间编织渔网,家庭收入显著增加。

1.2.4 实现整村土地托管。协调周口市天华农业联合社落户瓦房庄行政村,将全村120.72 hm2土地交由该联合社托管,实行统耕统种统管统收,降低种地成本[2],提高粮食产量和价格。

1.2.5 门面房出租。瓦房庄行政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用河南省扶持集体经济资金134万元及商水县配套资金13.4万元,购置位于商水县融辉城内的1套180 m2门面房,租给中华保险公司,年租金7.73万元。

2 经验启示

2.1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发展基础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了集体家底,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一本“明白账”。瓦房庄行政村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 078.87万元,人均5 776元。这反映出村里具有丰厚的集体资产家底,这也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增强了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的信心。

2.2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是发展的动力引擎

瓦房庄行政村积极利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发展香菇种植基地、协调扶贫资金发展扶贫车间,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城关乡政府按照村庄类别和特色产业项目分类进行资金支持,对发展集体经济起到了引擎作用[3],积极引导了特色产业发展。政府扶持资金有效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

2.3 采取多种股份合作是发展的有效方法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制创新了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要积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其他市场主体联合,开展资本、资源等多种要素之间的股份合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要突出“新型”二字,体现改革成效。具体表现在发展的基础是集体资产,发展的方法是股份合作制[4],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的结果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些都做到了,才能够迅速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2.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发挥了反哺作用

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创造了必要条件。一是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是设置公益性岗位方面。政府投入资金168.8万元,设置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3类公益性岗位293个,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力所能及地参加工作,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三是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免费对有意向就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举办培训班2次,参训人员达500人次,同时每年举办渔网编织行业“大比武”,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2.5 完善的机制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中,同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发展。一是形成示范带动机制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扶持渔网企业和毛发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树品牌、强优势、促发展。二是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强化集体经济管理。为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政府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并建立完善了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规定等多项规则制度,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一方面,注重吸纳配齐配强村班子,全面优化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班子结构,把12名致富带动能力强、能担当、能干事的人吸纳进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显著提升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班子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村风整治,消除村干部之间的矛盾,为村内发展稳定奠定基础,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瓦房行政村渔网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甘南牧民聚落房屋研究
小鱼和网
长不大的月亮
透视渔网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
陕西 行政村将实现光纤全覆盖
为"渔网袜”时髦正名
独创的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