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牧民聚落房屋研究

2020-09-10旦知才让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瓦房甘南

旦知才让

摘要:牧民定居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结果,亦是牧民文化发生改变的现象。定居是甘南牧民迟早都会面临的问题,他们如何选择聚居方式与房屋样式是笔者研究的重点。因此,本题主要以甘南仁多玛牧民为例解析甘南地区牧民定居的历史过程及选择的建筑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甘南;牧民定居;瓦房

从牧民定居的形成过程来看,甘南仁多玛牧区定居历史可分为牧民定居前的居住方式、牧民适应定居的过度期和最后形成定居三个方面。每一阶段都与社会发展历程紧紧相连。

一、仁多玛定居之前的生活机制

甘南仁多玛地方尚未解放之前的聚落方式是游牧散居。仁多玛地区解放之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属于纯畜牧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地主阶级半封建社会。据一些有经验的白叟讲述,当时整个仁多玛牧区是由两个氏族的大家庭管理,它们分别是佳轰仓和遵巴仓”。据前人说这两个家族是佐盖土司的冠臣后代,所以他们的等级和权力远远至上于平民,仁多玛是由它们两家的协商管理,平民需要向这两家按季纳税。并由这两个家族主导所有牧民生活和管理社会秩序。

“人民公社”以前,牧民的住宿方式有两种,即帐篷和穴屋。夏天(4月初至9月末)在夏季牧场人们住帐篷,因夏季草场的居住位置不固定,甚至每一次的居落与往年不同的位置不同,所以在一个地方修建穴屋是没用的。冬季草场(10月初至3月末)比夏季草场的分配稍微稳定了一些,大部分牧民都有自家固定的冬季牧场,每年冬天都待在一个地点,所以在冬季牧场,自然、经济和劳动力等条件允许的家庭建立穴屋。到了冬季,帐篷盖在穴屋顶上,虽里面的空间比较狭窄,但与帐篷相比有遮风避寒的作用,所以这就成为他们过冬的最佳住宿。

二、仁多玛牧民先前没有定居的原因

仁多玛牧区的所在地为甘南美仁草原,地势属于丘陵型的山区草原,半干旱气候,四季变化非常明显,所以年温差很大。在土改、改革开放之前,牧民没有住进房屋的原因共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游牧生活机制的影响;其次是文化习惯的原因;再次就是生产水平的条件限制。

游牧生活是一年四季轮流不断地搬迁游动的生活方式,因为所属的草原面积太广阔,但人数过少,而牲畜的数量不够多所以无法覆盖整个草原,反而会剩余过多的草,但为了守护与保管自己的领土边疆,不得不一年四季轮流循环地游转。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三个月,所以定居生活对游牧的仁多玛等地区不适用。

其次,牧民历来就习惯并乐于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地游转,而且游牧是对游牧民族来讲是整个游牧文化的根源。有了游牧这个社会活动,才有了游牧文化。若停止游牧的社会活动,那必将会中断所有游牧文化的发展,甚至会使整個游牧文化逐渐遗失。因此仁多玛牧民的游牧社会活动,对他们来讲是一场不可终止的活动,而他们对此也乐此不疲。

再次,对牧民而言,与定居农民相比,生产能力上有相对的限制。牧民不能像农民那样固定下来花大把时间去生产和研究某东西,且因游牧的缘故,生活物品的简单、轻巧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如农民所有的马车、房屋等沉重和复杂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极其不方便,反而会是累赘。房子是需要利用大把时间和精力去修缮和保养,可是牧民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空闲,牧民所行地方交通工具(除了驮运)基本行不通,所以筑建房屋的材料也很难运输。再次在美仁草原根本没有修建房屋的木材可取,由于生产条件等多方面不允许的条件下仁多玛牧民无法修建房屋。

三、牧民适应定居的过度期:

至1958年中国“人民公社”成立为止仁多玛没有固定的住房,除寺院里的僧人,都是以游牧民族的传统的“黑帐篷”为住宿。到了1958年,甘南开始了实行“人民公社”,原有的居住方式和传统游牧生活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仁多玛地方顿珠某老人的口述:

“从人民公社成立后,当地组长、连长等头人组织到周边其他地方砍采木材修建公社房屋。每一组都有三四套房子,每一套的大小是六间(宽两间长三间,大概面积是八十平方米),但是一套房子并不是住一个户,差不多每一套房子里有三户人家。房子里由木板分割空间,所以隔音很差,人们为了遮风避寒,木板上涂牛粪。其实这些房子对我们并不是永久的,一两个月后又要换班(当时马、牛、羊及猪四个组,每个组又分三个班轮流放牧),换班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所有东西要搬到新的工作地方去,所以那座房子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住宿。可是在冬天,这个房子非常暖和,人们对房子处理的很好。”

由此开始仁多玛的牧民开始住进房屋,公社房虽不是自己所有,但初次体验了住进房屋的感觉,也发现了冬季房屋比以前的穴屋和帐篷暖和很多,而且住在房屋的时间越长,人们对房屋的依赖性越强,况且房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切了。

1983年左右,公社解散再一次对人们的生活机制变化了。据才让某老人说:

“1983年公社没有了。把之前的共有财产都变成自留了。当时房屋这一块,好像是一户一间分了,自己的房屋可以拆也可以卖,有些人把房子拆走了,而有些人继续修缮并扩建,变成自己的真正的家了。”从这期开始人们已经习惯住宿房屋了,从此仁多玛的牧民开始有修建房子的传统了。

三、仁多玛牧民形成定居的形式

(一)仁多玛牧民定居房屋结构形成缘由

1983年后,人们已经习惯住入房屋之后,在冬季草场开始修建了房子。然而,在持续游牧生活的条件下,原有的居住限制仍然存在,所以像农民一样完全居住是不可能的,对牧民来说冬季的房屋仍然是一个短暂的住房而已,到了夏天继续前往游牧。冬季的三个余月过后,房子只能留空,除了个别老人之外没有人住在冬季的房屋。可是到了冬季又需要住进那个房屋,但夏天没人管护的情况下,房屋的木头容易被雨水侵蚀腐烂,所以房屋的管护是一个问题。人们为了避免这些境况,修建他民族风格的斜山和硬山式“瓦房”了。

瓦屋是甘南领地定西、临夏等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这些甘南周围地区比甘南地方海拔较低,降雨量较频繁,所以倾斜式屋顶是他们的建筑风格。修建这类瓦房的过程中木材的花费很小;防虫、防湿功能较强,由于减少了很多的保养工作,所以这类房屋对仁多玛地方的牧民而言,则是最佳选择。

(二)仁多玛牧民定居房屋的性质特征

首先“瓦房”是倾斜式屋顶,排雨水的功能很强,因为屋顶全盖瓦片,不会生长杂草。瓦房不需要像传统的平顶木屋那样常常保养,而且修建的过程中木材等自然资源的耗费又不是很大,破坏自然的力度很低。其次相对而言瓦房所需的经济和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对牧民的生活没有那么压力。里面的结构以三角形栋梁为屋顶的支撑力量,所以在室内没有柱子,因而显得非常宽敞,空间明亮,没有阻碍。房屋的装潢上也不会跟藏式木屋一样木材的耗费很大,显得非常简洁,所以修建房屋的材料上比较木房屋等减小了对自然的破坏力度。

除以上优点之外,当然瓦房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和缺点。瓦房与传统藏式木屋相比避寒能力非常弱,因为材料皆是冷性的石头和瓦片,而且室内的空间非常宽敞,所以在冬天房屋里的感受不是那么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居文化续传和留存方面有不良影响和作用。比如瓦房替代传统民居。而且挖掘红土和烧砖等破坏和污染自然现象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著(Stanley Abercrombie)吴玉成/译,  《建筑的艺术观》(Architecture as art)【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6.1

[3]所南航旦/编著,《地相文汇集》(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J】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1.1

猜你喜欢

瓦房甘南
甘南记事
色与光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甘南大雪
住着乡愁的瓦房
须弥山石窟旁的瓦房城
老屋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
调皮的雨滴
一只镀金打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