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近25年中国高中地理教材研究进展

2022-12-12布仁吉日嘎拉王菜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热点课程标准教材

周 倩,布仁吉日嘎拉,2,王菜林,张 叶

(1.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引言

地理教材分析是科学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前提[1]。201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让高中地理教材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迈进[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由“必修+选修”进化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呈现模式[3]。张卫青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梳理了近40年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意义、理论、方法、内容及存在问题[4];任梦漪等利用简单统计方法,梳理了从2004-2014年地理经典四大期刊文章,分析地理教材的发展、内容、对比和优化[5];林芸菲等采用共词分析法,对近十年来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时空分布和关键词进行系统分析[6]。研究成果硕丰,但鲜有展示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演化路径和研究热点变迁。故此,本文以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近25年来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概况、热点和主题演化,以呈现其研究进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文献数据来源,分别以“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1996-2021年,共获得相关文献425篇(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22日)。为保证数据准确性,人工剔除会议及与主题明显不相关文献,筛选出343篇有效研究文献。各篇文献均具标题、作者、摘要、出版日期、期刊、关键词等有效数据信息。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基于Java程序语言编写的CiteSpace 5.8R2(64-bit)软件,结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载文量、发文年份、文献作者、关键词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表1),获得科学知识图谱,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

表1 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及数据生成表

2 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概况

2.1 载文量分析

近25年,关于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图1)。以地理课程改革中两次课程标准(实验版课标、2017年版课标)出版时间(2003年、2018年)为切点,将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探索三个阶段内文献发文情况。

图1 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年度发文量及其所占比

第一阶段(1996年-2002年):论文年度发表量较少,年均发表量为5.4篇。2003年之前高中地理教材为“一纲一本”[8],研究内容有限,且大纲更新时间较快,往往旧大纲还未研究透彻,新大纲已出现,故本阶段研究成果较少。

第二阶段(2003年-2017年):年度发文量稳步增加,年均发文15.7篇。自2003年实验版课标颁布后,我国高中地理教材走向“一标多本”多样化道路[9]。相继出现了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等四版教材,研究素材多。同时,该课程标准使用时间约为14年,留给研究者的研究时间也较多,故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呈现繁荣向上的状态。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文献年度发表量呈现迅猛增加势态,在2020年达到文献发表量最高值(31篇)。2017年版课标在深化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10]。同时2019年各版新教材出炉,相较于旧教材改动较大,诸原因使研究成果达到高速发展状态,且根据发文量指数预测,未来关于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仍呈现继续增长趋势。

综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地理教育育人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也不断更新。为此,地理教材研究持续升温。

2.2 文献作者分析

图2为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作者共线图。从发文量来看,高产作者为赫兴无(8篇)、李家清(7篇)和张胜前(7篇),其中李家清对本领域研究关注较早,于1996年展开研究。张胜前、段玉山、李家清等作者的度中心性较高,表明这些作者在该领域研究中贡献大,较为重要。从合作网络来看,网络密度较低,且作者间线段联系较少,表明独自研究的作者较多,合作程度较低,未形成规模性研究团队。综上,学术界研究高中地理教材的学者数量多,但较为分散,高产作者少,团队协作少,协和力度有待加强。

图2 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3 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主题的变迁

3.1 热点变迁

高中地理教材研究包括不同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变迁可通过关键词突现成果呈现。突发性探测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时间内激增,突然成为热点。分析高中地理教材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突现,能更加清晰、直观了解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热度,掌握研究动态。笔者经分析得14个突现强度较大的关键词(图3),并据其时间分布特征分为3个部分。

图3 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第一部分(1996-2010年):侧重研究教材内容阶段。关键词有“地理事物”“太阳高度”“地理原理”“新教材”。“地理事物”和“太阳高度”的研究时间起点和跨度较为统一,都是从1996年到2010年,研究热度时间为14年,研究生命力强,表明该类关键词是本领域的核心知识基础。对“新教材”的研究热度时间跨度为五年,相对时间较短。

第二部分(2011-2015年):专注教材比较研究阶段。关键词有“湘教版”“人教版”“比较研究”和“地理图像”。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热点版本是湘教版和人教版,二者的研究均始于2006年,但湘教版的研究热度时间跨度更长,为9年,且湘教版的研究热点强度最大,为5.27,表明对湘教版教材的研究集中、爆发性强。“比较研究”的研究热点时间结束于2020年,未能显示出未来仍是研究热点的趋势,但“比较研究”的研究热度时间长、爆发强度大,且处于实验版教材研究成熟期,故推断未来仍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该阶段研究聚焦于地理教材内容剖析,研究主题明显。

第三部分(2016-至今):研究内容多元化阶段。关键词有“地理教材”“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图像系统”“教材难度”和“问题研究”。该阶段研究热点时间起点均为2016年。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问题研究”等的研究热度持续至今,表明这三类研究在后续的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中仍会成为研究热点或者是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分支。该阶段研究内容分散,就目前来看研究热度时间跨度短,呈现未来研究热点的趋势。

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热点阶段性强,突现词明显。前期研究阶段热点集中,后期分散,趋向于教材细节研究。未来研究更注重微观视角下的专项内容研究,研究热点更加精细化、多元化。

3.2 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演化路径

聚类分析遵守层级聚类原则呈现聚类结果,表明研究文献之间的亲疏关系。根据关键词聚类成果(图4),结合笔者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经验,将相关关键词进行合并,最终形成关于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的四类研究热点(表2)。

图4 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领域关键词时序图谱

表2 1996-2021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领域聚类标识

(1)类Ⅰ:高中地理教材改革和编制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和编制研究关键词主要为#0“地理”、#2“高中地理”、#10“地理教育”及#12“地理课程”。该聚类内容主要围绕地理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变化,包括教材与课标的对应程度、教材体现的时代特征和核心素养等研究。对教材与课标的对应程度前期以质性研究为主,如通过四版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中概念差异,指出课程实验版课程标准地理概念使用不当[11];后期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一致性等量化研究为主,通常采用SEC一致性分析,利用编码程序,比较不同版本的波特系数[12]。教材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随国家、社会、经济、环境等变化,教材案例或活动的变化;同时在地理核心素养提出后,研究多侧重于深度剖析地理各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水平,从而依据要求建立教材、教学评价量表,以了解学生学前学习水平及目标学习水平。教材编写蕴含时代背景,体现课程改革内涵,研究者以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为主,研究方法多为经验总结法和内容分析法,定量方法相对较少,对相关研究需继续深入。

(2)类Ⅱ: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5“图像系统”、#8“比较”、#3“地理事物”和#6“必修教材”等关键词。该聚类成果主要是围绕教材版本的比较,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国内外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对象主要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地理教材,借鉴教材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其研究多倾向于章节结构、内容、图像等浅层结构的对比,较少涉及深层结构。二是国内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比较,有同一版本新旧教材的纵向对比和不同版本教材间的横向比较,其中还有大陆与台湾教材的比较。研究对象主要为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地理高中地理教材,尤其是人教版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有章节结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课程难度等。但总体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集中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容涉及较少;在整篇文章中,比较内容篇幅较大,对于教材如何整合使用的建议较少。

(3)类Ⅲ: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研究囊括#6“必修教材”、#9“《地理》”和#11“空气密度”等三个关键词。该聚类内容涉及教材内容分析,以2010年为分界线,前期为教材内容研究繁荣时期,后期发展动力不足,研究趋老。整体研究内容聚焦于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其一,地理事物的概念主要从现状研究逐步演化为理论层次研究。如:江晔基于地理概念教学现状,以国际PISA评价概念为指导,强调学生认知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等教学策略[13];李春艳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将地理概念提升至“大概念”,并与“单元教学”结合,阐述了“先确核心,后建系统”的教学设计思维[14];张家辉将地理概念与课堂教学联系,提出在厘清地理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地理概念体系[15]。其二,对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规律的研究通常同时出现,一般是基于教材中“活动”项目,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案例中关于地理事物的原理或规律。对地理事物的研究主要围绕必修教材的大气圈、北半球、区域因素等自然地理内容,选修教材、人文地理内容涉及少。

(4)类Ⅳ: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研究关键词包括#4“地理教学”和#7“地理技能”。该聚类主要体现在如何用教材上。教材的使用建议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版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如针对湘教版系统性、体系性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对导入、过渡和板书提出要求[16];根据2019版中图版教材中“课题”一栏目的特点指出使用方法及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课标要求[17]。另一类是基于课标和学情,针对教材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提出教学策略或进行教学设计。以同一版本各类教材为研究视角的宏观层次:如常珊珊等基于地理学科视角,以分析新教材在立德树人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中的六大体现,据此提出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系统及课堂教学的建议[18];研究教材某一章(节)间整体构架的中观层次:任慧源等以中图版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中“问题”栏目进行编码分析,认为问题设置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进阶要求较高,建议一线教师充分利用“问题”中包含的空间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19];以各章(节)内部的各栏目的数量、类型、呈现方式及组织形式等角度切入分析的微观层次:夏灵等以人教版“水循环为例”,总结归纳了教材分析的思路,并进行了教学设计[20]。该领域研究多以教师为切入点,采用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为实际教学积累了素材和宝贵建议。

综上,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热点阶段性明显,未来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问题”等内容的研究趋势强;研究演化路径清晰,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强;研究主要涉及教材编写、教材比较、教材内容分析和教材使用等领域。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5年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载文量、文献作者、突现词和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高中地理教材领域研究整体态势呈上升状态,反映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正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但尚未建立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合作网络,且需加强研究者间的学术联系和研究团队规模。

其次,研究阶段性主题热点明显,2016年后热点研究主题分散,对教材微观层次的研究热度大,表明现代地理教育需要更加细化的教材研究。

再次,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主题多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编制研究,研究集中于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教材时代特征研究与核心素养研究;二是教材比较研究,分为国内外教材比较和国内教材比较。国内教材比较分为同一版本新旧教材比较的纵向比较和不同版本的横向比较;三是教材内容研究,专注于地理教材内容概念、规律和原理研究,但2010年后研究后驱力明显不足,研究趋老;四是教材的使用研究,分为各新教材出版后的使用建议和基于课标和学情对教材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研究范围宽泛、研究深度不够。高中地理教材研究主题多样,但不深入,研究以教材浅层系统分析为主,未能深入挖掘教材编写内涵及蕴含意义,如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各内容水平进阶的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目前研究内容多集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教材较少涉及,且教材的宏观、中观、微观研究分散;(3)研究方法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较少。经验法是高中地理教材研究的经典、常用研究方法,但主观性较强。定量研究较少、不完备,且目前使用的量化方法对一线教师难度过大,适用性差。

猜你喜欢

热点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热点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