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鸿雁》为例

2022-12-12李亚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鸿雁师生教学法

程 伟,李亚秋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相关内容简介

1.1 项目教学法

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萌芽于16世纪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德国[1]。20世纪90年代,项目教学法趋于完善并在世界发达国家开始实践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后将教学内容拆分成若干的子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这些子项目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尝试去实践并解决问题。在锻炼学生的思考及交流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转换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只需扮演好顾问、助理的角色。此次的实践研究正是在打破学科逻辑结构的基础上,以项目教学法来重整课程的课程模式。

1.2 音乐技能课程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必备的技能。相关课程主要有声乐、钢琴和舞蹈等课程。这类课程不仅都需要科学严谨专业训练的基本功,更需要活学活用创新等应用能力。项目化教学方法恰恰非常适合于这类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钢琴和舞蹈三门课程中是专业核心课,且这三门课程开设的班级、时间点及时间短同步,因此,声乐、钢琴和舞蹈三门课程在进行跨专业联动的协同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非遗作品《鸿雁》

《鸿雁》的诞生地是内蒙古的乌特拉中旗。它的原创是第三世活佛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应妹妹的要求即兴创作的。据说,罗布生丹的妹妹远嫁到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在回娘家探亲的中途来寺庙里看望哥哥时即兴创作一首新歌,名为《鸿嘎鲁》。这首鸿嘎鲁就是歌曲《鸿雁》的前身。蒙语“鸿嘎鲁”翻译成汉语译为“白天鹅”。但因乌拉特地区牧民把“天鹅”与“鸿雁”通译为“鸿嘎鲁”,“鸿嘎鲁”字音反复出现就代表他对妹妹的深情地思念。后来,收入有关书中并成为牧民广为传唱的宴席歌曲。再后来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这首《鸿雁》,经词作家吕燕卫创作在大型民族历史剧《东归英雄》而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并迅速传唱开来。

2 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原因

2.1 学生就业的需要

近几年来,不论在参加比赛中还是在学生求职就业的面试环节中,音乐技能考核占比逐年增加,这就需要学生有过硬的综合音乐素质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是普高生,没有经过艺术类考核加试,是零基础学习。殊不知,音乐技能课与其他文科类课程不同,它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科学严谨的训练才能获得相应的技能。入学后,面对音乐技能课程课时少,班型大,琴房少学生多等现状,要想使学生的能力快速提升,唯有精讲,反复研磨课程方可达到培养目标。这其中,项目化的教学法为学生迎来新的契机。

2.2 课程发展的需要

当下,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要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在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一方面要做好课堂思政的建设,用心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设计的各环节;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探索多种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向一流学科学习,最终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推进课程智育创新。

3 项目内容的遴选依据

3.1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2]。《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非遗作品《鸿雁》无疑是最适合的。

3.2 趣味性和实用性并存

在项目内容的遴选中第一条就是选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的热情。因《鸿雁》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展现的是对亲人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学生们很快就从发布众多非遗作品中选中了它。第二条就是选择能够适合近几年学生比赛及就业面试中弹唱和唱跳的环节中展示的作品。《鸿雁》这首作品不论从弹唱还是唱跳的环节中难易程度适中,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比赛和面试中展示自己的整体音乐素质。

4 项目内容的设计原则

4.1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由于技能需要长期训练的特殊性,再加上学前教育专业零起点、开课时间短的现状,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所有技能,长期以来惯用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热情去“教”,但事实上却让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通过近几年实践研究,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化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使她们热爱思考和乐于主动表达,使她们更加的自省和自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科综合能力,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音乐课堂。从训练中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参与课堂互动,乐于分享自己成长的心得,乐于承担项目任务,不光逐渐获得了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而且创新能力及明辨性思维有了明显的提升[3]。

4.2 跨专业联动,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课程作为教育最根本的落脚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依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的思路来不断提升课程品质,强化课程的内涵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4]。基于学生比赛、就业各阶段的需求,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并积累弹唱和唱跳的能力与经验,唯有进行跨专业的联动,实施课程的整合,才能为学生创造无限可能。通过跨专业的联动不光可以规避“重复授课”等现象,还可以在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及应用。

5 项目内容具体实施实践

5.1 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

(1)项目任务:多维度学习非遗作品《鸿雁》,了解它的“前世与今生”。

(2)制定计划:由声乐、钢琴和舞蹈三门课程的教师集体教研,讨论哪些知识或技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老师的指导;学习的总课时为9课时。

5.2 具体操作

选取二年级的A班级开展项目活动,通过四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由老师们讨论后发布师生各自的任务(表1);第二个环节,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表2);第三环节,由老师课上完成(表3);第四环节,由师生在课上共同完成。

表1 师生任务分配

表2 课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任务

表3 课上教师从旁指导

(1)发布任务

(2)学生分组自主预习

(3)教师课上指导

(4)课上弹唱+唱跳环节的展示

选择一个环境较好的教室,师生“盛装”出席,三位教师要一同为同学们进行指导。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提前还原并模拟了比赛和面试的场景。一方面让同学提前了解比赛的规则,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检验并强化前一段时间学习和练习成果,从中就问题展开师生讨论,提出解决策略。这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双方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而且为下一段新作品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5.3 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以上项目的四个环节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未来求职就业的需求,整合音乐各专业的优势联合协同教学,最大程度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在提升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基础上,提升课程的内涵建设[5]。根据调查反馈(表4)。

表4 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1)学生学习的热情明显高涨

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如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过程中,她们可以借助文字及视频资料全方位去了解《鸿雁》的前世今生,在一段段故事背后是前辈们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执着与坚守;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表示收获的背后是对作品本身及传承人的无限的敬意与感动[6]。在音型及和声连接练习中,学生表示她们有了对基本练习的全新认识,有了对向往作品弹唱的惊喜与激动的心情,更有了对技能综合应用的期盼。

(2)教师指导的过程无比愉悦

回想起来,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课堂中,学生常常不做预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自导自演”没有“观众”。在教师发问过程中几乎很少有同学来互动。久而久之,教师出现了负面情绪,学生也会遭受到教师的指责。于是,课堂会陷入学生更不愿意互动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而在项目教学法的推动下,每名同学在课上都是生龙活虎,课堂互动中少则一次多则七八次。因为课堂良好的互动,课上教师的指导能够“一针见血”直击学生遇到的难点快速给出建议,学生也能及时改进。见到学生一张张认真听课的面庞,一声声积极的互动与追问,在这良好的氛围中,教师的指导情绪无比愉悦。

(3)赋能给予师生双方

在对《鸿雁》多维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子项目中,不论是文件的收集与整理还是课上的分享与互动能力明显增强。在提高学习热情、积极性的同时,增进了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项目化教学法因为需要学生很高的参与度,需要自己动脑学习,需要自己和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对她们来说是一种蜕变,是“心”的启航,是对各种学习方法的再认识。而对于教师而言,项目教学法教会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对学生“放心”,所有事不要越界,更不要“包庇替代”。只有“放手”,教会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过,她们才能向我们期待的那样成长的更好。

5.4 记录归档,见证师生成长

记录归档可以说是项目化教学中的最后一步。这一步的存在一方面保留了师生在项目教学中互动的所有的文字与视频资料,为接下来的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记录归档见证了师生的成长与友谊,见证了师生的智慧和汗水,更见证了联合协同教学的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师生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下面的项目活动,既期待又兴奋。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师生前进的动力。

实践研究证明,项目化教学法是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的学习,它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项目化教学法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资料的查询与整理、学习计划书的编写、相关练习的执行到最后成品呈现等相关步骤。将其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的课程教学中,各环节衔接紧密、顺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7]。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学习的热情、还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资料、组织策划、讲解表达、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对于教学来说,切实提高了音乐技能课程的实训效果,解决了学前教育专业课时短、大班型课上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观念:不是教师付出的多,教学效果一定就好。只有“放手”,把课堂还给同学们,她们一定不负韶华、不断进取,定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仍“以学生为中心”,精选教学内容,重视非遗作品的传承学习,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不断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下掌握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促进音乐技能课程联合协同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鸿雁师生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鸿雁飞
雄鸡和鸿雁
雄鸡和鸿雁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