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随访中的应用效果

2022-12-12方荔香

医疗装备 2022年22期
关键词:左心室间隔内径

方荔香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0)

室间隔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患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疾病的20%~57%[1-2]。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其他心脏畸形同时存在,亦可为心脏复合畸形的一部分,如永存动脉干、法洛四联症及右室双出口等。由于该病与心腔内径及缺损大小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若不及时予以干预,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加之不同类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缺损类型及位置不同,临床治疗时机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均存在明显差异[3],故对于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患儿,做好积极的随访工作尤为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缺损变化规律,明确室间隔缺损自愈状况,从而为临床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及干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超声心动图是在普通超声检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方法,可清晰显示患儿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形态、类型、缺损血流方向及分流流速等信息,且该检查具有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对新生儿期患儿的随访监测[4-5]。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随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出生后3个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5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出生至检查时间1 d至3个月,平均(1.56±0.36)个月;体质量2 355~5 336 g,平均(3 846.28±120.43)g;心率122~145次/min,平均(133.59±6.28)次/min。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其他类型心脏疾病;造血及凝血功能异常;无法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Aloka Arietta850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儿进行检查,使用S8-2儿童心脏探头,探头频率为2~5 MHz;检查时,让患儿保持安静、不哭闹,取平卧位,先用M型超声测量患儿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情况,然后用二维超声(探头频率为3.0~6.0 Hz)对患儿行多角度及多切面扫查,具体包括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及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五腔心切面等,观察室间隔回声中断情况,判断室间隔缺损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并观察缺口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隔瓣的关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中断处有无血流信号、血流方向,并使用连续多普勒采集彩色血流最花彩处的血流频谱信息,测量其收缩期最大分流流速及压差,估测肺动脉压,并做好相关记录。

所有患儿均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仔细观察室间隔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分流流速等信息,并对其进行24个月随访。

1.3 评价指标

(1)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的检查效果及随访结果。(2)观察分析不同时期室间隔缺损患儿左心腔内径的变化情况,包括左心室及左心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50例患儿中,13例患儿明确诊断为肌部室间隔缺损,占比26.00%(13/50);5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占比10.00%(5/50);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占比64.00%(32/50);所有患儿均接受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有11例患儿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包括5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6例膜部型室间隔缺损;有15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占比30.00%(15/50);有24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未闭合,占比48.00%(24/50);无失访及死亡患儿;在15例自然闭合患儿中,有10例为肌部室间隔缺损,占比76.92%(10/13),有5例为膜部型室间隔缺损,占比15.63%(5/32)。

2.2 不同时期左心腔内径比较

与出生后3个月内的患儿相比,出生后6、12、18、24个月患儿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左心腔内径变化比较

3 讨论

室间隔缺损发生在胚胎时期,是由室间隔部分发育不全或融合失败导致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出现的异常交通现象,是我国患病率较高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发生缺损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均会对患儿的心脏功能及结构造成影响,若患儿病情严重,还可导致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6-7]。因此,对该病患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对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准确探查其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基本信息,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时判断室间隔缺损的类型,并结合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判断血流分流方向及速度等信息,从而对肺动脉压力行无创评估,提高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度[8-9];另外,超声心动图检查还具有无创、图像分辨力高、实时性好、操作简单等特点,对于移动困难的患儿,可实施床旁检查[10]。

通常情况下,根据室间隔缺损发生部位及解剖特点分为4种类型:干下型、肌部、膜周部及混合型。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中,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患病率最高,肌部型自然闭合率最高。分析其原因,右心室心肌较为疏松,同时身体中肌肉组织的不断发育可对肌部缺损起到较好的填充作用,有助于缺损闭合[11]。有临床数据显示,肌部型室间隔缺损的闭合率约为70%~90%,居于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首位[12],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同时,当室间隔缺损直径较大时,分流量增大,可导致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右心室压力及肺动脉压升高,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难度较大;若缺损直径较小,左向右分流压差增大,在长时间高速血流作用下,可形成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机制,有助于自然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出生后3个月内患儿相比,出生后6、12、18、24个月患儿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随着患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腔状况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左心功能及左心腔室大小均会影响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而且,受到长时间心室左向右分流的影响,导致患儿左心腔室明显增加,极易发生心功能下降等现象,对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造成影响;因此,当患儿出现左心增大、肺动脉高压、反复肺部炎症及发育水平较同龄儿低下时,不建议随访复查缺损情况,应尽早手术,以修补或封堵缺口。

综上所述,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期室间隔缺损随访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准确评估缺损的位置及大小,同时可评估心腔的变化情况及肺动脉压;对于存在自然闭合可能的患儿,可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对于缺损面积较大、位置较差、心腔明显增大的患儿,则需结合临床症状,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以利于患儿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左心室间隔内径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心室短轴切面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应用价值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左束支起搏术中经传送鞘贴近室间隔造影发现并发症二例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表现及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分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效果分析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