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师修方医案三则

2022-12-12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地浮肿泽泻

李 明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浙江绍兴 312030

笔者有幸先后跟随谢嘉乐(以下简称谢师)、祝瑞德(以下简称祝师)、钟仁寿(以下简称钟师)三位老师学习岐黄之术,得其耳提面命。谢师从事中医临床40 余年,擅长脾胃病、郁证、男科等疾病的诊疗。祝师致力临床实践40 余年,善于治疗内妇科病、疑难杂症等。钟师从事中医临床60 余年。在临床上,因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驾驭棘手问题,时常请教三位老师,其中多有同一患者,应用一方,效不如意,请师细审其证,亦用此方,或增或减,获效甚好。现举三案介绍如下。

1 外伤脊柱案

2016 年夏,遇一花甲老妪,外伤致胸椎、腰椎骨折,病已三月有余,督脉胸腰段灼热疼痛,口舌干燥,烦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如常,舌质红、苔薄,脉象细数。揆诸病情,诊为外伤脊柱,气血瘀阻督脉,瘀久化热蔓延,予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加天花粉,一可解郁热,二可消仆损,药用:桃仁、当归、赤芍、川芎各10g,红花6g,生地黄、天花粉各15g。自以为药证合拍,必有佳效,不虞10 剂不效,烦渴尤甚,冥思费解,求教谢师。谢师诊后,曰:“辨证虽对,但用药稍有欠缺。生地、花粉尚难匹敌红花、川芎之温,且又正值盛暑,何以能克减蔓延三焦之瘀热乎?为医者,当给邪以出路,祛邪务快且务尽,此则应取大黄以下瘀热;《药征续编》载‘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故应加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之石膏,以除烦渴喜饮;病者素有焦虑,情志不遂,易生郁热,加安神解郁之品,以绝怫郁之热。”遂在原方基础上加制大黄、合欢皮各10g,石膏30g,10剂痛止而热散。

2 水肿案

2021 年5 月1 日,一年逾不惑之妇来诊:右外侧足踝浮肿,夏季发作,秋后消退,恙延三载,未予重视,然去年立夏,浮肿复发,秋后未消,渐至于膝,今又时将立夏,浮肿加剧,胃脘不舒,饥时心悸,头昏困乏,畏寒怕冷,月经后期,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辨证为水湿内蕴之水肿,遵循“洁净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旨,予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药用:猪苓、炒白术各10g,桂枝6g,茯苓皮、泽泻、桑白皮各15g,冬瓜皮30g。7剂不效,深思以为浮肿日久,当守方为宜,继用14剂,效亦不起。于2021年5月21日请祝师会诊。祝师诊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威灵仙20g,川牛膝12g,滑石粉(包煎)15g,葎草、车前子(包煎)、益母草各30g,7 剂肿减过半,再7 剂而肿消。后问其故,祝师曰:“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当从瘀治。《血证论》云:‘凡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滞成根也,故反复发者,其中必多伏瘀血。’又云:‘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亦尝不病血也。’独具右肢浮肿,肿有定处,犹如瘀血之痛处固定不移也。《金匮要略》亦曰‘血不利则为水’,故加此六味药以活血利水也。”

3 耳部术后流脓案

一名25岁学生,自幼耳内流脓间歇发作,耳鼻喉科诊为右侧胆质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行乳突根治术及鼓膜成形术治疗,术后仍出现耳内流脓,予以抗生素内服及外用不效,耳内脓液如前不止,已持续1月有余。2021年7月18日来院就诊,诊见:右耳分泌物呈脓性、量较多、有恶臭,伴有耳内疼痛,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红、苔薄,脉浮。辨证为肝胆经湿热,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g,木通5g,焦栀子、柴胡、炒黄芩、泽泻、当归、石菖蒲、路路通各10g,车前子(包煎)、生地各15g,7 剂。一诊无效,再诊如故。于2021 年8 月1 日请钟师诊之。钟师重审脉症:患者消瘦,右耳术后,耳内流脓,心烦难寐,右侧舌麻,纳食不振,大便虽秘,而时有溏便,舌尖红、苔薄,脉象浮滑。钟师诊后,见套用前方,凝睇而笑曰:“明代杜士燮曰‘持鑑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亦不能神其通变’,汝犯此弊也。本例虽为肝胆经湿热,但湿重于热,当归、生地有助湿之弊,理应弃之;且湿热胶着,不唯有侵犯耳窍之灾,亦有肆虐心神之祸,故应祛湿化浊重于清热,兼以醒神开窍。”遂处方:石菖蒲、淡豆豉、薏苡仁、忍冬藤各30g,制远志、白蔹、焦栀子、柴胡、泽泻、猪苓、白芷各15g,龙胆草5g,苍术、炒黄芩各10g。7 剂。一诊脓液减,再诊症若失,取效甚好。

猜你喜欢

生地浮肿泽泻
泽泻到底“毒”不“毒”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大龄孕妈要提防孕期浮肿
生地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吗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生地干燥过程中梓醇损失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