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为平项针分区功能及临床经验

2022-12-12赵宝锋孙嘉婧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脊髓经络针刺

赵宝锋,孙嘉婧,张 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古人对颈项部认知具有局限性,其中仅有少部分腧穴分布在颈部,现代整理的362个腧穴中仅有6个分属项部(阿是穴除外),由于项部在解剖学上构成复杂,且为中医沟通上下经络的重要通路,成为了现代诊疗全身疾病的重点部位[1],纵览古籍,尚未见项针记载,虽有运用项部夹脊穴治疗之个案,但未成体系,缺乏明确的穴位功效、主治作用及成体系的中医理论。程为平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以传统经络学说、现代神经纤维学说及全息疗法为理论基础,创立了“程氏项针”理论体系,现整理如下。

1 项区的定位及程氏项针理论渊源

1.1 古今项区定位

古代理论中并无项区标准定位,《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释骨》注曰:“植颈项者,通曰柱骨”,故“柱骨之上下”当形容的是风府穴至大椎穴之间的范围。故该段话既可以体现颈项为气海所输之处[2],又可以体现古人对颈项的认知在乎风府穴至大椎穴之间。

现代医学认为项部主要指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层。外侧界为两侧肌群靠近中线处的劈裂面;上界为枕骨的枕外隆突和枕外嵴;下界为第6、7颈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前界为寰椎后结节、第2至第5颈椎棘突,还有寰枕后膜、寰枢后膜和黄韧带。

1.2 程氏项针项部分区

“程氏项针”将项区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分为九区。通过结合传统经络学说、现代神经纤维学说、全息疗法理论及程为平教授本人临床经验,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不同的针刺手法,临床疗效较好。

1.2.1 分区竖线 基准线“五竖线”包括:督脉线(哑门穴沿督脉至大椎穴的连线)、足太阳膀胱经线(起于天柱穴,沿足太阳膀胱经至大椎穴的水平延长线的交点即副交感穴,左右各一)和足少阳胆经线(起于风池穴,平行于足太阳经下行至足穴,左右各一)。

1.2.2 分区横线 基准线“四横线”包括:第1横线(左右风池穴的连线)、第2横线(左右肩穴的连线)、第3横线(左右腰穴的连线)和第4横线(左右足穴的连线)。横线标准以颈椎下缘线为标准,分别位于第1颈椎下、第3颈椎下、第5颈椎下和第7颈椎下。

1.2.3 分区 根据五纵线、四横线的原则,将项部分为3个大区:项上区、项中区和项下区,项上区又由左到右分为项上1区、项上2区和项上3区,项中区亦分为项中4区、项中5区和项中6区,项下区也分为项下7区、项下8区和项下9区。左右穴区对应治疗双侧疾病,包括传统经络疾病、现代中枢及周围神经疾病和血管源性疾病等。

1.3 程氏项针理论渊源

1.3.1 项区与经络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项区是沟通头与身体的重要通道,是经络走行的重要部位。项部经络可以调节周身脏腑之气,通过针刺项区可以调节周身之疾病。

1.3.1.1 项区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腘窝,一支循背下行,至腘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3]。上接源于手太阳小肠经,转输来自中焦升华的营气,通过自身的运行然后传注到足少阴肾经,振奋了整个机体的阳气,增强了气血灌注的能量,使营卫的运行更加有力,在构成营气沿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于全身通路的同时,使之可以继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4]。经络贯通上下联络头身与下肢,五脏之俞穴均在其中,可调全身脏腑之病症。

1.3.1.2 项区足少阳胆经作用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此经联系头与手臂,《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调节五脏六腑,使气机调达,气利则脏腑和,病安从来。

1.3.1.3 项区督脉作用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6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于表则可卫外御邪;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故调节督脉,濡养全身。

1.3.2 项区与解剖

1.3.2.1 项区肌肉及作用 项部浅层肌肉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将肩带骨与颅底和椎骨连在一起,起悬吊肩带骨的作用。

项部的中层肌为长而宽的肌肉,有顶韧带、头半棘肌和头夹肌等。其与多个关节相连,可使颈部关节活动,如后伸、侧屈和转动。

项部深层肌肉中,项部的枕骨下肌和半棘肌与回旋肌、多裂肌及其他深层肌肉协同稳定头颈部,维持颅和颈椎的正常位置,完成颈段脊柱精细的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通过针刺项部,可以治疗局部的肌肉疼痛及活动不利之症。

1.3.2.2 项区神经及作用 脊髓白质内的上、下纵行纤维束的纤维具有共同的起、止和行走途径。脊髓传导束分为脑与脊髓之间的上、下行传导束和脊髓内联络性的固有束。上行传导束为感觉传导束,如:薄束、楔束和脊髓丘脑束等,不仅将感觉信息经过中继传至大脑皮质,引起感觉意识,也传导感觉信息至脑干及小脑,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等。下行传导束为运动传导束,如: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及前庭脊髓束等,是由脑的不同水平如大脑皮质、脑干等部位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支配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调节肌张力和脊髓反射。通过针刺可以调节脊髓的生理及病理功能,如:感觉传导和运动传导、内脏活动、躯体的神经营养反射活动功能等。

1.3.2.3 项区血液循环及作用 包括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节段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形成血管链。左、右椎动脉颅内段各发出1条脊髓前动脉,在椎体交叉的脊髓前正中裂处合二为一,经枕骨大孔入椎管。脊髓前动脉沿脊髓前正中裂纵行纡曲、向下到达脊髓圆锥。如根动脉的一支发生供血障碍,导致局部或整个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症状。脊髓静脉的分布与动脉较一致。脊髓静脉血从沟静脉和周缘小支流到脊髓表面的软膜静脉丛和纵行的静脉干(6条),经脊髓前、后静脉回流到椎静脉丛和节段静脉。二者共同营养颈项部神经,为脑提供丰富血运。通过针刺可治疗各种缺血性症状、高血压等。

1.3.3 项区与全息疗法 全息疗法[5]是以张颖清教授提出的生物全息律为理论基础,采用全系穴区,以不同组合经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程为平教授将项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对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中心为五脏六腑,两侧为四肢百骸,将人体自上而下投影于项部,以刺激相应区域为手段,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调节脏腑精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程氏项针穴区及主治

2.1 项区穴位命名

除传统穴位外,选取全息治疗法[5]将人体投影于颈项部,根据不同投影及功能主治对其命名。

2.2 功用主治

根据全息疗法理论,程为平教授将完整的人体投射于项部,将完整的人体缩小并置于中央。左右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共同构成头及躯干,将脏腑置于其中,左右足太阳膀胱经与左右足少阳胆经所夹区域构成四肢。整体项部穴区针法刺法,以透刺为主,即一针透多穴,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刺至另一(几)穴(部位)的一种刺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不同主治的穴位或穴区联系到一起,共同调节以治疗疾病。针对不同穴区进行透刺法,其作用与经络针法[6]、瑶族医学穿筋走脉疗法[7]有异曲同工之妙。

项上一区(三区)位于项区上部两侧,两区功用相同即:调理上焦、宁心益肺、柔筋止疼和宽胸理气。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颈椎病、自主神经机能失调、S2~5神经损伤综合征、肩关节损伤综合征、膈肌疾病和肋间神经痛。项上二区位于项区上部中间,夹于项上一区及三区,其功用为:和调上焦、宁心益肺、理气散结和清咽利窍。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心病、甲状腺疾病、自主神经机能失调、食道炎、咽口鼻疾病、贲门炎及膈肌痉挛。项中四区(六区)位于项区中部两侧,两区功用相同,即:疏通中焦、和胃健脾、壮骨强筋与理气和血。临床常用于治疗鼓胀、胁痛、积聚、瘿病、筋痛、爪甲脆弱无华、胆胀病、胆瘅证、心虚胆怯证、痞满病、腹痛、泄泻、便秘、胃痛、胃痞病、呕吐、肩肘痹证痿证、腕指痹证痿证、腰痛及阳痿早泄。项中五区位于项区中部中间,夹于项中四区及六区,其功用为:和调上焦、宁心益肺、理气散结和清咽利窍。临床常用于治疗呃逆、噎膈、胃脘痛、腹痛、恶心、呕吐、消渴、泄泻及便秘。项下七区(九区)位于项区下部两侧,两区功用相同,即:通调下焦、益精补肾、壮骨强筋和行气活血。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睾丸炎、自主神经机能失调、髋关节炎、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及跟痛症。项下八区位于项区下部中间,夹于项下七区及九区,除相交部分穴位重合,其功用为:和调下焦、益精补肾、通调水道与疏通肠腑。临床常用于治疗泄泻、便秘、遗尿、癃闭、阴挺、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不育症、督脉病、热病及感冒。以项下八区为例,大椎穴主要治疗热病、咳嗽气喘,督脉可以通调周身脏腑,此区域相当于脊中穴至长强穴,主治下焦病症;C8~T1节段损伤可表现为神经麻痹疼痛,或见恶心头晕头痛、肠蠕动减慢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等症,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神经系统[8],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改善血液动力学和改善肺通气量等功能有着明显的作用。全息疗法,此区位属下焦,主治下焦病症,是中医理论中远端取穴的应用之一。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50岁,于2020年3月14日初诊。主诉:双上肢无力进行性加重1年余,曾就诊于哈医大,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给予神经营养及支持治疗,效果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本院就诊。神志正常,情绪平稳,纳呆,二便可,睡眠可,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缓涩。查体:双上肢肌力Ⅱ级弱,肌张力不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辅助检查:动作诱发电位示神经元病变。诊断:痿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法:针刺治疗,取项上一、三区透刺项上二区,项中四、六区透刺项中五区,项下七、九区透刺项下八区,脾穴、胃穴、肩穴至腰穴透刺,头针,臂臑、曲池、合谷、八邪和阿是穴。选取华佗牌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每针每穴透刺后行捻转摇摆手法进行补泻10 min,针刺60 min,针刺后嘱患者休息。

2020年5月10日二诊:针刺1月有余,患者主诉自针刺治疗以来,双上肢无力未加重,稍有改善。查体:双上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不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缓。处置:继续予前法治疗。

针刺半年有余,患者主诉双上肢肌力改善但未完全恢复,并无明显加重趋势。后因疫情及个人原因,于2021年1月中旬暂停治疗,于2021年3月回到本科室继续诊疗,主诉治疗两月有余,双上肢较治疗前加重,且双上肢出现水肿,程师继续以头项针法治疗,水肿明显减轻,且肌力稍有恢复达到Ⅲ级。现患者未发展。

4 按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9]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西医无法根治且预后不良。除少数以家族性遗传为病因外,目前国内患者多呈散发状态,且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辨证属痿证,认为是经络不通、血不濡筋而至痿痹不用。国内学者多数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核心思想进行治疗,并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许文杰[10]、潘卫东等[11]以“脾主四肢肌肉” “肾为作强之官”为核心理论,应用健脾益肾、温补阳气的方药治疗ALS,取得较好疗效。在针灸治疗上,国内学者皆通过体针进行治疗,所选腧穴以近治法取穴为主[12]。而程为平教授独创的项针疗法,以通调经络、和调脏腑、通行三焦和行气活血为理论基础,对其项部穴区进行透刺法针刺,使周身经络通畅,沟通多条经络,一针透一经、一针透多经进行治疗,有效地阻止了该病的发展趋势。

“程氏项针”为“程氏头项针疗法”重要组成部分,程为平教授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为根本,认为项部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3经并行之要道,具有沟通上下气血之功能,通过远治法可以调节周身脏腑之疾病。现代神经解剖学证实颈部走行着上行下行的神经纤维束包括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薄束核和楔束等,同时存在8对颈神经,通过针刺项部可以影响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状态[13],从而改善对应神经节段支配的包括感觉、运动等异常状态,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同时可以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对周身血液流变学起到调节作用,改善器官的血液灌注状态[14];以全息疗法为基础,认为全息诊疗是中医全息医学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其根据全息胚的特点[15],利用全息胚对整体情况的种种外在反映来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刺激相应区域为手段,对全身功能起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5 展望

本研究主要从创立、分区、理论渊源和治疗范围等方面介绍了“程氏项针”。程为平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推陈出新创立了“程氏项针”,填补了传统经络腧穴的不足,补充了古籍未记载的项部针刺对于人体的治疗作用;同时结合了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创新性地将全息治疗引入其中,为现代临床诊疗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思路。但是“程氏项针”目前主要以经验与理论为基础,虽然应用于临床疗效尚可,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笔者目前正在进行此项研究,从脑电波形改变、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及神经递质分泌的改变探究“程氏头项针”对于亚健康人群及病理性人群的治疗作用及不同穴区的穴性。

猜你喜欢

脊髓经络针刺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易经》养生法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