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才引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2-12-11陈宪

四川党的建设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宜居成都人口

陈宪

过去20年中,成都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发力,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集聚、培育和生成了强大的城市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才强国的重要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共有15个部分,其中第五个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门阐述人才问题。学习这个部分,我就其中三个观点谈谈体会。

第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我国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一线城市,以及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但在中西部地区也要建设若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如武汉、成都和西安等城市。结合成都,谈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是我今天的主题,下面将展开讨论。

第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中西部地区在加快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刚性引才遭遇多重困难,柔性引才难以发挥实效,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因此,我们提出建议,可对柔性引才方式进行改良,探索出一条“柔中有刚”的科创人才引进新路子。

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人才驱动的重要性,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达成共识。

成都吸引人才的优势和取得的成绩

成都在过去一些年,在人才引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验值得总结。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定向引进高端人才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大部分人才都是在实践中、试错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一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就意味着其中有人才的流入。成都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00年,成都的常住人口为1110.85万人。2020年,成都服务人口达到2234万人,常住人口达到2094万人。过去20年,成都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其中70%是在过去10年增加的),且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较“六普”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较“十二五”末下降3个百分点。“人往高处走。”这20年,成都持续保持了人口净流入,其中知识型、技能型移民占有较高的比重。成都在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来看,成都市的人口和人才政策是积极有效的。预计“十四五”时期,成都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人口净流入,其中,人才比重将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成都人口净流入、人才净流入,有两个重要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宜居和宜业(产业)。这些年,成都从一个普通的西部省会城市,一跃成为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四、经济总量位列第七的西部大城市。人们肯定会问,光凭“生活”或“宜居”成就不了今天的成都吧?是的,但“生活”这个优势功不可没。成都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成都气候、环境宜人,近年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加持,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开放包容的巴蜀文化,合理的住房规划和落户门槛,带来了人口、人才的净流入。

宜居这个优势只是成都吸引人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宜业。也就是说,人口聚集是因为有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2020年,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级,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终端三个千亿级产业,以及电子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成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成都一直致力于通过“强链稳链补链”思路招引项目,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我们应该看到,数字创意产业在成都的集聚与发展,就是电子信息产业链延伸的结果。我国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增加值率不高,但吸纳就业较多。尤其是在完善、优化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构建生态化产业链的基础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吸纳就业、聚集人才的大户。“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打造第二个万亿级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轨道交通和生物医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宜居和宜业的完美结合,让成都成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向往的城市。

成都对人才流入的吸引力,还可用近些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成都发展非常迅猛,大牌互联网公司扎堆落户来解释。在传统产业发展的年代,一个企业选择城市主要是看这里有没有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以及这个地方优惠政策的力度。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企业则要看这个地方能不能招到人,能不能招到人力资本意义上的员工。这是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大公司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成都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如此亮眼并吸引大量企业的主要原因,是成都的生活环境、城市文化、住房价格和户籍制度等都具有包容性,或者说成都有着真正意义上的“不排外”,进而使成都既宜居又宜业,集聚、培育和生成了强大的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发展拉“长板”,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生动实践。每个城市认清自己的“长板”,即绝对优势,如深圳的“创新”和成都的“宜居”,并将其巩固和强化,不仅能够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还能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补上短板,比如深圳的教育,成都的大企业。而单纯就短板补短板,是永远补不上也补不完的。

产业是人才的“巢”,尤其是高端产业。唯有做强做大产业,并且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香港和其他大都市,成都要梳理现有的人才政策,发现其中的短板,制定并实施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同时整体改善和优化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这里,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生活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人才进入门槛,提高各种办事的便利度。(责编/王兆伟)

猜你喜欢

宜居成都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穿过成都去看你
宜居大化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成都
宜居星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