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锦国基于肾络学说论治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2022-12-11朱丽婷袁拯忠朱家慧程锦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尿蛋白肌酐肾小球

朱丽婷 袁拯忠 王 峰 朱家慧 程锦国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临床常见的非特异性的肾小球疾病之一,表现为部分肾小球(<50%)被累及,节段性毛细血管襻的硬化性改变,是多种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恶化的共同病理改变,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理类型。该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50%患者有血尿,部分患者起病时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表现。目前FSGS 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疗程长、副作用显著,约50%的患者会出现类固醇药物抵抗,治疗失败率和复发率高[1]。FSGS 治疗难、疗效差、病程长、预后凶险,故“治肾防硬”可以大大延缓肾脏疾病往终末期发展。程锦国教授临床治疗FSGS 经验丰富,本文总结程老师基于肾络学说对FSGS 疾病发生机制、发展转归、辨病辨治经验的认识。

1 络病学说理论渊源

肾络学说起源于络脉学说,是对十二经脉框架的进一步延伸和认识,将人体承接、延续、贯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云:“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于络脉,……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说明络脉有灌溉渗布气血,以运行全身、环流经气、贯通整体,将经脉的作用范围从单纯的线形转化为一个“三维立体网络系统”[2]。叶天士认为,络以通为用,更创辛香通络,虫蚁搜剔通络等方法,承前启后,将络病学说完整的构建起来,并且首次提出了“肾络”概念。肾脏由肾单位构成,其中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逐级分支形成襻状毛细血管网,且这种组织结构与络脉“支横别处、网络分支、纵横交错、细窄迂曲、末端连通”的结构十分相似[3]。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及重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又与肾络“渗灌气血,周循营卫,互化津血”的功能高度吻合。故可通过对肾络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应用中医药对肾脏疾病在分子细胞层面进行新的诠释,建立起中医现代理论体系的桥梁。

2 基于肾络理论确立治则治法

FSGS 的发病以蛋白尿、血尿为主,后期多表现为尿毒症。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的瘢痕,总体预后不佳。程老师认为,在FSGS 之中,虚、瘀为致病之关键,肾络空虚是肾络病的发病基础,肾络瘀痹为其主要病理改变,风湿热邪入络化瘀是疾病进展的重要环节。程老师根据络病的特点,提出肾络病有“四易”,即易入、易滞、易瘀、易积,并将FSGS 根据肾络理论大致从虚、实两端论治,然FSGS 病程漫长,病理演变过程复杂,治法应有偏重,早期多虚而邪不盛,治疗上多先扶正佐以治标;晚期毒邪趁虚伏于肾络,易生痰成瘀,可导致肾脏功能的衰退、丧失,溺毒积聚,治法先当祛邪治标,活血化瘀,通络破积。但总体治疗应多法联用,时时注意顾护正气,标本兼顾,且慢性病治疗应轻剂缓图,避免一味化瘀破气。

3 辨证论治

3.1 虚证—肾络空虚 邪气踞之

3.1.1 气阴两虚 肾络气血充盈,出入有序,是保证肾封藏精气,调控水液的基础。FSGS 患者多有肾络空虚之发病基础,而致络脉空虚,或虚邪贼风直中肾络而后伏藏,邪气由经入络,或与痰湿、脂毒、瘀血等致病因素相胶结,化为内风而不得以疏泄,导致人体免疫反应启动,肾脏处于微炎症状态,在氧化应激、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的刺激与免疫复合物在肾络沉积等的共同作用之下,因实致虚,而精微不固,络脉空虚,癥积始成。起始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此时常用经验方芡实合剂补气养阴,以芡实、金樱子、山药、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川断、杜仲、猫人参、鳖甲为主方,减缓肾脏组织、细胞的炎性衰老进程而减少蛋白尿、血尿,进一步减缓肾纤维化,截断患者病情的发展。全方有补气养阴荣络之功,调节肾脏之开闔,调理气机之顺畅,正本清源,效果颇验。

3.1.2 阴虚火旺 随着阴虚的进一步加重,患者常常因肾脏虚惫日久,而气不化津,湿浊、痰毒盘踞于肾络,进一步伤津耗气,气耗于内,阳因于外,出现阴虚火旺之证候,又易夹杂湿热,表现出较重的肾小球炎症状态。阴虚火旺型FSGS 患者下焦湿热多责于“阴火”,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阴火根本责之于后天之本不足,而阳气浮动,气火失调,日久而致肾脏络脉失养,精微不固,湿热下流。且FSGS 的患者常常因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性属阳刚燥烈的糖皮质激素,又可助阳生热,耗津伤液。辨证为阴虚火旺型FSGS 的患者,多以滋阴降火为治法,并佐以补中升阳、清热解毒,但阳火易降,阴火难折,《本草纲目》言“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欲焰,遇水益炽”,由此可见用药上常常存在矛盾。程老师继承李东垣“阴火”理论,主张应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加用味薄之风药如柴胡、升麻、藤类药升发阳气以存阴分。临床上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滋阴降火,以知母、黄柏、生地黄、牡丹皮、萸肉、山药、泽泻、茯苓、黄芪30~60 g、猫人参、鳖甲、漏芦片、菝葜加减化裁。全方以对人体“补水制火”而滋养肾水。延缓肾纤维化湿热久积成痰的病理状况,也常用大剂量黄芪以达到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并注重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以减轻肾络的微炎症状态。

3.2 实证—气滞毒聚 络盛瘀阻

3.2.1 气滞络盛 瘀血阻络 此阶段FSGS 患者病理上常可见更为严重的肾小球损伤,肾脏的微炎症状态进一步加重,显示毛细血管襻的节段性硬化、闭塞增多,肾间质纤维化进一步加剧,血液流变异常,导致肾脏开阖启闭失常,可表现为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增多,肾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相较于上述两证,该阶段患者由于本虚久病,气血阴阳的关联物质的消耗,风湿热邪更易于入络胶结,羁塞化瘀,乃至邪瘀互结肾络。如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则血瘀”,此时程老师以小清汤为主方,由忍冬藤、泽泻、柴胡、半夏、黄芩、党参、黄柏、天龙、桂枝、土鳖、甘草组成。其中小柴胡汤打底是由于久病者少见纯寒纯热,小柴胡汤寒热并调,更可推动三焦气化,疏利水道,鼓动伏于肾络之邪外宣,更有斡旋肾络乃至全身之气机、燮理水火之功,全方以小清之力共奏清热解毒、健脾益肾、化瘀通络之功。

3.2.2 毒损肾络 络息成积 此阶段FSGS 患者肾小球因细胞基质与纤维成分进一步堆积,而出现弥漫性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等改变,致使肾络内癥积的产生,从而息以成积,肾脏络闭不通。由于肾体的废用,可出现肾功能的进一步减退,甚至出现尿毒症期的临床表现。此时本虚更甚,毒邪久踞,形成肾络间有形之癥积。《景岳全书·积聚》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说明脾肾之正气亏虚是形成肾络瘀积的关键,治疗上更应标本兼顾,在扶正的基础上注意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故程老师依照“补虚当顾其实”“治实勿忘其虚”的治疗理念,顾护后天之本,调动全身气机,自拟柴芍六君汤加味,以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药味补肾益脾扶正。此时治疗上程老师提出以固本行气、祛邪、化瘀三位一体,独固本恐鼓舞邪气,独化瘀恐新瘀易生,独祛邪而邪无出路,且风邪是主要诱发因素,湿热、瘀血、痰浊是肾络病久治不愈之关键所在。

3.3 随证加减 临床上,气虚甚者,常以加用党参、人参以补中益气,调动脾运化水湿之能;咽痛者,常用射干、苦参清热利咽;年老髓海不足者,加用龟板、鹿角等补肾填精;血尿较多者,可用水牛角、三七凉血止血;其中湿热甚者,可加用猫人参、漏芦片、菝葜、土茯苓、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水;下焦湿热者,可加用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通淋;水肿者,可用防己、白茅根、玉米须利尿消肿;血肌酐、尿素氮等排泄废物水平高时,可用制军、六月雪、马鞭草等促进毒素的排出。

血瘀甚者可按阶梯加用活血药,药量讲究,才能做到化瘀不伤新血:第一阶梯为益母草、丹参、桃仁、赤芍等草药类活血化瘀药;第二阶梯为虫类药如僵蚕、蝉蜕、鳖甲、土鳖虫、水蛭等搜络逐瘀。在总体原则上随证治之,勿泥于方。

4 医案举隅

患者,白某某,男,37 岁。2021 年5 年19 日初诊,因“发现泡沫尿10 个月”就诊。痛风病史5 年余。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重大疾病史。现病史:患者2020 年7 月因发现泡沫尿,久置不散,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肌酐133 μmol/L,血尿酸605.2 μmol/L,尿蛋白(++),红细胞90/μL,24 h 尿蛋白3.2 g/24 h,予肾穿刺示“FSGS,IgA 肾病,Lee′s 分级系统[4]Ⅳ级,牛津分类法[5]:M1 E0 S0 TI C1”,予美卓乐32 mg 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予羟氯喹、美卓乐继续治疗,效果欠佳,现已停药。近期尿蛋白持续(+),尿红细胞60~99/μL,肌酐持续缓慢升高,最高达190 μmol/L。现症见:神志清,自诉头晕,双目酸胀,易流泪,神疲乏力,口中黏腻,口苦,纳可,夜寐安,夜尿3~4 次/晚,泡沫尿,色黄,大便1 天1 次,舌淡红苔白黄腻,脉弦细。血压:140/94 mmHg(1 mmHg=0.133 kPa)。其他辅助检查:2021 年3 月30 日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90/μL;尿生化:尿白蛋白/肌酐比1503.8 mg/mg;血生化:白蛋白41.1 g/L,肌酐165 μmol/L,尿酸490 μmol/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45 mL/(min·1.73m2)。西医诊断:IgA 肾病,FSGS,高血压病,痛风。中医诊断:肾劳病;辨证:脾虚气滞,湿热内阻证。拟方:忍冬藤、泽泻各30 g,柴胡15 g,姜半夏9 g,黄芩10 g,太子参2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茯苓30 g,黄柏10 g,天龙1 条,水牛角15 g,三七片6 g,猫人参30 g,鳖甲15 g(先煎),白蒺藜20 g,钩藤20 g(后下),甘草10 g,每天1 剂,早晚温服,共14 剂。2021 年6 月2 日二诊:患者诉头胀较前好转,双目酸胀流泪好转,稍乏力,偶有口干口苦,无腰酸腰痛,大便转溏,1 天2 次。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血压:130/94 mmHg。B 超:双肾弥漫性回声改变。拟方:原方去钩藤、白蒺藜,加木香10 g,六月雪20 g。每天1 剂,早晚温服,共14 剂。2021 年6 月20 日三诊:患者诉神疲乏力,口干口苦,余无大苦,一般情况尚可。舌淡苔滑腻,脉弦细。血压:136/94 mmHg。辅助检查:2021 年6 月18 日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31/μL;尿白蛋白/肌酐比430.8 mg/mg;血生化:肌酐136 μmol/L,尿素10.59 mmol/L,尿酸411 μmol/L,三酰甘油1.50 mmol/L,总胆固醇5.2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 mmol/L。拟方:柴芍六君汤加减:柴胡15 g,姜半夏9 g,白芍15 g,黄芩10 g,党参2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茯苓、猫人参各30 g,鳖甲15 g(先煎),漏芦片30 g,菝葜20 g,川断、杜仲各15 g,红景天20 g,甘草10 g,每天1剂,早晚温服,共14 剂。患者其后一般情况平稳,尿蛋白波动于(-)~(±),尿红细胞波动于15~43/μL,尿白蛋白/肌酐比波动于127.8~390.6 mg/mg,肌酐波动于121~147 μmol/L,故嘱其守方治疗,门诊随访,注意调适心情,避免劳累。

按:本患者肾穿病理类型为IgA 肾病伴FSGS,且患者既往激素、免疫调节剂的使用未见明显效果,尿蛋白、镜下血尿量较多,肾功能出现进行性的下降,结合病理的改变,提示IgA 肾病预后不佳。该患者辨证以肾络精亏阴虚为本,热毒夹湿夹瘀为标,治当以健脾行气,清热化湿,辅以化瘀为法。故选用小清汤化裁,既可疏利水道,鼓邪外出,又可斡旋枢机,其中柴胡辛能发之,开降阳结而推陈,配以黄芩之苦降,上清君火,下达相火。生姜、半夏温饮化痰,逐肾络之痰湿;太子参、黄芪、甘草以补气健脾,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渗湿,忍冬藤、泽泻入络脉而清利水湿热毒;黄柏、天龙合用清解肾络之热瘀,猫人参、鳖甲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水牛角凉血止血,三七兼顾补益之功,白蒺藜、钩藤平肝疏肝息风止眩,全方共用,使络虚得补,湿热得清,痰瘀得化。二诊患者头晕好转,大便偏溏,故去白蒺藜、钩藤,加用木香理气调中,运化水湿以实大便,尿酸偏高则加用六月雪清热排毒。三诊时患者湿热之证候已不明显,因患者需长期服药,故转方柴芍六君汤,大致方向不改变,以补益脾肾为基本,而减少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加用补肾之杜仲、川断,补气养血之红景天,时时顾护正气。程老师认为,主方的方向尤为重要,为治病的主要能量,其余配伍之药物为加强原方的功效,随证加减,切勿进行药物堆积而忘其法。

猜你喜欢

尿蛋白肌酐肾小球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酶法与苦味酸速率法测定肌酐的优缺点比较
肾功能不全怎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