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畸形矫形术: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海涌教授

2022-12-11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拔骨科畸形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锋

脊柱畸形是严重影响身体外观和造成全身多系统功能损害的身心疾病,是脊柱外科领域一类极为复杂的临床诊疗难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我国边远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更易发、多发,众多患者亟待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脊柱畸形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海涌教授团队针对严重脊柱畸形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脊柱畸形手术并发症多、复杂脊柱畸形缺少个体化诊疗规范以及高海拔地区发病情况及特点不明等问题,历经15 年开展“脊柱畸形诊疗创新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研究,在脊柱畸形诊治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该研究获2021 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脊柱畸形重在早诊早治

海涌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脊柱畸形患者超过300 万人,发病率为1.02%且以每年30 万人的速度递增。可见,脊柱畸形已成为继近视、心理问题之后威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自2019 年起,脊柱畸形疾病筛查即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全国学生常见病监测》。此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6 亿,老年脊柱畸形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脊柱畸形除导致身体外观畸形外,其对患者心肺功能、神经功能、胃肠功能等也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还可引起长期慢性疼痛,这些都易促使患者产生心理异常。因此,脊柱畸形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危害全身多系统功能的复杂临床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海涌教授强调,脊柱畸形的诊疗重点是“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目前脊柱畸形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疾病早期畸形程度不重的患者,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期脊柱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往往不可避免。但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分布丰富,尤其是毗邻脊髓神经和大血管,使得其解剖结构极为复杂,手术难度也比较大。在脊柱畸形手术过程中,矫形脊柱同时对脊髓神经产生的牵拉都可能引起神经的不可逆损害,从而导致患者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某些畸形严重的患者在手术中需要进行截骨操作,即切除部分畸形的脊柱结构,如有不慎即可能导致大血管损伤或脊髓神经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被誉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建立脊柱畸形治疗新技术

海涌教授还介绍了在“脊柱畸形诊疗创新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研究中,所取得的四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首先,针对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手术难度大、治疗方法少、手术效果差的难题。既往治疗多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即一期先行脊柱松解手术,后续经过长期牵引再行二期矫形手术。这一方法治疗周期长、手术花费高,同时松解手术可能会对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二期手术的安全性,增加了围术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针对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研究团队首先研发了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以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并率先于2006 年在国内发表了相应文章。经过10 余年近400例临床病例实践证明,应用该术式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其矫形率较既往治疗方式增加了20%,目前该术式已被写入《坎贝尔骨科学》等国际权威骨科专著,成为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常规术式。

其次,团队还研发了多节段非对称脊柱后柱截骨术以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这一技术较传统的全脊柱三柱截骨技术具有矫形率显著增加、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的优势。近10 年来应用该技术已成功救治500 余例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该技术及相关研究成果。2020 年,在由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 专家撰写的本世纪前20 年脊柱畸形诊疗领域回顾及展望中,该术式得到权威专家认可并被列为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推荐术式。

再次,由于复杂先天性脊柱畸形因其个体差异大、无原则可循等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诊疗策略指导临床治疗,优化复杂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疗策略也是脊柱畸形诊疗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团队结合临床实际,针对先天性多发半椎体导致的复杂先天性脊柱畸形,提出了“手术切除畸形影响大的关键半椎体,保留平衡性半椎体以维持脊柱稳定”的新型治疗策略,并得到前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主席Akbarnia 教授的认可与推荐,认为该策略的提出为复杂先天性脊柱畸形如何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研究团队针对复杂脊柱畸形及生长期脊柱畸形设计研发了多项专用手术器械和内植物,以实现脊柱畸形手术精准化的需求。目前,团队研发的脊柱畸形专用手术器械及内植物已获得相关专利13 项,转化成果达3587 万元,转化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海内外脊柱畸形诊疗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救治奠定基础

海涌教授分析说,我国地域辽阔,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开展脊柱畸形诊疗工作较为有限,这些地区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患者亟待治疗,且目前我国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的发病特点及诊疗特点仍需要深化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团队首先揭示了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的发病特点。研究发现,我国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发病率约为平原地区的2 倍,且这些患者脊柱畸形更严重,合并胸廓和脊髓畸形的病例更多。此外,与平原地区脊柱畸形患者相比较,在畸形程度一样时,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患者的心肺功能损害更为严重,这一发现为指导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差异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背景下,海涌教授领衔发起了“大海脊柱拯救行动”,旨在对边远地区尤其是西部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患者进行专项救治。15 年来,团队派出医师110 余人次,27 次深入西部高海拔地区进行义诊,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累计筛查高海拔地区10 万余名少年儿童,诊断脊柱畸形患者3000 余人,成功手术救治500 余人。2020 年,团队在当地成立了国际首个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研究中心;2021 年,团队又在该地设立了国际首个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研究及救治专项基金,这些工作为后续进一步对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进行深入研究和救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探索,团队针对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骨科权威专家的认可,并被2018 年国际骨科研究年鉴引用。2020 年,海涌教授受邀在国际权威指南中撰写了诊治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的经验和成果,为国际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的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诊疗精准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海涌教授认为,脊柱畸形诊疗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随着科技进步及理论的发展,精准化、数字化诊疗模式已成为未来脊柱外科的发展方向。因此,脊柱畸形诊疗的未来也将以精准化和数字化为发展趋势,创建个体化的诊疗规划新模式将是脊柱畸形诊疗未来需要解决和发展的课题。

据介绍,目前,海涌教授团队已在复杂脊柱畸形个体化诊疗和规划新模式的创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探索,通过创建脊柱侧凸全脊柱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效能,结合3D 技术完成可个体化的手术规划。同时,团队创建了脊柱畸形椎管三维测量技术,以此确定手术矫形的安全范围,指导手术精准规划和评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未来团队将在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手术智能规划,以及精准操作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研究,研发适用于脊柱畸形手术的精准化手术操作组件和器械,构建全面的脊柱畸形数字化精准化诊疗新体系。

海涌教授认为,脊柱畸形的病因学研究是未来脊柱畸形基础研究的重点问题,团队深入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历经15 年揭示了该地区脊柱畸形患者的发病特点,未来团队将通过更大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明确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的发病规律;同时,通过对几个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家系的研究,应用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技术探索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发病的致病基因,明确高海拔地区脊柱畸形发病与环境、遗传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最终揭示脊柱畸形的病因。

专家简介

海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长期从事骨科脊柱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和实践,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尤其对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等疾患有独到及丰富经验,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 余例。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科委员会常委等,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封面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海涌教授)

猜你喜欢

海拔骨科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
3D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