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国际战略分析

2022-12-09赵子龙

大众标准化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通信产业技术标准标准化

赵子龙

(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38)

信息通信产业具有公共事务性、资源有限性以及全程全网性等特征,有效帮助了国内相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科学研发的新技术会形成新的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成为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以及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使得先行企业、国家均占据一定发展优势,而后发企业以及后发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为了促进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在国际上占领先行地位并获取较大利润,标准化自主技术是有效措施。

1 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与体系

1.1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技术方法方案的约束力,主要约束企业生产产品以及服务方面技术,是一种可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产品文件。标准不能仅凭借少数利益集团主观意志产生,应通过各方协商产生,使得标准全面化、科学化,具备良好权威性以及实用性,可考虑到各方利益。一旦标准确定,则具备一定稳定性,保证用户使用标准时,更为方便容易,保持既有习惯。

1.2 技术标准体系

国内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以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校、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

1.2.2 工作机构体系

我国标准化工作机构体系由各专业标准化研究院所、标准技术归口单位等系统组成。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标准化工作微观管理,负责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审查标准、报批标准等,同时进行标准宣传、培训等服务性工作。

1.2.3 法律法规体系

在标准制定、标准实施以及标准监督过程中,中国标准化法律制度明确了各方权利、责任以及义务。

1.2.4 制定及修订程序与出版体系

Dynamic evolution of travel itinerary pattern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我国标准修订程序分为九个阶段:预研阶段、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复审、废止。政府主管机构主要负责这几个方面:立项、批准、发布和废除;有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预研阶段、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复审。

1.2.5 实施与监督体系

标准化工作基本目标为标准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市场监督机构有关行政主管机构,具有标准实施职责。

1.2.6 标准经费投入体系

国家标准补助经费是国家标准经费来源之一,主要由国家公共财政承担所有经费;地方标准经费,则由当地政府解决;企业标准经费,主要是由企业自行承担,企业赞助也是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经费重要来源。

2 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现状——以无线通信标准化为例

2.1 我国无线通信产业标准化发展

2.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空白

移动通信发展稀有资源为频谱。1970年,频率复用、蜂窝小区切换技术背景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问世——1G。1G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标准有北欧、东欧及俄罗斯使用的Nordic移动电话(NMT)标准,美国等72个国家地区使用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标准、日本使用的JTAGS标准、法国使用的Radiocom2000标准、意大利使用的RTMI标准、英国等30个国家地区使用的TACS标准等,我国1987年建成的第一个无线基站采用的是英国的TACS系统。1G采用的是模拟技术,系统容量有限且安全性很差,且1G时代的无线通信标准没有国际标准,都是国家区域标准互不兼容使得移动通讯不能“全球漫游”。我国在1G标准化方面为“零”。

2.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跟随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了提高无线频率利用率,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出现。2G的出现,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发生变革:从最初的模拟时代,走向了数字时代。2G移动通信技术,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以语音通讯和短信为主,速率可达到10~100 kbps。2G技术主要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对应GSM标准和美国的码分多址(CDMA)对应CDMA标准。我国移动通信主要采用GSM标准,199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GSM网络,1999年开始引入CDMA技术,随着相关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对应我国专家也开始关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从1G到2G时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终端成本下降,GSM和CDMA两大标准在全球的应用,加速了移动通信业务普及。

2.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突破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出现大幅提高了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较2G采用更宽的频带,可以实现无线漫游(全球范围内),并处理图像等多媒体形式。3G标准主要有欧洲的WCDMA、北美的CDMA2000、我国的TD-SCDMA标准以及IEEE提出的WiMAX标准。1998年,欧洲成立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3GPP)开展WCDMA标准研制和推广工作,1999年北美成立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2(3GPP2)负责CDMA2000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工作,我国的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于1999年6月正式加入3GPP和3GPP2两个组织并成为其伙伴组织(OP),2002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成立后接替了CWTS在两个组织中的伙伴组织地位并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参与相关标准化活动。TD-SCDMA标准成为无线通信国际标准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一项前所未有的突破。

2.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并跑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将WLAN技术和3G通信技术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使图像的传输速度更快,让传输图像的质量和图像看起来更加清晰,4G通信技术让用户的上网可以高达理论100 M,与3G通信技术相比,是其20倍,4G带来了视频直播、云计算、手机网游等。从2009年开始,国际电信联盟(ITU)开始公开征集4G标准,截止到当年10月,共征集到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和北美标准化组织IEEE六个候选技术。这些提案包包括了LTE-Advanced和IEEE 802.16m两大技术,我国提交的则是TD-LTE-Advanced是其中的TDD模式。2012年1月18日,开展了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全会全体会议,会议中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技 术 规范,被正式确立为4G的国际标准,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已经迈向世界一流,实现“并跑”。

2.1.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引领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宽的带宽、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时延等特征,能够满足未来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用户和行业的应用需求。3G时代主要有4大技术标准,4G主要两大技术路线,从4G开始全球主流标准逐渐向3GPP靠拢,到了5G,3GPP制定的5G标准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全球唯一主流标准。目前,通过CCSA加入3GPP的独立成员138家,选举权占比19%;中国企业5G每年提交文稿1万多篇文稿,占比约35%;R17牵头项目25项、占比超过50%;5G核心专利申请占约38%。职位上主席/副主席19位,占比约25%。

我国公司在多项5G关键技术有重要贡献。编码方面,中国主导的极化码(Polar)作为5G控制信道及广播信号的编码方案完成标准化,数据信道采用的LDPC码设计上中国公司也有重要贡献。5G基础系统设计方面,中国主推的极短帧结构、上下行对称的波形设计成功进入标准。大规模天线方面,中国公司在基于波束管理的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大规模天线数据传输模式等重要设计上有多项方案进入标准。在5G应用方面,我国牵头了5G车联网(5G V2X)项目。

2.2 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国际战略目标

当前,国内通信企业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在移动通信、光通信等方面均有话语权。通信企业是国内实现创新以及跨越式发展的领域,通过参考其他国家标准战略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实力以及市场需求,我国信息通信标准战略应采用突破型战略,在国内具备优势的局部重点,进行主要突破,从而实现信息产业发展以及民族工业复兴目标。

3 信息通信产业国际技术标准化特征

信息通信产业国际技术标准化主要包含制定和实施通信技术标准以及协调和统一技术标准。标准是为了降低国际通信产业业务对接成本,同时进行相关技术升级。

3.1 兼容性

信息通信产业国际技术标准化,其基本要求为兼容性,该特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由于信息时代,技术和产品趋于网络型,产品和服务系统之间处于复杂状态,不同系统之间需要具有一定互用性。信息通信行业,具备全程全网特征,选定标准后,即可实行全网投资建设,但是其成本金额庞大,若标准无兼容性,则会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3.2 联盟性

技术标准联盟性可降低交易成本,预防风险,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成为标准设定的主体、新型企业战略联盟。除此之外,联盟性也可在不确定性强的市场环境下,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联盟性使得标准竞争以及市场竞争,均发生巨大改变,将市场竞争划分为两种竞争形式:标准联盟之间的竞争和标准联盟内部竞争。

3.3 预设性

通常情况下,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国际技术标准化是政府或者标准化组织技术开发前,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要求。接着,开发与应用技术。预设性标准的出现,解决了如下问题:新技术标准化、兼容性以及快速应用。另外在减少通信技术多样性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3.4 适度开放性

标准化决定了通信网络以及其他网络的兼容性,通过具体应用,实现其价值。开放性标准使得用户有效避免过时技术,降低了锁定威胁。除此之外,开放性标准可通过市场竞争,扩大市场规模,完善服务形式,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商业价值。

4 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标准化基本模式

4.1 企业技术标准模式

技术标准化过程概念如下:它是企业私有技术协议可被行业和市场接受而成为事实标准的一种过程。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各个厂商具备的技术方案、经济属性等,可决定哪一种标准会获胜。如若标准化组织没有制定标准,则以发展较好的企业技术标准作为事实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化模式在形成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较强网络特性、兼容性,这两种特性极为重要;②市场地位高,企业经济实力雄厚;③可以使用知识产权,维护企业市场垄断地位。

4.2 联盟型技术标准模式

联盟型技术标准模式概念如下:单独竞争难度大,或者技术较为复杂的前提条件下,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同时会联合制定技术标准。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可以为企业奠定雄厚、坚定基础,使得企业发起标准网络价值,同时避免市场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产业标准化背景下,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持有者,将会互相妥协,并结成战略联盟。除此之外,将涉及到的所有专利,归置一处,促使公开专业联合形成。在制定标准时,企业之间会互相合作,但是一旦遇上产品市场与研发的情况,企业之间又会成为竞争关系。联盟内部制定标准主要采用多数通过原则,决策机制灵活,并且联盟标准不同,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组建标准联盟不同方式

4.3 法定技术标准模式

法定标准化机构是一个利益协调机构,主要是用来维护公权。法定标准化机构通过召集利益各方,在建设性氛围中,谈判协商。通常会采用坚持、开放性原则,对少数公司控制标准明令禁止,依靠专门机制,确保技术标准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机构一般不负责知识产权问题、专利技术许可谈判,主要是通过利益各方自行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但是,机构会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如专利权人信息披露义务等。

5 结论

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发展现状、相关特征以及部分标准化战略,可得知,信息通信产业标准与一般技术标准化截然不同,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效益营收、对于产业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通信产业技术标准标准化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近三届中国通信产业榜榜单回顾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一起见证 2017中国通信产业大会(CCIC2017)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万里征途远,秣马再起程
应急通信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