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纪录片美学的规约与创构研究

2022-12-08周兴海

电影评介 2022年9期
关键词:真实性纪录片动画

周兴海

动画纪录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其最初的作用是对摄影影像资料中不足与缺失部分进行补充。但是,由于动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以及动画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现实事件精神和心理的主观内容,最终在纪录片中被广泛采用。动画纪录片在发展历程中扩展和丰富了实拍纪录片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因此,需要从动画纪录片的创作本质出发,探索其独特的审美表达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规约与创构要求,并在数字媒体新环境下,结合动画创作所特有的虚拟性和主观性等特征,来构建动画纪录片的文化价值。

在影像创作方面,动画创作以主观性、虚拟性、高假定性为主,而纪录片的创作需要保持真实、客观、非虚拟的原则。两者从本质上来观察看似矛盾,但两者的融合发展却持续了近百年。两种相互矛盾的创作形式的融合,正是由于技术的变革。动画从最早的转描器的使用,到通过赛璐珞①塑料所用的旧有商标名称,是商业上最早的合成塑料,无色透明,可以用来制造电影软片。来进行绘制,再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把静态图纸变为动态画面,把二维画面变为三维场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动画可以对现实场景和生命进行复制与保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不同的思想以更为多样的方式进行传递,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同时,在声音采集录制方面,动画纪录片在同期声录制技术下也可以获得与实景拍摄一样的声音。在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同样采用了现场录音、采访等形式,从而扩展了动画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范围。

一、动画纪录片真实性的争议

从动画的创作本质来分析,它以绘制的方式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万事万物;动画的运动是画出来的,强调运动的规律和节奏。动画正是由于其独特视觉艺术的摹仿和再现,可以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动画能够将人物和场景在画纸上进行绘制和再现,让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实感跃然于纸上,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独立于时间,并且得以永久保存的虚拟现实世界。

在视觉艺术通往现实的道路上,摄影术的发明更好地解决了“画面——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动画艺术,摄影术是通过纪录光波和声波的机械设备,对现实世界原貌进行机械复制、保存和再现,使现实世界原貌得以真实的再现。动画绘制和影像的实拍在逼真性上是无法比拟的[1]。正因如此,从两种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上来看,人们更易于接受实拍影像,并且动画所具有的主观性和虚拟性,也成为人们认为动画纪录片是否合理的争议焦点。

(一)动画主观性与纪录客观性的矛盾

摄影影像特有的客观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主观性的干预,最终目的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把所拍摄的实物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真实的素材也保证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特征。

动画与实拍所呈现的真实过程是有区别的。动画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在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创作;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将现实场景在创作者大脑中进行设计和处理后,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构建出来的画面,通过动画技术手段把影像转化为动态,最终创作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平行世界。动画纪录片是以主观创作为驱动的,这好像与纪录片所追求的客观性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不能否定或者就认为动画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场景就弱于实拍影像的场景。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创作的画面、影像与现实实拍的距离都在不断缩小,动画创作的影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逼真,实拍和动画的边界也逐渐模糊,两者可以统一起来。

(二)动画假定性与纪录真实性的矛盾

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片诞生之时,总结过纪录片“纪实”的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用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观察、选择生活;二是利用原始的场景和人物发挥电影表现真实的能力;三是原始的素材比表演出来的更加优美。①参见: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的首要原则》读书报告[EB/OL].https://doc.wendoc.com/b8fbcdd99052fb87f69ab15d8-2.html.从这三个观点可以看出,在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强调真实性的。虽然纪录片的题材表现、创作手段等方面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但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从未改变。

动画的影像创作不同于纪录片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它的本质是一种非现实的假定性特征。动画的这种假定性的表现方式主要通过虚拟、夸张、主观等方面来加以体现。动画画面是通过大脑加工过的场景,包括虚构内容、夸张造型、影像运动等。假定性的创作思路贯穿于动画纪录片的内容、人物、空间和画面中。动画的创作过程与纪录片的真实性看似是对立和矛盾的,那动画纪录片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动画纪录片的创作是特定领域的创作。首先,动画纪录片所要反映的情节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再现。因此,将动画技术运用于纪录片时,它所叙述的内容、人物和场景就是真实、客观的,是反映现实世界的过程;其次,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在不断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提高再现场景的水平,通过假定性的创作再现的现实世界在精神层面、心理层面都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接受。

二、虚拟与真实的融合与统一

在影像视觉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观众对镜头所呈现的真实世界已经逐渐习以为常。纪录片也是通过镜头的再现向观众展示真实的世界。摄像机镜头所呈现在画面中的场景、人物,就是观众现实中亲眼所见的样子;画面与现实中体现出来的指引性关系,使得摄像画面更具现实说服力。因此,纪录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和创新中,始终保持着影像与现实的关系。

影像与现实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由实拍和动画来决定的。因此,不能判定通过动画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虚拟、假定的影像与现实缺少直接的联系。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体现中,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拍摄,不同的创作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建立影像与现实之间的指引性上,即使动画画面是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创作形成的虚拟影像也是一种真实的视觉符号,在指向现实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真实性[2]。

(一)纪录片真实观外延的丰富对动画纪录片的影响

美国学者比尔•尼科尔斯将纪录片的类型划分为六种模式:诗意模式、说明模式、观察模式、参与模式、反身模式和述行模式。②参见: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https://wenku.baidu.com/view/5210cc33fc00bed5b9f3f9 0f76c66137ee064fa5.html.而动画纪录片在诗意模式、参与模式和述行模式这三种类型的表现中尤为突出。纵观纪录片的整个发展过程,在强调纪录片真实的叙事性的同时,也逐渐外延至强调内心自由和夸张的表达。在这种外延的探索下,“真实”与“虚构”的分界也就变得相对模糊,主观虚构的叙事和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述都被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对于“真实”,观众也不再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倾向于对事件的“真相”“本质”等内在因素的重视和探索。拓展纪录片真实性的外延,可以让观众更加接近事件本身的真相。纪录片真实性的外延,为动画艺术拓展和丰富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动画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动画纪录片的创作为探索人的内在心理和情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创作手段。动画艺术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间离性特征,可以较好地再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主题。创作者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具体的、有形的画面转化为抽象的、无形的东西,并表现出来,观众可以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体验。纪录片对于真实性外延的追求,推动了动画虚构艺术进一步融入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动画纪录片创作的素材和剪辑画面都更加自由,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目前,动画纪录片能够对现实进行直观再现,引导观众深刻了解事件本质,以及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思考。在丰富主观感受的真实性和复杂认知中,动画艺术的优势十分独特。

(二)数字技术消解了动画和实拍影像的边界

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影像技术的改变和发展,胶片摄像成像的时代已经过去。数字设备通过更便携的感光元件把图像加以数字化、信息化,最终通过千万个像素点不同的排列组合完成成像和显像。并且,后期数字软件可以直接对数字影像进行编辑和处理,这使得成像不再是传统简单机械复制下的光学反应。数字成像和数字编辑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成像的客观本质。数字技术的出现,可以说为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使摄像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的表现,影像不再是机械的技术和材质的体现,参与者可以有更多独特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

同样,数字技术也在动画领域被广泛应用,动画创作工具也由画笔转换为像素。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实拍影像和动画影像的成像形式趋向一致。像素构成的影像逐渐打破了实拍与动画影像成像的边界,动画也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在画面成像上缩小了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建立起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在数字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动画纪录片也逐渐彰显出一种新的审美创构动画。纪录片发展遵循了传统纪录片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利用动画的本质特征,在纪录片的领域进行拓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虚拟与真实”的融合统一。数字技术使动画纪录片再现现实的内容具有更加逼真的表现力。例如动画纪录片《中华5000年》完成了实拍很难再现的历史现实场景。同时数字技术完成的影像效果也是传统手绘难以达到的,在视觉和认知上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带领观众一起探索和了解古老中国的发展变化。

三、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

动画的绘画形式是主观虚构性创作,再真实的动画作品都无法与客观世界中所呈现的事物存在直接的索引关系,这就是动画形式能否反映真实事件的争议所在[3]。将动画形式运用于纪录片时,首要任务是通过动画技术和功能尽可能地还原客观世界的面貌,其次根据纪录片的深刻表意,通过动画形式添加艺术性效果,增加主题的表现力。

(一)基于叙事文本与真实的相近

动画纪录片依然属于纪录片范畴。动画技术的运用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动画形式的应用,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动画纪录片是对历史、人物、真实事件等进行的“非虚构”式创作[4],所以动画纪录片依然是根据真实的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真实的世界。例如,动画纪录片《与恐龙同行》,通过3D数字技术还原了恐龙生活的现实场景。虽然是虚构的场景和恐龙,但是其信息来源都是从大量考古文献中提炼出来的。从创作过程来看,依然保证了动画纪录片在叙事上客观的本质特征。

动画纪录片通常用来表现非虚构文本,由于其自身假定性和虚构性,可以提供较好的创作思路。通过动画表达层面,可以将叙事文本内容表达得更深刻且更贴近于现实。从叙事方式上来看,动画的表现形式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可以通过画面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让现实场景与观众情感之间的交流更畅通,推动动画纪录片从对生活现实再现到艺术再现,从客观的再搬、再造到主观能动的真实表达。最终,对于动画纪录片来说,其作为纪录片在真实性上的体现,是以客观内容为依据来表现叙事文本与真实的接近。

(二)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连接——声音

纪录片通过视听来表现这个现实世界。在动画纪录片中,声音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媒介。声音与影像构建了动画纪录片与客观现实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动画纪录片中,声音的客观性是表现客观真相的重要媒介,其保证了动画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同实拍纪录片声音一样,其也分为现场同期声采访、录音解说等。在动画纪录片中,人物和场景是虚拟出来的,虚拟形象可以使采访对象在讲述事实真相和表达见解时,不会感受到镜头带来的不适,受访者的表达会更加自由。这里所运用的声音来自现实世界,把声音直接指向虚拟人物形象也是动画纪录片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客观现象的讲述、个人观点的表达等声音所呈现的任何形态,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与现实的联系,当动画纪录片在通过影像呈现的同时,融入声音会让观众更加相信所看见的内容。

(三)主观内容和受众感知的真实

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种主观真实的能力表现。虽然动画纪录片的创作难以与客观现实完全一致,但对于存在于人脑、内心的思想情感外在形态的表现和绘制,主观的绘画创作可以丰富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其在体现客观真实方面也更加多样和灵活。例如,动画纪录片《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就是通过动画的创作方式,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内心带来的害怕、恐惧,利用虚拟画面和虚拟人物,营造了战争恐怖的气氛。通过联系客观内容进行主观地再加工和绘制,更好地表达了真实,较好地宣扬了反战主题思想。因此,动画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还原与现实世界相近的真实场景,而是一种更深刻地表达思想和精神的方式。

受众感知的真实,主要是通过动画纪录片的视听表现。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声音构筑与客观现实世界的联系更为直接;而从画面的表现来看,动画创作者要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了解和人物形象的模仿,主观能动地表达出逼真感。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视觉体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客观存在和主观世界通过动画艺术造型进行创造性处理,在情感层面引起观众对艺术审美真实体验的认知和接受。

结语

动画与纪录片相结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动画创作让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在内容层次和深度上的表现也有了新的途径。动画创作中的“虚”与实拍纪录中的“实”,对纪录片创作和表述事件中多种虚实关系进行了相互补充;两者之间此强彼弱、相映成趣,观众可以获得超越画面或者动画自身的理解。随着观众对于“真实性”的延展、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文化思潮的演进,动画纪录片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虽然在动画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针对虚拟影像是否可以较好地服务和表现真实世界还有一定质疑,但是独特的动画艺术形式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丰富和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是无可置疑的。动画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展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动画纪录片同样可以在影像记录过程中抓取现实社会生活的画面,还可以发挥自身创作特点,虚拟地还原已经消失的场景、人物,表达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和内心感受,把对真实性的理解推上更深的层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动画纪录片可以用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不同主题,成为反映现实的新媒介之一。

猜你喜欢

真实性纪录片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广告的真实性
我是动画迷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