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题材纪录片《璀璨薪火》:多维叙事中的人物群像谱系

2022-12-08宋蓓娜

电影评介 2022年9期
关键词:群像薪火手工艺

宋蓓娜

在文化生态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题材电影的人物塑造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角色或中心人物,而是呈现出显著的群像化特征。创作者通过提炼人物共性符号,在展示群体命运的同时,引发受众对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关注。本文以纪录片《璀璨薪火》为研究对象,从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角度,论述非遗手工艺题材电影的群像塑造策略。

由曲全力执导的3D纪录片《璀璨薪火》拍摄了国内15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动展现了中国匠人群像,使观众借助影像直观地了解中华传统非遗文化,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该片使用3D技术,将镜头对准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金银铜铁,还有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等,呈现出细腻、精致的非遗手工艺,立体展现了中国匠人倾尽一生钻研的技艺及匠心,折射出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恪守传统的艺术态度,为助力非遗传承提供了影视范本。

一、立足真实:聚焦群像的人物塑造

非遗手工艺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具有传承特性的文化形态,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文化生态。纪录片《璀璨薪火》既重视记录手工艺的“技”,亦注重挖掘“技”所承载的“道”。该片将工匠精神、文化情感与艺术哲思相结合,讲述非遗手艺人的人生故事及处世哲学,用立体视听画面塑造出他们的群像,构建了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视角的数字传播生态。

(一)基于人文关怀的纪实叙事

纪录片《璀璨薪火》是一部专业性强、人文色彩浓厚且面向国际的纪录电影。该片从150余位非遗手工艺人的讲述视角出发,挖掘蕴含在非遗手工艺中的文化内涵。创作者用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了非遗传承人“一生择一事”的信念,即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做精、做细祖传的手艺。片中,“打金箔”的老师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能够打出一张张“薄如羽翼”的金箔,两位师傅每日轮流锤打近3万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在新的文化生态与传承语境下,文化持有者与外来者呈现“话语倒置”的现象。为规避这一现象,该片重点呈现非遗手工艺人“持有者”的主体身份,彰显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与匠人情怀。

(二)回归情感诠释的艺术叙事

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①参见:[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人物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元素,观众在影片的情感诠释中走进人物内心,能够与之建立深层次的记忆共鸣。[1]纪录片《璀璨薪火》力求实景创作,呈现自然的工艺制作环境,使得观众对非遗手工艺有了直观、立体的印象。该片记录的人物众多,叙事主旨凝练,故事讲述生动且充满情感,在朴实的影像流转中解读非遗手工艺的特色,塑造并拓展了非遗手工艺守护者与传承者的人物群像,形成了独特的亲情叙事模式,诠释出动人的情感力量。

(三)聚焦文化生态的隐喻叙事

美国学者戴维·麦克道尔认为视觉人类学所关注的并非影视本身,而是渗透、编码于视觉中涉及文化的一系列关系。②参见:[美]戴维·麦克道尔.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J].胡鸿保,杨振华,译.杨春宇,校.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因此,在关注视觉符号、理解视觉的意义时,创作者需要整合视觉现象,并从社会文化的整体角度来对其进行理解。[2]非遗手工艺题材电影中展现的视觉符号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纪录片《璀璨薪火》聚焦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将时代美学融入文本内容,在尽可能保留非遗手工艺原生态、活态化等特征的基础上,将镜头对准非遗手工艺的生产、制作一线,实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该片以隐喻、联觉的方式“诉说”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借助影像空间来阐释人物形象,并通过关联现实场景,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自然景观与文化符号之间的隐喻意义。

二、从“主体”到“他者”的叙事表达

纪录片《璀璨薪火》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巧夺天工”的非遗手工艺,折射出传统手艺人朴实的人生观、创作观,诠释了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实现了非遗传承人“自者”立场与“他者”视野的融合。

(一)“主体”立场:真实感受投射人物群像

德国学者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其本身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达到本身以外目的而使用的手段。①参见:[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3]纪录片《璀璨薪火》从“自者”角度出发,采用具有现实性、时代性的叙事手法,发挥艺术想象力,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呈现手艺人的情怀和他们对非遗手工艺的理解,再现了文化生态下非遗手艺人的传承现状。与此同时,创作者站在“主体”立场将非遗手工艺的艺术审美与文化理念、生活哲学相结合,给予了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二)“他者”视野:现代情境塑造人物群像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的人物研究为基础,将人物类型具体置放于电影叙事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影片结构主要围绕戏剧人物展开。②参见:[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纪录片《璀璨薪火》从“他者”视野出发,叙事环环相扣,建构出丰富、立体的叙事空间,并为群像塑造注入新的内容,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群像的完整度。例如,该片在描绘江苏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时,借由传承人金梅泉的口述对御窑金砖的艺术特征、历史演变进行详细展示,并特意讲解了该工艺只在夏、春、秋三季生产的独特传统。纪录片采用“他者”的艺术表达策略,将非遗手工艺生活化、哲理化,画外音“只有恪守传统,才能保护这伟大的火种”清晰地表达了该片倡导非遗保护的叙事主旨。创作者将“他者”审美态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竹林出现的画面中提出了非遗传承人“如竹君子般,对自然谦逊有加,在自然中成就大我”的观点,延伸了叙事内容。

(三)融合叙事:工匠精神铸造群像内核

从叙事符号学视角看,人物作为精神符号的象征,通常有三种建构方式:即人物角色本身的内涵、人物角色深层的象征隐喻以及人物之间通过互动、交流产生的外延。③参见:[法]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创作者营造贴近真实的叙事场景,充分释放影片蕴含的特殊文化信息,使观众在认同影片主旨的同时,对非遗传承进行思考。[4]纪录片《璀璨薪火》呈现了非遗手工艺的真实传承状态,使观众从毛正聪、金梅泉等人物群像中感受非遗手工艺的精美,了解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历程及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人物塑造方面,该片通过提炼每一位非遗手工艺人的个性符号,广泛谱写角色群像,由单一中心人物描绘转向群像化的人物塑造。纪录片将“他者”认可与“主体”观察相结合,使非遗手工艺进入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影视画面为载体的现代语境,为观众生动讲述了“龙泉青瓷”“御窑金砖”等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故事,以此致敬非遗传承人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三、影视“传播”到文化“传承”的叙事升级

法国结构主义者A.J.格雷马斯以普洛普角色叙事功能理论为基础,将角色看作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表意符号。④参见:[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纪录片《璀璨薪火》以非遗传承人为叙事视角,采用3D立体实拍技术,以融合传播的叙事形态再现了我国传统非遗手工艺的传承故事,探索了非遗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危机,实现了从影视“传播”到文化“传承”的主题升级。

(一)人物群像的主体建构

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持有者,通过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精神,表达了源自个人认知的文化理想。[5]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开拓生存空间”成为非遗手工艺传承下去的首要命题。在纪录片《璀璨薪火》中,传承人普遍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文化博弈,通过恪守工匠精神,以自我文化的符号性认同实现了“文化持有者”的身份构建。例如,该片在讲述浙江丽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时,从传承人毛正聪的视角出发,将龙泉青瓷与景德镇瓷进行对比,提出了“青瓷个性化”的观点:即青瓷皆由大师个人完成,将大师的个性与作品相融合,用象征性的方式阐释了龙泉青瓷“见物见人”的艺术特征。

(二)非遗审美的写意呈现

纪录片《璀璨薪火》在讲述云南“手工普洱茶”时,用影像记录了布朗族人手工制作普洱茶饼的故事,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制茶历史相融合,既呈现了茶文化的历史,也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哲思与美学价值。而制茶工艺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特定的民俗功能;在介绍完普洱茶后,影片将镜头对准福建安溪的铁观音,通过解说铁观音的“二十四道”制作工艺,构建了非遗制茶工艺的完整文化生态。该片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讲述了我国丰富、多元的非遗手工艺项目,其中留存、展示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工艺流程和人文故事,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动态的影像支持。同时,创作者将非遗故事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实现了非遗手工艺及工匠精神的写意呈现。

(三)文化叙事下的非遗文化内蕴

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对文化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界定,认为“文化可以看成是有序的意义系统和符号系统,社会互动就是据此发生的,社会则可看作社会互动模式本身。”①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非遗手工艺作为文化交流的表征形式,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借助影视空间的可视性、可感性,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非遗文化,使非遗手工艺获得了新的传播空间与文化语境。[6]纪录片《璀璨薪火》以影像文献的方式诠释了非遗文化蕴含的精神,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弘扬工匠精神,解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艺术美学与精神内涵。

(四)文化传播下的多元主题呈现

为使大众更多地了解非遗项目,尤其是让观众感受活着的“国家宝藏”,纪录片《璀璨薪火》创造性地探索了“商业+公益”同步发行的模式,借助电影媒介的传播方式,促使非遗文化走近大众生活。与其他文化类纪录片相比,该片采用群像塑造和生活叙事的创作手法,从非遗传承人视角出发,将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人生感悟等多元主题相融合,讲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承关系,传递了“格物致知,明辨知新”的敬物情怀,彰显了传承者们“薪火相传,代际依存”的初心。

结语

纪录片《璀璨薪火》将电影特效技术与非遗制作工艺场景相融合,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艺术化地演绎了非遗文化;并以平实的叙事视角讲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巧、工艺之美,在充分保留手工艺精髓和人文审美的同时,令观众感受到千百年技艺传承的厚重感,创新了非遗文化的展现方式与传播途径。该片契合了文化生态下的非遗传承语境,将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非遗手工艺嵌入现代的“视听空间”,营造出全新立体的非遗传播生态。

猜你喜欢

群像薪火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湘雅精神薪火传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群像
群像扫描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
党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