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拉鲁肽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2-12-07朱明敏陈亚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利拉鲁胰岛素血糖

朱明敏,陈亚东

(射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盐城 224300)

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领域的常见病,除糖代谢异常外,还可引起多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其中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其中二甲双胍具有降糖的作用,但该药物容易造成胃肠道不适感,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药效会逐渐减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1]。利拉鲁肽是一种降糖药,可延缓胃排空速度,从而抑制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食欲,减少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患者体质量,且其对胰岛血糖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较多文献研究认为,该药可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进行有效控制[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拉鲁肽在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射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7例;病程4~17个月,平均(9.31±1.25)个月;年龄32~65岁,平均(48.52±5.16)岁。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性30,女性6例;病程4~17个月,平均(9.29±1.36)个月;年龄32~65岁,平均(48.37±5.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体质量指数(BMI) ≥ 28 kg/m2者;初诊,治疗前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物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注射液)无过敏现象者等。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者;妊娠期糖尿病者;1型糖尿病者等。本研究方案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对本研究存在的风险问题、治疗方法等问题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382,规格:0.5 g(以盐酸二甲双胍计)/片]治疗,1.0 g/次, 2次/d;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217014,规格:3 mL∶300单位(特充)]皮下注射治疗,0.2 U/kg体质量,1次/d。观察组患者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Novo Nordisk A/S,注册证号S20160005,规格:3 mL∶18 mg)皮下注射治疗,0.6 mg/次,1次/d, 1周后若无不良反应则加量至1.2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显效: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恢复正常值,且基本维持稳定;有效:患者治疗后FPG下降幅度>20%,HbA1c下降幅度>10%;无效:患者治疗后FPG下降幅度≤ 20%,HbA1c水平下降幅度≤ 1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BMI、血清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A1c水平。测量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值,BMI=体质量(kg) / 身高(m)2;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时间15 min,转速3 500 r/min,使血清分离,血清FPG、HbA1c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东软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NT-1000P)检测;另采集餐后2 h静脉血2 mL,血清制备方法同上,同样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 h PG水平。③血脂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血清制备方法同②,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④氧化应激、炎症指标。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备及检测方法同③。⑤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BMI及血清FPG、2 h PG、HbA1c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MI、各项血糖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MI及血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BMI及血糖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BMI:体质量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 例数BMI(kg/m2) FPG(mmol/L) 2 h 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28.14±2.32 25.13±1.47*10.42±1.87 6.35±0.72* 12.42±1.25 8.93±1.36* 9.25±0.47 8.64±1.12*观察组 36 28.07±2.25 23.96±1.28*10.55±1.34 5.11±0.63* 12.16±1.58 7.25±1.39* 9.63±1.58 6.85±0.96*t值 0.130 3.602 0.339 7.777 0.774 5.183 1.383 7.28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DL-C、ApoA1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TC、ApoB、LDL-C、TG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s , 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s ,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P<0.05。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B:载脂蛋白B;ApoA1:载脂蛋白A1。

组别 例数TC TG H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6.15±0.72 3.88±0.47* 3.16±0.48 1.54±0.20* 0.72±0.11 1.16±0.13*观察组 36 6.21±0.74 2.94±0.31* 3.18±0.45 1.03±0.25* 0.74±0.10 1.32±0.15*t值 0.349 10.017 0.182 9.558 0.807 4.83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LDL-C ApoB ApoA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3.12±0.43 2.58±0.37* 1.96±0.25 1.26±0.18* 0.79±0.13 1.14±0.12*观察组 36 3.10±0.45 1.96±0.29* 1.98±0.23 0.98±0.12* 0.77±0.11 1.47±0.18*t值 0.193 7.913 0.353 7.766 0.705 9.1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GSH-Px、T-AOC、CRP、IL-6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GSH-Px、T-AOC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GSH-Px、T-AOC、CRP、IL-6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GSH-Px、T-AOC、CRP、IL-6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T-AOC:总抗氧化能力;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 例数GSH-Px(g/L) T-AOC(U/mL) CRP(mg/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6.47±1.14 8.61±1.22*62.43±2.87 70.33±4.36* 7.41±0.56 4.46±0.21* 23.14±3.47 11.76±2.53*观察组 36 6.21±1.22 11.94±1.25*62.50±2.35 75.75±5.49* 7.44±0.58 3.98±0.13* 23.25±3.58 7.63±1.24*t值 0.934 11.439 0.113 4.639 0.223 11.661 0.132 8.79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分别为2、1、2例,观察组分别为1、1、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89%(5/36)、8.33%(3/36),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P>0.05)。

3 讨论

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除控制血糖外,还应当控制患者体质量[5-6]。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其中胰岛素、二甲双胍均可以降糖,同时二甲双胍还对葡萄糖的输出起到抑制作用,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有研究显示,使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对体质量的控制效果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7]。

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脂、高血糖、胰岛素细胞受损等特点,其中FPG、2 h PG、HbA1c均为临床上检测患者血糖水平的常用指标,当患者出现高血糖时,表现为上述指标异常升高。TC、TG、LDL-C、HDL-C、ApoA1、ApoB为脂代谢指标,由于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和过量脂质的摄入,会使血清TC、TG、LDL-C、ApoB水平升高,血清HDL-C、ApoA1水平降低,导致患者脂质代谢不平衡,易引发心血管并发症[8-9]。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长效类似物,可刺激分泌胰岛素,促进胰岛β细胞的增殖分化,在降低患者食欲及摄入量的同时减轻患者的体质量,由于此药半衰期较长,可以长时间发挥积极降糖作用,且安全性良好[10]。利拉鲁肽不仅能够减少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量的摄入,同时还可以减少脂肪在机体内聚积,调节患者高血脂状态,改善脂质代谢紊乱[11]。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血清HDL-C、ApoA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MI、血清FPG、2 h PG、HbA1c及TC、TG、LDL-C、Apo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利拉鲁肽可以有效降低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BMI,有效调控血糖、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氧化应激状态下会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干扰DNA复制,破坏线粒体结构,导致细胞凋亡,造成内皮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加重。GSH-Px 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T-AOC可以反映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抗氧化能力;CRP、IL-6作为炎症因子,在患者病情加重时,其水平处于高表达状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白细胞聚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2-13]。利拉鲁肽可提高患者抗氧化能力,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引起的β细胞凋亡,阻止肝细胞脂质聚积,以减少机体内脏脂肪组织,降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表达水平,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14-15]。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症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利拉鲁肽可以有效减轻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进而发挥较好的治疗 作用。

综上,利拉鲁肽可以有效降低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调节血脂、血糖;同时还有利于减轻炎症、氧化应激反应,且药物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利拉鲁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黄葵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