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弃渣场规划设计

2022-12-07段东亮胡利强郑国权姚成平

广东水利水电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道排水沟隧洞

段东亮,胡利强,郑国权,姚成平,潘 伟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35)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配合风、光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抽水蓄能电站提速建设,到2030年,将建成一批抽水蓄能骨干项目[1-2]。抽水蓄能项目多位于山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上下库大坝、输水系统、地下发电厂房、开关站、交通道路及生产生活管理区等,土石挖填方量大、余方数量多,经综合利用之后仍会产生大量弃渣。作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施工配套组成,弃渣场是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其安全有序运转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进展和管控,在电站整个勘察设计及建设过程中都极为重要[3-8]。文章以安徽桐城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弃渣场为例,结合渣场自然条件、堆置方案及措施布设,介绍了抽水蓄能项目大型弃渣场规划设计,可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

1 弃渣场概况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弃渣场位于上水库东北侧山坳沟谷内,为沟道型渣场,占地20 hm2,拟堆渣量为470万m3(松方),堆渣高程为400~530 m,最大堆高为130 m。渣场主要堆置上水库施工区域内坝基、库盆、进出水口、导流洞、围堰拆除、环库路等部位开挖产生的弃渣和其他施工面产生的零星弃渣,弃渣土石比为2∶1。根据《水电工程水土保持设计规范(NB/T 10344—2019)》中渣场级别的确定办法,上库弃渣场堆渣量超300万m3、最大堆渣高度超100 m,级别为1级。弃渣场总平面布置见图1所示。

图1 弃渣场总平面布置示意

1.1 地形地质条件

渣场所在区域属低山丘陵地貌,地表植被发育,所在沟谷近似呈“V”字型,呈北东走向,坡降为15%,两侧地形不对称,东南侧沟坡较陡,坡度为30°~50°,西北侧沟坡较缓,坡度为20°~30°。沟谷两侧基岩为二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及闪长岩脉,岩石质量指标RQD为10%~45%,局部为0~5%,岩体破碎,地下水位埋深为0.8~3.1 m。根据地质测绘和钻孔揭露,沟谷沿线山坡分布残坡积(Qedl)粉质黏土夹碎石,厚为1.1~1.3 m,地表多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土层覆盖,表层全风化层厚为1.8~2.5 m,强风化层厚为0.7~2.7 m,强风化岩体破碎,弱风化带上限高程为399.4~501.9 m,两处局部有陡崖,沟谷底部可见冲洪积滚石、漂石堆积和出露的弱风化基岩。

1.2 气象水文条件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68.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1.9%,多年平均气温为16.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018.2 mm。弃渣场所在冲沟上游集雨面积为53 hm2,沟道比降为0.25,内有季节性径流,径流系数为0.58。

根据安徽省山丘区中小河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

(1)

式中:

R24,P——设计频率为P的24 h净雨量,本地区R24,P=P24,P-50;

C——地区经验系数,本区为浅山区,C值为0.028;

F——山坡集雨面积,km2。

查《安徽省年最大24 h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项目区年最大24 h点雨量均值为124 mm,CS=3.5CV,年最大24 h点雨量变差系数Cv值取0.60。经计算,弃渣场上游50年、100年、200年一遇全年洪水洪峰流量分别为17.3 m3/s、21.2 m3/s、25.2 m3/s。

2 选址合理性分析

上库弃渣场用地现状为林地,覆盖层较薄,部分基岩出露,地质情况较好。渣场不涉及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周边无重要基础设施、居民点,不属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不涉及崩塌、滑坡危险区及泥石流易发区。渣场靠近上库施工区域,现场有乡村道路可供使用,可减少施工便道修筑;沟谷地形便于堆渣和防护,节约占地,选址合理。

3 弃渣场规划设计

3.1 堆置方案

渣场分台阶堆置,上下游侧均形成堆渣边坡,中间530 m高程处形成宽276 m的堆渣平台。下游侧边坡坡比为1∶2.75,每20 m设一马道,其中410 m、430 m、470 m、510 m高程马道宽为2 m,450 m、490 m高程马道宽为5 m;上游侧边坡坡比为 1∶2.75,在502 m、515 m高程设置2 m宽马道。为便于后期巡检,在上下游侧边坡设1 m宽的人行步级。

弃渣堆置前进行场区清表,自下至上分层堆置弃渣,石渣尽量堆置在渣场底部及渣场上下游临空侧,临坡侧5 m范围内每堆高1 m摊铺、推平1次,其他区域每堆高3 m摊铺、推平1次,然后进行碾压,渣体相对密实度不小于0.6。530 m高程处堆渣平台形成斜坡形或龟背形,中间高两边低或中间高四周低,坡比控制在1%~2%之间,以利排水。

3.2 拦渣工程

弃渣先拦后弃,弃渣堆置前先在坡脚处修筑挡渣墙。下游侧挡渣墙高11 m,埋置深度不小于1 m,采用C20砼重力式挡墙,墙顶宽为2 m,墙底宽为17.6 m,背坡坡比为1∶0.8,面坡坡比为1∶0.6,墙趾(踵)高为1 m、宽为0.8 m,墙身设置Φ50 mmPVC排水管,梅花形布置,间距为@1.5 m×1.5 m,墙底C10砼垫层厚为200 mm。上游侧挡渣墙兼具挡水功能,配合侧面排洪隧洞泄洪,墙高为10 m,埋置深度不小于1 m,采用C20砼重力式挡墙,墙顶宽为2 m,墙底宽为16.2 m,背坡坡比为1∶0.8,面坡坡比为1∶0.6,墙趾(踵)高为1 m、宽为0.8 m,墙身设置1排间距1.5 m的Φ50 mmPVC排水管,墙底C10砼垫层厚为200 mm。上、下游挡渣墙典型断面如图2、图3所示。

图2 上游挡渣墙典型断面示意(单位:mm)

图3 下游挡渣墙典型断面示意(单位:mm)

3.3 防洪排导工程

3.3.1排洪隧洞

堆渣前在渣场右岸山体内修建排洪隧洞,辅以上游侧修筑的挡渣(水)墙,将上游来水引排至下游侧沟道,以满足施工期导流和渣场排洪需求,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排洪隧洞为城门洞形,断面尺寸为3.0 m×2.86 m(净宽×净高),顶拱中心角为120°,采用钢筋砼衬砌。隧洞纵坡为10.85%,底部采用加糙台阶进行消能减速。隧洞出口设消力池及出水明渠,隧洞进口高程为498 m,出口高程为401 m,消力池底高程为396.5 m,出水明渠底高程为397.5 m,消力池断面尺寸为9.5 m×9.5 m×2.5 m(净长×净宽×净高)。排洪隧洞典型断面见图4。

图4 排洪隧洞典型断面示意(单位:mm)

3.3.2截排水工程

1) 周边截排水沟

为疏导两侧坡面汇水及场内堆渣平台排水沟、马道排水沟来水,在堆渣范围线外1~3 m处修建截排水沟。截排水沟采用C25钢筋砼结构,直角梯形断面,沟底根据地形调整落在原状土上,纵坡较大段采用加糙台阶消能。设计采取10年一遇短历时暴雨标准,左侧截排水沟断面尺寸为1.4 m/1.0 m×0.8 m(顶宽/底宽×深),长度为973 m;右侧截排水沟断面尺寸为0.9 m/0.6 m×0.6 m(顶宽/底宽×深),长度为846 m。截排水沟每10~15 m设置一道结构缝,缝宽为20 mm,采用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填缝,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封口。弃渣场周边截排水沟设计情况见表1。

表1 弃渣场周边截排水沟设计一览

2) 马道排水沟

在上下游侧边坡各级马道布置马道排水沟,疏导堆渣边坡坡面汇水,避免边坡遭冲刷,马道排水沟靠马道内侧布置,采用C25钢筋砼结构,矩形断面,断面尺寸为0.5 m×0.5 m(宽×深),布置长度为1 768 m。

3) 顶部平台排水沟

渣场顶部平台面积约为5.2 hm2,为疏导平台地表汇水,在其靠外侧边坡边缘2~3 m处布置顶部平台排水沟,排水沟采用生态植草沟,宽浅弧形断面,断面尺寸为3.3 m×0.3 m(宽×深),布置长度为722 m。

4) 排水盲沟

堆渣前、清表后在渣场底部修建排水盲沟,排导渣体渗水,盲沟采用碎石、块石盲沟及级配砂反滤层铺筑,底层碎石、块石盲沟深约2 m,上部反滤层由200 mm厚粗砂层、100 mm厚中细砂层及土工布组成。盲沟长为750 m,末端接DN1000Ⅲ级钢筋砼排水管穿过挡渣墙,排往下游沟道。

3.4 植被绿化工程

渣场堆置完成后,堆渣平台采取乔、灌、草多层次混交造林进行植被恢复,顶部平台采取种植乔木、灌木及撒播草籽造林方式,堆渣边坡采取喷播灌草方式。渣体石渣较多,为避免水肥渗漏流失,植物措施实施前,先进行场地平整和覆土回填等土地整治措施,其中坡面覆土厚度为0.1~0.15 m,顶部平台覆土厚度为0.2 m~0.3 m,灌木穴植填土厚度为0.3 m,乔木穴植填土厚度为0.5 m。

结合立地条件及植被特点,选择当地根系发达、耐贫瘠、抗病强、分蘖快、耐干旱的优良乡土树种[9-11]。乔木选择马尾松、侧柏、栎类及黄连木等,地径5 cm以上,株行距为2 m×6 m;灌木选择茶、郁李、忍冬等,苗高为60 cm、冠幅为55 cm以上,株行距为1.5 m×2.0 m;草种选择狗芽根、结缕草、百喜草及本地杂草混种,平台草籽撒播量为50 kg/hm2,边坡喷播灌草量为250 kg/hm2。

3.5 临时防护工程

1) 临时排水工程。渣场采取自下至上方式堆置,上游侧截水沟未修筑完善前,为及时疏导大雨时场内及上游侧边坡雨水,避免上游侧坑洼积水浸泡渣体,避免堆渣平台和边坡遭冲刷,在堆渣体上边坡及堆渣平台布置临时排水沟导排,接入两侧已修筑的截水沟(边沟)内。临时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提前预留实施,断面尺寸为1.0 m/0.5 m×0.5 m(顶宽/底宽×高),采取砂浆护面。需紧急开沟排水时,水沟开挖后,可采取铺衬土工布防冲刷。

2) 临时拦沙工程。为减少渣场泥沙随雨水输移,在渣场下游约50 m处,地势较开阔、沟底较缓段设一拦沙坎,拦沙坎采用钢筋石笼“品”字形码放,石笼宽高均为1 m,码放2层,上游面铺衬反滤土工布。大雨前后及时清淤,其余时间根据淤积情况进行清淤,泥沙运至渣场晾干、堆置。

3) 临时苫盖工程。堆渣期间做好晴雨预报,大雨来临之前,在未压实、易遭冲刷的堆渣边坡、填渣作业区采用土工布、塑料彩条布等进行临时苫盖,避免松散渣体遭冲刷滑塌和产生大的水土流失。

3.6 渣场稳定性验算

1) 渣场抗滑稳定性验算

正常运用工况:弃渣场在正常和持久的条件下运用,弃渣场处在最终弃渣状态时,渣体无渗流或稳定渗流[12]。

非常运用工况Ⅰ:多雨地区的弃渣场还应核算连续降雨期边坡的抗滑稳定,其安全系数按非常运用工况采用[12]。

非常运用工况Ⅱ:弃渣场在正常工况下遭遇Ⅶ度以上(含Ⅶ度)地震[12]。

计算参数:渣场地基及堆渣体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以地质专业建议值为参考依据,渣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渣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正常运用工况下,弃渣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35;非常运用工况Ⅰ下,安全系数不小于1.25;非常运用工况Ⅱ下,安全系数不小于1.15。

经验算,所有工况均处于稳定状态,计算成果见图5~图7所示。

图5 正常运用工况抗滑稳定计算示意

图6 非常运用工况Ⅰ抗滑稳定计算示意

图7 非常运用工况Ⅱ抗滑稳定计算示意

2) 挡渣墙稳定性验算

计算参数:墙体材料容重为25 kN/m3,墙后渣土内摩擦角为30°,墙后渣土粘聚力为10 kPa,墙后渣土容重为19 kN/m3,墙背与墙后填土摩擦角为17.5°,地基岩土容重为26.9 kN/m3,地基岩土内摩擦角为45°。挡墙基础置于弱风化基岩上:地基承载力不小于800 kPa。墙后渣土水下内摩擦角为25°,墙后渣土水下粘聚力为6 kPa,墙后渣土浮容重为9 kN/m3,地基岩土浮容重为16.9 kN/m3。

挡渣墙建筑物级别为2级,基础置于弱风化基岩上,正常应用工况下,挡渣墙的基底抗滑、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小于1.30、1.50;非常运用工况下,挡渣墙的基底抗滑、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小于1.10、1.40。

经验算,正常运用工况、降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挡渣墙抗滑、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挡渣墙稳定计算成果见表3。

表3 挡渣墙稳定计算成果

4 结语

弃渣场是抽水蓄能项目勘察设计的重点之一,渣场设计应结合场地条件,因地制宜,科学防治,通过采用拦渣、防洪排导以及临时排水、沉沙、苫盖等措施,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避免造成危害;植被恢复选用适生优良的乡土种,做好土地整治,提高成活率,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改善弃渣场及周边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马道排水沟隧洞
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中小型隧洞混凝土衬砌地下水处理方式研究
河北赤城县马道口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寒区隧道排水沟出口防冻设计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隧洞洞内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浅析
约架
皇家库府遇盗
动词“Get”的用法
马道层吊挂安全施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