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022-12-07庄梅兰李丽娟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福建红色思政

庄梅兰,李丽娟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2.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弘扬福建红色文化、传承福建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在闽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传承弘扬福建红色文化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者的根本目标都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在育人功能上相融相通,在价值引领上同频共振,能够在互促互动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在闽高校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也有助于传承发展福建红色文化。

一、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依据

福建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厚重的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福建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其与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对在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福建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资源

一方面,福建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福建红色文化蕴含着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诞生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思想理论,孕育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才溪乡调查精神、可歌可泣的永安抗战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前辈,留存着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历史活动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传承和弘扬福建红色文化是为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通过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类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的隐性德育功能,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福建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福建红色文化能够拓展在闽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福建红色文化既包含以各种思想观念形式存在的理论形态文化,也包含以各种遗址遗迹、场馆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育人意识和水平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因此,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大力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运用会议、讲座、宣讲、报告等传统方式,还要更多地引导广大教师认识、了解、学习、研究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组织教师到红色遗址遗迹、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瞻仰、学习、体验,在此过程中接受思想洗礼,感受情感升华,进一步明确肩负的使命,自觉提升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可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宣传福建红色文化,发挥福建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还可以结合专业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亲临革命遗址遗迹和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红色文化的情景性和感染力将放大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发展,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教育行为和过程的本体,而教育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人类总是主动地借助教育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1]即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借助教育活动来实现,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

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参与和支持。福建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地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斗争,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美誉。福建省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拥有一大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古田会议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松毛岭战役烈士陵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留下的革命遗迹、珍贵文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由于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在物质生活富足时代的00 后大学生,对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无法切身体会。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刷微博微信、看抖音快手,耽于娱乐性消费,或者忙于应付各种考证和技能培训,对于身处其中的厚重福建红色文化要么缺乏了解,要么提不起兴趣,大大降低了其对福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知识共同体,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在闽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既有助于就地取材发挥福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又有利于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举两得之事。

二、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依据

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有逻辑必要性,也有现实可能性。二者在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上的一致性和融通性,是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逻辑依据。福建红色文化的有效开发利用、在闽高校对福建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福建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为融入奠定了基础

福建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些年来,福建省各地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在法治保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取得新突破,呈现出新的亮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福建红色文化保护的法治保障。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红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福建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及人为性的破坏。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福建省于2016 年印发了《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此后,龙岩、三明、南平、漳州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本地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方案[2],如龙岩市2017 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三明市2017 年出台了《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上述实施方案、条例和办法,将红色文化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提高了福建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水平。福建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主要有开发红色旅游业、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在红色旅游业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以古田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品牌。作为我党我军思想建党、政治建军里程碑所在地的古田会址,既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更是各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福建省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和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各种红色影视剧、戏剧、歌曲、故事、动漫游戏等方式异彩纷呈,如电影《蔡威》《古田军号》、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红色摇篮》《邓子恢》、情景剧《红军长征送别》、舞台剧《陈毅赔情》、白话剧《数九春风》、戏剧《红色少女》、红色动漫《闽西红小鬼》、大型交响乐《红旗不倒》、摄影作品《重走红军路》、歌曲《抗日队伍深山来》等,这些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大大提升了福建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2]。

三是加大了福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组织编写福建红色文化大中小学系列读本,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加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促进红色文化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融合。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通过移动平台和固定场所相结合,线上展示与线下参观相结合,使红色文化变得更加现实可感、生动活泼。比如,于2016 年开启的福建省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暨福建红色文化VR/AR 实体体验馆,系全国最大的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该体验馆包括了包括10 个革命旧址群、10 个革命纪念馆、19 个红色旅游系列景区、近200 个红色教育视频、红色歌曲、红色动画等,全面系统展示了福建红色文化[2]。

(二)在闽高校对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融入提供了保障

随着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认识的加深,在闽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摸索并创造了各种形式和途径,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这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一是编写了红色校本教材、开设了红色校本课程。有些福建高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和本校学科研究基础,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和通识课程,使红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闽台历史文化、福州三坊七巷等通识教育课程;龙岩学院编写教材《闽西革命史》《古田会议精神教育读本》等,增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效。

二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为了发挥红色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福建高校充分运用横幅、浮雕、宣传栏、校史馆、文化长廊、名人语录碑廊,以及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创设全方位的红色文化环境。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在学生每天上课必经的路段设立了陈嘉庚语录碑廊,在300 多米长的碑廊两侧镌刻陈嘉庚先生的重要言论和珍贵语录,内容主要体现了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诚信果毅、兴学育人、爱国爱乡的品格,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教育[3]。又如龙岩学院,结合闽西红土文化特点,设立了红色文化长廊、红旗碑、中央苏区陈列馆、闽西苏区教育陈列馆、闽西名人资料特藏室等[4],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三是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适时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福建高校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中国海军诞生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向国旗敬礼、网络红色祭扫、缅怀先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福建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是加强了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多数福建高校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在各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地设立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体验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体会中国发展成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将福建红色文化全面融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课堂都承担起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一)融入教师思政工作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认同和实践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开展对高校教师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政治理论学习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高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时,除了要学习党和国家的一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还要结合福建省情、区情和地域文化特点,通过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组织观看福建红色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福建红色文化读物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加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

二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党建是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基层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理应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强化党员教师对福建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教师党员充分挖掘和利用福建红色文化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师党员要积极探索福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先行先试做出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社会实践锻炼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社会实践锻炼是教师长知识、见世面、受洗礼、增才干的重要途径。福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各种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旧址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场所。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专业特点,经常组织教师到此开展瞻仰旧址、参观展览、重温誓词、参加交流等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体验,让高校教师更加深切地感受福建红色文化的厚重,更加深切体会革命前辈理想信念坚定、不畏艰难困苦、甘于奉献牺牲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以达到思想受洗礼、灵魂受触动的效果,增强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在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通过设置红色文化模块,开设红色文化相关课程,规定若干学时学分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革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

二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5]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巧妙地、润物无声地融入福建红色文化,如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以增强专业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性。

三是在实践课程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福建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福建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累、提炼、升华而成的革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等弥足珍贵的伟大精神。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品格,对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创造创业素质、锤炼高尚道德品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在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与教学主题相契合的原则,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福建红色文化。

一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在闽高校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从福建丰富的红色文化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并自觉将其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之中,始终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布置、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习惯,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福建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前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日常交流和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根据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精心设计福建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案,如将福建红色文化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结合到课堂讲授之中。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以“云课堂”“雨课堂”“慕课堂”“课堂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课堂,通过弹幕、交流区表达看法、提出疑问等方式,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为实现知识传授基础上的思想引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在第二课堂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为了避免大学生社团活动娱乐化的倾向,在闽高校要充分挖掘福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的育人价值。依托团委、学生会、社团等举办福建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红色文物展览、红色文化作品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艺术设计、文学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福建革命历史教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8]。通过对福建红色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福建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在认识、理解与体验中感受福建红色文化的厚重。

四是在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中融入福建红色文化。在闽高校要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资料库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资料库建设,充实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广大师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加强现场教学,如带领学生参观具有“中国近代海军摇篮”之称的福州马尾文化遗址群、马尾造船厂、古田会议旧址、闽西革命纪念馆等地,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福建革命历史的苦难与辉煌,体会福建红色文化的厚重与珍贵,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结语

盛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面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渠道。福建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等特点,开展党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促进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在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力推动福建高校党史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切实的成效。

猜你喜欢

福建红色思政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是什么
那个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福建艺术战“疫”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