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2-12-07赵靓慧彦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俄国恩格斯资本主义

赵靓慧彦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一直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者探讨的重点,尤其是该理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在20 世纪的飞速发展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为当时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新的革命道路与社会发展思想启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因此,以20 世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为视角,探索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而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启示,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14 世纪末至15 世纪初,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瓦解,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从而形成了新的、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关系在英国和法国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德意志也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以机器为生产特征的资本主义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灾难也随之到来。机器生产冲击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劳动工人,迫使大量工人流落街头,资本家与被压榨的劳动工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为掩盖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被套上“贫困和痛苦是自己的罪孽造成的”枷锁,承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迫。在人类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劳动人民极度贫困的现状,促使恩格斯不断地挖掘资本主义制度,揭露其剥削的本质,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凭借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恩格斯提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有“跨越”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发展道路的可能。

马克思最早在1843 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德国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提出“跨越”这一思想:只有跨越政治革命直接进行一场“有原则高度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德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1]。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了对生产方式的探索,后提出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原始部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从古到今、从西方社会到东方社会,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量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晚年给俄国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明确提出俄国有不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跨越”思想。

(二)理论的发展历程

19 世纪50 年代,恩格斯在研究亚洲时局和亚洲社会时开始关注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恩格斯在论及东方村社时,特别提到:“从印度到俄国”。“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2]通过对落后的东方社会情况调查分析以及对东方村社与西方公社的对比,恩格斯提出东方明显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强调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亚细亚社会的主要特征。恩格斯这时已经看到东西方社会结构特征的不同,但还没有提出东方这些国家可以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

恩格斯在以俄国为代表深入研究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东方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在土地所有制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很有可能走出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恩格斯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从落后的东方国家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提出西方国家的制度和道路并非适用于一切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而是要立足于各个国家的实际具体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恩格斯在《<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提出了关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道路发展问题“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3]恩格斯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及方法论思想,承认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存的。他先是分析了俄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特定条件,肯定俄国基本保留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如果能够实现农村公社和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相结合,那么俄国十分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把该理论扩展到处在资本主义以前发展阶段的国家,是其“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

(三)理论的具体内容

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立足于俄国的社会现状和世界历史环境,详细论述了要实现“跨越”俄国的内部环境需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外部条件支持,对二者缺一不可的具体阐述。

1.实现“跨越”的内部条件

第一,内部矛盾激化。恩格斯在关注俄国社会问题写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与《<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探讨俄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内部矛盾激化社会革命日益紧迫。一是农民与贵族、新生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土地占有分配不均。国家不仅把肥沃的土地从农民手中夺取分配给贵族,并要求农民以好的土地价格支付给贵族,贵族不仅拥有好的土地而且不用缴纳赋税;农民不仅要支付高昂的地税,还要受新生资产阶级的剥削,为了养家糊口,在不堪重负时不得不接受高利贷者的条件,这样农民不仅处于被沙皇专制统治政府的剥削也处于被新生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二是封建专制制度与农民、新生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并遭到赋税的压榨,使得大产地缺乏劳动力,农产品一年比一年少。在1873-1874 年间由民粹党积极推动多次爆发“到农村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波及到37 个省份以上,农民开始觉醒反对专制统治制度[4]。俄国经历了克里木战争后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挽救国家经济,但此时的沙皇俄国财政系统已经混乱到了极点,行政机构早已腐败透顶,官吏主要靠贪污、受贿和敲诈来维持生活,在彼得堡活动的资产阶级政客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形不能容忍,必须进行变革推翻专制统治。革命很可能由资产阶级分子甚至是对沙皇不满的政客首先发动,但被压迫的农民将很快作为主力军,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使农民摆脱贫困从隔绝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二,土地公有制的高级形式。1881 年,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说:“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须的正常条件。”[5]马克思看到俄国农村公社发展较古代公社的某些特征的不同及其固有的二重性,也看到了俄国农村公社在世界历史环境发展的影响下逐渐瓦解的趋势。俄国想成功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通过人民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集中一切力量保证农民公社自由发展,现存的俄国土地公有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表明,一方面俄国这种合作社是自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不止在俄国才存在,俄国不可能直接靠这种强烈的联合合作愿望就能进入社会主义,只有抛弃这种自发的、落后的形式,并且使之高于西欧的合作社水平才有过渡的可能。另一方面,俄国的土地公有制虽然保留得还比较完整,但它已经过了最繁荣的时段并对农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桎梏,也正趋于解体,但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使俄国农村公社从这一落后的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过渡到高级形式首先需要内在条件作为基本保障:保存这一制度不被废除直到条件成熟;农民生产从个人耕作到集体耕作;农民不经历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中间阶段。其次也要具备外在条件作为推动力:西欧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认为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实现过渡的前提条件,给俄国公有制过渡到高级阶段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且只有内外两方面同时满足过渡到农村公社的高级形式时,俄国才有不经历资产阶级的苦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

2.实现“跨越”的外部条件

第一,西方无产阶级的胜利。通过对俄国社会状况和历史环境的深入分析,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 中写了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话:“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6]西方资本主义从殖民扩张、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到垄断市场历经几个世纪建立起来一整套的交换机构,在高级的社会主义产生之前仍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随着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断发生,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被揭露,无产阶级出现且队伍不断扩大,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俄国以及前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封建主义社会或更落后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力、生产技术和物质基础都达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水平,更不要说只靠自身的发展不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西方的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向前发展的产物,在吸取资本主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战胜资本主义已经到达繁荣昌盛的国家,即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

第二,西方工业无产阶级的支持。上述土地公有制向高级形式发展中已经提到,俄国的农村公社向高级形式发展就必须借助比自己更先进的外部条件即——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虽然农村公社和未来的社会主义有共同的公有制这一特征,但俄国的农村公社在1861 年就已经是公有制比较衰弱的形式,社会主义是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并不会直接在农村公社里直接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结果。在特定的经济形态中它只能解决自身产生的问题,低级阶段无法解决更高的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向更高阶段发展就只能借助先进的外部条件,即西欧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吸收资产阶级的发展成果为无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里明确肯定了俄国革命的重要性,俄国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因素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俄国更具备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认为其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俄国社会革命爆发会让其在欧洲的反动势力失去最有力的后备军,给西方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创造有利的斗争条件争取革命胜利,再反作用于俄国的公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此意义上俄国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是双向互补的。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提出俄国农村公社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所具备的内外条件并提出实现过渡的理论依据,进而把俄国有可能不经历资产阶级的苦难进入社会主义,提高到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也有大大缩短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给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道路“跨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实践

如果说19 世纪末是关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上的探索,那么,20 世纪初则是开始把理论付诸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前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苦难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证明了恩格斯“跨越”理论的可行性。

(一)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

20 世纪初,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西方资本主义侵蚀的俄国农村公社大面积瓦解,封建专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身处世界大战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其他矛盾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相比,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速度缓慢被民粹党称为“停滞论”,主要由于俄国的资产阶级,可以说是由封建贵族转化而来,是封建贵族的产物并依附于封建势力。同时,资产阶级也要靠沙皇的军队打压工人革命运动和农民暴动以保证其获取更多利润;另一方面资产阶想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推翻沙皇专制,是其向前发展必然经历的阶级斗争。同样长期受封建制压迫的俄国农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什维克“和平、面包、自由”的口号下缔造了属于工农的组织——农民苏维埃。

终于,俄国在1917 年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政府依然没有提出解决俄国民众所关心的和平、面包和金钱等方面的问题。此时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俄国内部的矛盾,这给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上台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便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7 年农民运动猛烈爆发此起彼伏,5 月—9 月农民运动高达1550 次,农民革命运动越来越激烈,趁着革命高潮,十月份列宁领导了武装起义的成功,史称“十月革命”。

列宁根据俄国当时所处的内外部条件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而不是把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完全照搬到俄国。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实践上,通过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俄国特殊的革命实践领导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探索出一条适合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发展的延续和充实,对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纲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开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也在客观上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种子。

19 世纪中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近代中国所面临的2 大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开始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侵蚀,旧中国也试图学习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良,改变中国的现状,皆以失败告终。帝国主义入侵,改革走不通的情况下,1911 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 多年的君主封建专制统治,但因袁世凯盗取辛亥革命果实,试图复辟帝制,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期,中国出现南北分治局面。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走投无路的中国看到了新的曙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翻译了马克思写于1853 年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这篇关注东方社会问题的文章,也开启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毛泽东秉承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理论,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成功解决了关于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如何开展革命活动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陷入战乱无暇顾及中国的内乱,给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1956 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转型,也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探索的跨越。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苏联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鉴,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要有独创精神,打破迷信不管是中国的迷信外国的迷信,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要“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正确分析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提高生产力抓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该思想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也为下一代领导人——邓小平重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国内外经验发展,提出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成功实现了我国在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证明,恩格斯晚年提出“跨越”的内部条件,阶级矛盾激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农民公社也逐步瓦解,但并不影响“跨越”的实现;从外部条件来看,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而且外在条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世界大战是不可预估的客观条件,给争取独立的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掌握发达的物质技术,由西方先进经济技术作为支持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不论是列宁带领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还是新中国在寻求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制定的方针政策,都遵循了恩格斯晚年所指引的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依然要有先进生产技术作为提高生产发展的依托。

三、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当代启示

恩格斯关于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论,是基于当时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特殊的社会状况提出解决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该理论丰富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道路,对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恩格斯晚年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针对俄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的发展道路,也曾告诫向他求教的俄国人不要生搬硬套他和马克思的话,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际历史条件去思考问题。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进入社会主义,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的充分理解,是在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就是要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曲折才最终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之路。习近平指出:“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8]世界上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还有许多,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成功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现如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发展得比较充分的,那些经济和文化发展较落后、想要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应充分吸收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思想内涵,基于本国具体情况借鉴和学习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在充分发挥本国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取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历史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搬。

(二)积极借鉴和运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

马克思在探索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时候,更多倾向于社会制度层面的建设,关于这些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没有过多说明,只提到应当多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成果。而恩格斯晚年根据资本主义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论述了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为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成果。这不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南,也为落后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市场扩大化,实质上就是今人所说的经济全球化,他们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依然给我们重要的启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落后国家提供了先进的发达科技,推动了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利用外部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马克思提出的“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到列宁强调的“对资本主义的西方在经济上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加强和加紧利用”,再到邓小平总结的“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9]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领先地位,资本主义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高效的生产力,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依旧是我们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实现“跨越”后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俄国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七颗钻石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