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节日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涵育

2022-12-07黄敬兵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纪念日载体

黄敬兵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明确要求要利用重要节日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爱国情怀,开展形式丰富的庆祝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大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涵育功能,让爱国主义真正根植大学生心间。

一、节日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重大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纪念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共同探索和创造的带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类型[1]。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大学生中发挥着引导、教化的作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涵育必须突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而承载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记忆的中国近现代重大节日、纪念日是引导大学生了解这一光辉历程的重要载体。

(一)节日文化具有表达和加强国家认同的功能

公共仪式和纪念活动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节日内涵,感受节日氛围,彰显节日特色的常见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节日文化以其特有的历史记忆、特定的仪式礼仪构筑起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理念。近年来,我国先后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大纪念活动和各类配套纪念活动,在大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广大青年在参与、观看、学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重温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实践证明,政治性典礼、纪念活动等政治符号能够有效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培育爱国情怀。节日活动中激昂的情绪、庄重的仪式对身临其境的青年来说,有着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感召力。因此,节日文化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政治信仰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二)节日文化能够引领广大青年在学习革命先烈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中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实践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富民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在救国救民、富民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回望历史,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启航,到带领团结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爱国主义刻在心间、践在实处。因此,纪念革命先烈,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和培育爱国情怀的热情,让富有神圣性和理想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三)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是唤起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起重要转折、发挥重大影响相关事件公共记忆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内涵,是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日常生活中,“八一”“七七”“五四”等承载特定历史记忆的纪念日已成为增进青年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契机和载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作用。纪念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生命历程和身心感受,同时是连接着个体和群体、小家和大家的精神纽带。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的演讲、祭祀、阅兵等情境体验具有显著的仪式特征,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在此过程中逐渐升华,最终实现家国认同。

二、依托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

近几年,我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重要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以其良好的情境体验和充沛的感染力深受青年大学生喜爱,参与度、影响力逐年提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节日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属性、时间属性和仪式属性,能够让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抗争、奋力团结、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把握、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

(一)情感属性,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驱动力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最突出的旗帜,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振兴不懈奋斗。这种爱国情感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中得以充分释放并进一步升华,最终演变成为持续巩固的家国认同。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中,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校园,从年级到班级,都组织开展了多样的节日庆祝或纪念活动,重温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峥嵘岁月,唤起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集体记忆,使大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弘扬爱国主义与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

(二)时间属性,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

节日是人们选定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它的时间属性,它属于在自然时间的流程中,人们确认的文化时间[4]。文化时间连接着特定的文化记忆,因此,在“国庆节”“国家公祭日”“五四”青年节等近现代重大节日、纪念日中,爱国主义作为节日内涵和精神价值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说教、灌输、记诵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走进当代大学生。在重大节日与纪念日中,爱国主义教育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标签,被作为一种在特定时期理所应当的精神生活客观需求,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仪式属性,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知认同

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重要表现形式,能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引发强烈的共情效应。从实际效果来看,仪式能够更具象展示节日中的爱国主义内涵,进而强化感知认同,实现节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涵育功能。比如:在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烈士纪念日进行扫墓、向人民纪念碑敬献花篮;“七一”期间重温入党誓词等,通过这些仪式能够让大学生深刻地感知自己的国民身份,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唤醒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同时,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的当下,大学生对于生活仪式感的追求也让仪式属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大有可为,精心策划的节日仪式比以往更具吸引力,“打卡”“晒图”等传播方式也进一步拓展了节日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维度。

三、依托节日文化涵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路径探析

节日文化以其独特的情感属性、时间属性、仪式属性在涵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革命历史人物的缅怀,还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都体现着我们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具有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真正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一)丰富节日文化的时代内涵。

鉴于时代背景不同,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在纪念活动中所倡导、弘扬的精神也会结合时代要求有新变化,而这也为节日注入了新的内涵,纪念活动也因此有了新的使命。以“五四”青年节为例,新时代背景下,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虽然与百年前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有所区别,但其引领青年永久奋斗的核心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有了新的内涵。2019年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这反映出纪念活动已经超出了庆典本身的意义,成为指引新时代青年奋勇向前的新航标。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二·九”运动,“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场由爱国青年学生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爱国热情和无畏勇气依然成为当代青年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节日文化内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了强化节日的仪式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要讲好节日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讲述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让青年大学生能够从当下的人和事中深切体会到节日仪式背后的精神价值。因此,应当借助节日活动,不断阐述和赋予节日时代意义,引导大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回应时代呼唤,丰富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二)丰富节日文化的仪式体验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都能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部分仪式活动设计简单、内涵单一、内容流于说教,直接导致仪式魅力衰减。“一个人也要好好地喝茶”,仪式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也并不排斥,相反,他们乐于追求生活中的仪式感,并以此彰显自身对某种情感和情绪的认同。高校应充分发挥节日仪式的涵育功能,在充分关注青年特性,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仪式感唤起青年内心深处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接纳、认同与强化。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以人类的共同情感为基点,在“了解角色需求、寻找仪式原型”[5]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对仪式的设计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操作层面,要用心布置场景,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地点,用多媒体营造庄重感和神圣感,如国庆节选择在操场升国旗,在学生活动广场布置国旗,依托校园广播播放爱国歌曲,组织学生快闪活动等;要突出特殊“符号”元素,如代表性图片、标语、宣传板、音乐、色彩、服装等,增强仪式氛围,突出仪式主题,形成具有特殊感染力的文化场域,如在五四青年节期间组织学生着民国服饰朗诵,在烈士纪念日举办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图片展等;要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增强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体验,如党政领导干部、教师等可通过朗诵、仪式、合唱、话剧等形式参与节日活动,构筑育人合力。一系列改进措施,让节日仪式融入校园文化,让节日活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体验,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心间。

(三)丰富节日文化的宣传手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参与节日庆典仪式、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不断拓展,成为引领爱国主义舆论的重要载体。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校园媒体要充分发挥形式灵活、贴近学生的优势,在节日活动预告、节日氛围营造、节日活动宣传、节日成果推广等方面综合谋划,合理引导大学生在今昔对比中把握节日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要把握舆论走向,通过设定话题、引发讨论、发表感言等方式,形成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的合力。特别是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要求高校在依托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更注重传播的多样性,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参与话题讨论,领悟节日内涵。节日庆祝活动、服装、道具等都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依托节日仪式感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在社交媒体高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节日活动具有天然的传播属性,能够改变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年心中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做好节日线下活动的同时,要依托社交网络,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依托朋辈影响力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更广泛的群体中,扩大覆盖面。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宣传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宿舍、操场、食堂、文化广场等校内场所,通过横幅、标语、视频等形式强化节日仪式,发挥文化育人的熏陶作用,增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纪念日载体
抗战胜利纪念日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50岁
以葵园为载体构建英语开放的现代课堂
新月历
受邀者 安倍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