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歌的艺术表征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2022-12-07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歌音乐文化

程 霖

地方民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环,体现出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我国民歌种类众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随着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地方民歌发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急剧缩小,这也成为地方民歌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重视,如何将地方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传播给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歌、爱上民歌,笔者提了出新的传承与发展观点,希望通过对地方民歌艺术表征探究,对地方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1]。

一、地方民歌发展历史背景

(一)地方民歌概述

中国民歌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地方民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地方民歌显而易见是人们在生产劳作实践当中创造出来的,承载着地方人民的精神信仰、审美倾向、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展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华民族众多优秀文化瑰宝当中,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与传播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及新型艺术形式的冲击,地方民歌的发展与保护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地方民歌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依据,对于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意义非凡。不同的地方,民歌在艺术风格和展现手法上各具特色,有些民歌曲调高昂,融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有些民歌娓娓道来,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之情,充分展现民歌是人民的歌,镌刻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造就的文化艺术产物。

(二)地方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

地方民歌的产生背景与其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存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籍《诗经》中,就保存了西周时期的民歌。随着夏商朝代的发展,音乐从逐渐诞生到逐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至周朝,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社会统治者开始实施周礼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中国历史在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小调运用直白的语言、脍炙人口的曲调,让民乐更容易传唱,也成为当时人们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成为大众情感抒发的重要通道。直至今日,民歌依然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形式,因此,民歌的发展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二、地方民歌艺术表征

(一)演唱风格

民歌在融合地方文化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演唱过程中展示独特的地方韵味。在演唱风格上,地方民歌具有独特的演唱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声和润腔两个方面,其中发声表现在真假音转换和咬字吐字上,润腔展现在民歌装饰音的修饰上。从发声来看民歌的唱法嘹亮自然、圆润舒适、甘甜清脆。润腔则是将喉咙打开滋润唱腔,对唱腔进行装饰,使唱腔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听众传递美好的享受。

首先,发声处理是运用真假声转换来叙述演唱内容。真声就像我们平时大声说话,在演唱时整个共鸣点集中在口腔和咽部,用声带振动发声有利于咬字清楚吐字明快,真声演唱成为许多演唱者表达情感抒发歌曲内容的重要方式。假声运用在高声部分,对于声乐作品的色彩表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部作品采用真假声组合演唱的方法是最为科学的民族演唱法[2]。

其次,在润腔的技巧上,是用来修饰美化声乐中不同表现风格的作品。通过润腔来提升歌唱者的气质,给人不同的音乐感受层次,有效掌握力度与速度,为歌唱者带来较好的歌唱效果。润腔技巧也是在表达歌曲内容浓厚感情色彩中释放出来的情感变化,润腔能够让曲调婉转优美、曲径悠扬,并增加了细节位置情感处理,从而营造出歌唱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完美地演绎歌曲[3]。

(二)语言特征

谈到语言特征一定是与当地的方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其独特的声调韵味的特征,还表现在其用语习惯、用词习惯、发音习惯等方面。各地民歌在唱法及演绎风格上之所以有极大的区别是因为在很多方言当中,每个音阶又包含着抑扬顿挫的声调。广泛的民歌题材,与生活在当地的劳动人民密不可分,真实地反映出千百年来各地方普遍存在的生活意识形态。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表达出原生态音乐风貌[4],地方民歌在传播与流转的过程中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审美倾向。既汇聚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成为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为此,在传唱不同地域的民歌时要结合当地语言环境。深入了解各地民众的生活习俗及人文环境,准确表达出歌唱意境。

(三)音乐特征

不同地区的民歌反映出来的音乐特征各不相同。例如内蒙古民歌,由于其地地貌广阔,在演唱时曲调多为铿锵有力、自由奔放的音乐特点。又如徽州民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徽州民歌主要以山歌、号子形式为主,山歌特点鲜明,男声调铿锵浑厚,女声调婉转细腻。例如耒阳民歌,其语言汇集广东方言、闽南语、湖南方言等参杂其中,为此在民歌传唱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不同声调、不同语速等都有其对应的发音,其演唱风格声音雄厚,曲调以小调为主,在情感抒发上体现自由、直畅的特点[5]。

三、地方民歌发展与传承策略

(一)以文化产业形式带动地方民歌品牌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现代人群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开始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具有个性化、广泛化、常态化的消费行为屡见不鲜。以文化产业带动地方民歌品牌建设等新兴的项目得到广泛推广,并成为现代都市消费群体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市场需要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力器,精神文明消费的增加可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依赖各地区人文环境及生态保护为创意的项目走进人们的视野,共同创造新型地方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品牌建设,让地方民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度合作与融合不仅促进地方就业率、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发展,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更好地保护民歌遗产。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应时刻把握市场脉搏,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民歌文化产业,有效实现产品价值,站稳市场脚跟。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

例如:《印象刘三姐》大型表演,对民歌文化产业与品牌包装的相关建设,包括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旅游等,实现文化价值,在产业运营中规范流程及目标均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采取正确的必要措施构建新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民歌文化产业深入发展。

(二)依托信息化融合地方民族特色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方民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传承形式,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当地民歌融合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信息化技术帮助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出与其他区域元素不同的新民歌。在很大程度地保留地方传统民歌精髓的部分后,经过专业音乐人的改编创作,特别是融合传统民歌创作技法与信息化音乐创作方式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风格。运用信息化技术融合地方民族特色,将经典文化作品以招牌的形式让更多国内外听众欣赏。正确利用信息化优势,运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对地区民歌进行宣扬与传播,不仅是对地方民歌深入研究的重要表现,也是对音乐未来发展探索研究的重要过程。

首先,要建立在正确发扬民族特色及传承文化精髓的立场上,确保地方民歌不走样、不变形、不盲从的风格上通过互联网这种形式展示,彰显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其次,地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充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之上进行推广传播。再次,推动地方民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特点,以本土性、民族性的特征为立足点。只有融合地域特色,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洪流,并长久地流传于世成为经典艺术及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作。

例如:《回娘家》经典曲目的创作,充分体现北方家庭过年期间女儿随同夫婿同行,回家拜年的特有风俗,随着岁时回家拜年的时间临近,携带伴手礼、操办礼品由母亲分送给乡亲街里的热闹场景。它反映情真意浓的家庭关系,也表达了劳动人民辞旧迎新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追求的心理。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配合视频播放到新媒体平台不仅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传播传统新年带给人们的欢快氛围[6]。

(三)构建地方民歌保护机制,保护地方民歌生态

建立健全地方民歌研究机制是基于我国地方民歌类型多样、题材众多、资源丰富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民歌研究保护体系。它不仅有效保护地方民歌生态平衡建设,同时也为研究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做出积极的贡献。当地政府要重视地方民歌保护机制的重要性,联合新闻广播等传播机构,将当地民歌音乐作为地区发展的明信片,向世人推广地区文化特色。与此同时,联合语言、音乐等方面的专家,对当地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不断完善当地民歌研究体系建设,促进民歌艺术的发展。

不少地区将当地民歌申请国家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结合当地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优势,对地方民歌文化进行宣传;组织民众自发创作地方民歌;加强宣传,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唤醒文化传承保护意识,营造出适合地方特色民歌发展的良好空间;组织相关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搭建更多的展示舞台,增加对地方民歌的弘扬力度,吸纳更多的传承者自愿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播中来。

例如:原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鼓励原创地方民歌作品,关注新生民歌歌手成长。目的为促进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展示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鼓励创新和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

(四)地方民歌传承走进课堂

民歌走进课堂策略,能够使在校学生充分认识地方民歌保护及传承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学校是开展音乐教育的理想之所,将地方民歌纳入到音乐教学课程设计当中,不但帮助学校寻找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民歌知识、民歌技巧、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即便是同一首民歌放到不同的民族中传唱也会出现具有不同特色的演绎风格。为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要求,让民歌走进课堂教学中凸显地方特色,保障民歌的自我特点更好地融入其他民族,形成对其他民族文化理解包容的教学目的。

以陕西民歌为例,经典的《信天游》《黄土高坡》等传唱度广泛的民歌,体现了陕西地区淳朴、自然、真实的民俗风情。在其他地区对陕西民歌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突出地域特色,以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不同地方的文化魅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接班人[8]。将地方民歌推广实践到音乐教学课堂中要注重学生民歌音乐功底及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要帮助更多的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

四、结语

地方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极高的民间艺术魅力。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地方民歌需要突破传统,摆脱单一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向多元化、丰富化形态发展。与此同时,传承与创新是推动地方民歌发展的关键,在原有艺术表现形式之下吸纳新的艺术元素,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找对出路,才能更好地实现地方民歌的文化传承。做好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当做好传承保护的继承人,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借鉴国内外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以保障地方民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民歌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