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良渚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

2022-12-07罗洪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黑陶良渚陶器

罗洪文

良渚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遗址在余杭被发现有155处之多,通过测算得出,良渚时期余杭区的人口密度最高,达到5.32人/平方千米。良渚文化时期余杭区人口规模最大,其人口承载值为6490人。今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和良渚街道为良渚文化核心区域。良渚文化以其萌生了丰富的手工业而著称,被学界称为“文明曙光”,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中华文明的滥觞,早期文明在这里相映生辉。

良渚陶器是文化向前推进进程中的一座里重要的程碑,良渚时期形成的稳定的还原焰烧陶技术是陶器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千年后在良渚文化核心区域的原始青瓷和黑瓷的烧制奠定了技术基础。与红陶相比,烧制黑陶是硅酸盐技术的一项划时代突破,红陶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其胎体孔隙较大,渗水率高。而良渚黑陶则利用湿柴产生“还原气氛”,将窑炉中的二氧化碳还原成碳分子,吸附在陶体之上,用渗碳法解决了陶器渗水这一当时世界性的难题,从而为中国瓷器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良渚陶器按制作材料可分为泥质和夹砂陶两种,按颜色分主要有黑陶、红陶和彩陶三种,其中夹砂黑陶最为盛行,泥质轮制黑陶为最多,黑皮陶是最具代表性的良渚陶器。泥质陶胎质地细腻,可塑性好,但导热性差,加热时容易开裂,制作炊器的黏土需要掺入沙子、蚌壳粉、稻壳等辅料,故称为夹砂陶。看似静穆的陶器,经过泥土的锤炼、转台的拉升、精巧的修饰、耐心的打磨、900多摄氏度窑火的烧灼。在陶器基本烧成后,有意将炉火熄灭,使窑内产生大量颗粒极细的碳屑,碳屑在高温下均匀渗入陶器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黑色陶衣,故名黑皮陶。良渚先民烧制的陶器有20多种类型,主要有炊具、食具、酒具、水具和盛贮用具等类型。如陶鼎、贯耳壶、甗、三足盉、袋足鬶等为炊煮器;带流宽把杯、带流壶、滤酒器、双鼻壶、壶、杯、匜等为酒水用具;陶豆、陶盆、圈足盘、三足盘、簋、钵、罐、尊、瓮等为盛放和贮藏食物的器皿。以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甑鼎等为典型器皿。

制作已有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存在,并有相关专业手工人士做专业的事情,例如炼泥、制型、烧窑已经有所分工。良渚制陶匠人,在继承崧泽文化时期制作黑陶刻纹盖罐、红陶鼎、凿形足釜形陶鼎等精美陶器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轮制陶器基础上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从而使当时的制胎工艺出现了手工、慢轮、快轮三种方式,提高了工效,满足了社会对制陶业的需求。工艺制作上陶胎细软,精致规整,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形态丰富,产品美观,创造出具有良渚文化特色的系列陶器,形成了良渚制陶业的繁荣。良渚陶器工艺考究,线条流畅,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划刻美观,寓意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良渚文化陶器实用与审美和谐统一

良渚陶器造型典雅端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良渚陶器造型大多古朴端庄,对称均衡,整齐稳重,既美观大方、轻巧实用,又超凡脱俗、精致巧妙。良渚陶器造型带有良渚人手工制作特有的温度和魅力。

1.手工制作精致细腻。良渚出台一只泥质灰陶捏塑水壶,全长32.4厘米,通体呈浅灰色,工艺精致,打磨光滑。这件水壶的造型采用了较强的抽象手法,像是参照一只尖嘴河豚,塑造了豚横卧的姿态。这件水壶不仅壶体的颜色接近河豚的肤色,而且圆滚的身体,和躯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尾部,都很像。当然也像一只夸张的水鸟造型,因水壳有一只明显的鸟喙状尖嘴,而且,壶的头顶有冠,下面还有脚一样的支点,这都应该是水鸟的特征。只不过水鸟不应该身材如此圆滚。是否工匠为了使用方便对水鸟的躯体有意进行了夸大处理呢?实际上这件水壶是豚形壶,除了尖嘴,其他形态都更像豚。头顶上加的那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冠,其意义可能是古人将这件器物“神”化的结果。良渚人用这个陶壶寄予着心中的美好意愿。鱼尾,猪(豚)身,寄托着人们对“富足(猪)有鱼”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2.快轮的使用,使器物规整匀薄,更具有美的动感。良渚的贯耳壶作为夹砂灰陶中饮食器中的代表,其壶形体态匀称,壶口微瘪,壶侧有对称的牛鼻形贯耳或环形耳,肩腹部有弦纹和水波纹组成的装饰带。此器造型外观设计精巧,创意独特,制作规整,壶外表光洁,既美观又实用。从贯耳壶的底部旋纹可以看出,其是最早使用快轮制作的陶器。从圆弧上选三点看与中心圆点是否构成等距同心圆,只要是等距的就是快轮制作的。若用慢轮拉制,要边扶拍边拉坯,其圆弧必定难圆。

3.陶器造型以满足实际用途需要为主,考虑实用为主。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炊器、饮食器和盛贮器,其造器均以实用为满足条件。

4.良渚陶器造型与良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及当时人们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相适应,也反映出良渚先民在优化实用功能基础上的审美追求。良渚文化陶器最有特点的是薄胎蛋壳黑陶,烧造温度较高,器壁厚2毫米左右。是良渚陶器的精品,是当时高层享受的高端器物。

二、良渚文化陶器仿生特征与人文精神融合一体

(一)良渚陶器的仿生特征

良渚文化陶器中有大量的仿生器物,有的以花卉、葫芦、竹、树枝等为造型或装饰,动静相融、虚实结合而妙趣横生,颇富江南水乡神韵,给人以艺术美感。有的模仿植物造型,如余杭区瓶窑镇北湖出土的黑陶椭圆形豆,豆盘呈椭圆形,仿佛南方山地的菌菇盖,敛口,宽沿,直把,豆把细长,施多道凸棱纹,尤如修长挺拔的秀竹。盘面中心刻有双线圆圈,内外两轮,两端反方向刻双线山字形各一,陶器盘面上所刻符号有“双鸟朝阳”之意。这件豆把下端扩展成外撇喇叭形,显得稳重典雅、精巧秀丽。有的模仿动物形态,汲取了动物造型的某些元素,或有动物的神态,或局部采用动物的某些特征,或直接将器皿做成了动物造型。浙江桐乡新地里出土的实足陶盉其造型如同站立的青蛙;龙潭港出土的灰陶杯则模仿鸭的造型。良渚早起的陶鼎足为鱼鳍状三角足,鱼鳍足形足鼎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器型,几乎贯穿于良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余杭区瓶窑镇北湖出土的良渚黑陶鼎,夹砂红陶制作,高14厘米,口径16.9厘米。整器制作规整,外表黑色发亮,敞口,束颈,弧腹,圜底。底部为三鱼鳍形足,为典型的仿生创作。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是源自于抽象化的鸟图腾三足陶器,由实足器变化为袋足器。陶鬶多为鸟形,亦有其他动物(如猪或狗)形态。鼓腹,短颈,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各款陶鬶造型丰润敦厚,制作精美,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蕴含着良渚先民对动物及“鸟形态”的崇拜。良渚文化中仿生陶器,有的并非日常实用器皿,但却与原始宗教中的动物崇拜有关。

(二)良渚文化陶器寓含着人文精神的审美追求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黑陶鸟形盉,器口似鸟首,宽流上昂,上有器盖,扁核形的器腹,两侧凸出圆脊,腹下有三个扁足,器背有一个绞索状环形把手,整器似一只伫立的企鹅。“神鸟来仪”,良渚文化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东海是鸟的国度,鸟是良渚人崇信的灵物。良渚部落标徽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戴羽冠。良渚人认为鸟是负载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飞船”,是天地间的信使,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因此对鸟非常崇拜。如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两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五件圆雕的玉鸟,无凶猛之态而给人祥和吉瑞之感。结合《山海经》等文献故事分析,或许良渚人认为,太阳的运行依靠鸟的飞翔实现,三足神鸟的职责是背负太阳运行。同时,鸟可把人类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也可把人死后的灵魂带到极乐世界。因而在陶器中有鸟纹,在造型中有鸟的形象。良渚人被认为是鸟夷,崇拜鸟,认为日月皆是大鸟背负而行,他们把鸟的魂魄注入到器物上。良渚人带着神巫世界的神秘,对飞翔的鸟的崇拜,对腾龙式的蛇的扭动美的赞扬。在宽把杯四五千年的时空坐标中透视其形态和刻划装饰的美,可以感知到其源源不断的史前美学气息与今天的艺术气息一脉相承。这只刻纹宽把杯形态像一只正要振翅腾飞的鸟,鸟上有“大道至简”这一中华美学的精髓,宽把杯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质朴却又繁密的线条纹饰,一袭黑衣显得肃穆和神秘,很显然是一件以虔诚之心制作的祭祀礼器,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美。良渚文化已形成鼎、尊、簋、豆的陶礼器配置,后被商周青铜礼器所承继。它摆脱了对自然事物的直接模仿,把对天地的崇拜与信仰以意象化的产物展现出来,把自身的生命特征和情感融入陶器,并赋予到自然和神灵的世界,体现了良渚先民的生活智慧、审美高度和创造能力。

余杭南湖出土的宽把杯,为泥质黑皮陶,其鸭嘴形高高翘起的冲天流,象一只昂首向天的鸟头。冲天流下粘附泥突,宽把,宽把上用39条不足2毫米粗细的泥条拼粘在底板上制成,像缕缕时光之线在镶嵌装饰着。椭圆形盖,圆形捉手,圈足,器身通体饰有蛇鸟纹和用以连接的菱形网格纹、直线纹,圈足有稻福纹样,制作精细,纹饰质感细腻,为良渚同类器物中罕见,反映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良渚陶器本身具有器物的美,同时也带有心灵理想追求中所寄托的人文精神之美。良渚陶器有其自身的器物美,也寓含了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

三、结语

良渚手工艺者将美的规律以具体的陶器表现出来,在陶器艺术形态的设计创作中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这些陶器的形态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手工艺人的审美爱好、当时人们的社会审美情感、社会习俗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良渚陶器制作之精致、品类之繁盛,充分展现了良渚先民的智慧、信仰和审美观,也体现了他们的人文追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

猜你喜欢

黑陶良渚陶器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神农耕而作陶 黑陶高平之地的温度与硬度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