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汉语微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2020年全球志愿者中文教学微课比赛案例分析

2022-12-07韩梦雨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语法话语模态

韩梦雨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比如用PPT(幻灯片)展示图片、动画、视频或者一些小游戏,能带来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些人认为PPT可以直接取代黑板板书。但是更多的教师认为PPT和板书各有所长,应该配合使用,板书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教学时的思路与逻辑,太多太花哨的设计并非都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考虑多种方面的因素,如根据教学条件、学习者风格、课型、教学内容等来选择最佳的方案。

从识记的方式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会比孤立地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得要慢。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中,视觉、听觉、动觉等输入通道属于不同的模态,不管是多媒体还是传统的方式,都是以不同形式输入的过程,它们所承载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模态,让学习者理解、记忆并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是怎样利用多媒体通过不同的模态达到教学的目的呢?我们将通过微课案例分析,看看这些教学设计给我们今后国际中文教学会带来哪些启示。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克雷斯(Kress)和莱文(Leeuwen)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能够传递信息,并建立了图像分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1]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将这一方面的研究较早引入到国内的是李战子教授。[2]之后,顾曰国、胡壮麟、张德禄等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语篇分析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由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实证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多模态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大多是以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为例,其实,同样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中文的课堂教学中也运用到了不同的模态,然而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研究还比较少。

(二)多模态与多模态话语

人类接收外界的信息主要通过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因此,模态可以根据感官的类型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顾曰国认为:“多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感官以上的叫多模态。”[3]将感官和模态结合起来,张德禄提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4]。他还将多模态话语中的媒体系统分为了语言和非语言媒体。多模态话语中模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主要存在互补和非互补两种关系。互补关系中包括强化和非强化两种类别,非互补关系包括交叠、内包、语境交互三种类别。[5]那么在具体教学中,不同的知识点以什么样的模态和媒体表达的结合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各种模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结合优秀的微课教学案例来进一步探讨。

二、多模态语言理论在汉语微课中的具体体现

汉语微课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依托教学平台,围绕某一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形式更多样灵活。在展示某一具体的语言点或文化现象时,可以采用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不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里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时的专注度和效率。本文主要选取2020年全球志愿者中文教学微课比赛中全部获奖作品,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共79个,作为参考案例,分析多模态话语理论通过多媒体工具在微课中的应用情况。

(一)语音教学

在选取的微课作品当中,由于大赛有参考课本的限制,没有微课作品专门涉及语音方面的教学,但是在教授一些词汇或者介绍某一词语的用法时,教师会有意识地强调一下词语的发音。在所有的微课作品中,主要有三种强调某一词语的语音形式,一是教师自己通过提高音量、放缓速度来强调读音,保证学生在听到声音时能够听到读音正确、清晰的发音。如在王雨心《你知道不知道西安》的微课视频中,她对生词“知道、认识、有名”等单词读音的展示。二是教师在读词语的同时,会配上与之相应的图片或者是GIF动图。这种方式一般在出现实词时使用频率较高。如吴静文、刘巍的微课作品《冬至包饺子》,里面在介绍生词“菜、饺子、皮、馅儿”这些名词时,配上了相应的名词图片,在介绍“洗、包、煮、切”这些动词时则配备的是一些动图,更好地把相应的动作展示了出来。这种方式能让同学们将读音和它们所代表意义相结合,便于理解和记忆。三是通过播放音频的方式进行听力测试。如张子璇的微课作品《“原来”和“本来”》,不过这里的听力练习不仅仅是对词语读音的训练,更多的是对“原来”和“本来”在用法上的区分。

以上三种形式中,教师的声音包括声音的响度、频率、声调以及口气等在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中属于语言媒体,其中声音属于纯语言,其他则属于伴语言。出现的图片、GIF动图和音频属于非语言媒体中的非肢体媒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的这些不同媒体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模态,一种是视觉模态,另一种是听觉模态。第一种形式是单模态,因为只有听觉模态一种类型,第二种形式是双模态,这里面两种模态的关系是非强化的互补关系,图片只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

(二)词汇教学

在79个微课作品中,一共有14个作品是关于词汇的讲解,其中有7个作品是对两个词语的辨析,而且在词语辨析中大家选取讲解对象的词汇都是副词,可见副词的使用在学习者当中是难以掌握且非常容易混淆的。

这些作品通常会先以文本例子或者视频、动画创设情景引出词语用法的手段作为导入。如冯雅琦《“刚”和“刚才”》的微课视频里,首先以文本的形式介绍了“刚”和“刚才”的用法并分别举出了两个例句;在胡文静《副词“竟然”》的微课作品中,则用到了动画,通过讲述大卫的故事引出“竟然”的用法,导入之后通过图片之间的对照或者夸大某一特征的图片来突出不同特点以显示词语的不同用法;蒲文钰的《“就”和“才”》,通过图片的对照得出例句“爱玛半个小时就做完作业了”和“马克四个小时才做完”。胡文静的作品中,为了讲“竟然”的用法,放了一张一个摩托车上坐了7个人的动画图片,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展示。在总结用法时,大多数教师用表格的方式列出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如果是两个词语的辨析,还会将两者的表格放在一起做比较。在总结“就”和“才”的用法时,“就”:“Sub+Time+就+V+了 ”,“才”:“Sub+Time+才+V”。

在这些微课作品的词汇教学当中,我们通过上面的讲述了解到,运用到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以及表格,其中文字属于语言媒体,其他的都是非语言媒体中的非肢体媒体。文字、图片、表格都是视觉模态,视频和动画是视觉、听觉结合的模态,而且是强化的互补关系,这里面图像和声音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语法教学

语法方面的教学是微课比赛中被选择最多的项目,一共62个,占全部微课作品的78%。从HSK1级—HSK4级都有,有具体语法点的教学,如“在……看来”,语气助词“了”,还有关联词语的使用“不仅……而且……”“即使……也……”,还有时间、日期怎样表达以及“有”字句、选择疑问句、“把”字句及其他句式的表达等等。语法是组合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律组合起来的系统,所以在语法教学中,除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点。

和词汇教学微课作品的整体教学过程差不多,语法教学的微课作品主要有导入、总结、练习、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在导入新的语法点时,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创设场景将所要讲的语法点给引导出来。如孙澜方《在……看来》的微课中,用学生和自己对话的视频,通过讨论“学汉语难不难”引出“在……看来”这一语言点的使用;杨润雨的微课作品《日期的表达》则是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引出怎样表达时间,在总结时主要利用表格,并且句子中每一种结构会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结构的拆分会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句子中每种成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做替换练习时,教师利用图片、颜色、线条、基本形状图形、字体大小等,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标示,让学生能很快抓住重点,进行替换练习。在语法讲解的微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容易插入学生用语言点进行交际的真实场景,这一特点是讲词汇、文字的微课视频中不太有的。

语法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视频、动画和图片,和词汇教学有区别的是,语法教学中不太需要做比较,或者将某一特点夸张,因为它不涉及词语之间的辨析,主要是交际中的运用,所以创设一个适合的场景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语法主要是词语间的组合规律,学生清楚地理解句子中各个构成成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是图形进行标注会更明了。

(四)汉字教学

文字是对有声语言的记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同于表音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语义的,是表意文字。在学生刚接触到汉字部分时,大多学生会不知所措。它的书写方式和字母文字有很大区别,也不像字母文字一样,拼合成单词后,即便不知道含义也可以准确地读出来。多数汉字笔画复杂,横、竖、撇、捺、点、折钩,还有不同的组合,还要注意笔顺问题,学生在视觉上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语音是基础,其次是字义和字形,要理解字义并掌握字形的书写方式。

选择汉字作为教学对象的微课作品比较少,只有三个作品:《“木”部字的常用字》《有趣的形声字》和《形声字教学——水部字》。三个作品中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涉及了汉字的造字法,而且都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汉字的字形演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字义,而且是有一定理据的,这样做可以增强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减少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微课中还通过一些动画制作的小游戏来让学生组合打乱的汉字部件达到认字、识字的效果,非常有新意。但是不管是图片还是动画的小游戏,这些都是视觉模态的类型。

微课中除了多媒体这些非语言的媒体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不同教学方面的运用外,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来源,即非语言媒体,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和主导者,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需要教师展现良好的教态,面部表情要温和、从容、自然,四肢也不要太僵硬,尽量在学生面前保持大方得体的姿态。在这些微课视频中,可能由于摄像技术和比赛的原因,有些教师的仪态不是很自然,这就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机械、紧张的感觉。当然,其中有些教师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我七点起床》微课作品的作者,陶然老师的表现很自然,手部的动作也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引导学习者,整体的氛围轻松、活泼。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承载了许多信息,而且也便于储存、传递、交换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能将枯燥的知识转换成有趣的内容,以多种模态的输入方式,更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里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为了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不能主次颠倒,太过于依赖媒体手段。其次,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角度来讲,多媒体的使用在微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微课教学中体现出的模态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模态,而其他模态如嗅觉、触觉模态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也是线上教学不能替代线下教学的原因之一。在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发展迅速,但是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人们也开始渐渐意识到线上教学的问题,线上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但终究不能替代线下教学,微课或者翻转课堂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线下课堂的辅助。

猜你喜欢

语法话语模态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