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永乐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研究

2022-12-06广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墩台辽东海防

李 广

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是明代海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京畿地区安全的屏障。明永乐初年的环渤海地区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倭患和海疆安全威胁。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同时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永乐帝朱棣大规模地建设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以此抵御倭寇的侵扰。

一、明代永乐初年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形势

早在明洪武年间,环渤海地区便不时有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抵御倭寇,但是这些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效果不佳。至永乐时期,“倭寇成山卫,掠白峰头、罗山寨……杀百户[1]”。环渤海地区的将领也存在消极怠战、防护不力等情况。

(一)倭寇入侵

“倭”是中国古代对于日本的称谓,而“倭寇”是明政府对侵扰沿海地区的日本人与中国人的统称。其来源有二:一是日本的流浪人。明初,日本正值南北朝时期,日本国内战乱频繁,“南北分裂,互相攻伐。南朝以势力不敌,并于北朝后小松帝,而南朝遗臣之不愿臣服足利氏者,相率入海亡命,遂流为倭寇[2]”。二是沿海的小部分中国人。朱元璋虽然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建立明朝,但是这些势力的残余则逃窜到海上与明廷作对,如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为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沿海一些人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海盗,他们与日本流浪人相勾结,威胁明朝海疆。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古代通向日本的重要航线,“从辽东半岛各港口出发沿海岸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倭人初通中国,实自辽东而来[3]”。到明永乐初年,环渤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侵袭的严峻压力,入侵的规模也比以前更大,如“永乐十四年(1416),近登州卫奏,有贼船三十三艘[4]”1935,“永乐十七年(1419),金山卫发现倭船九十艘[4]”2143。倭寇对于环渤海地区的侵扰愈演愈烈,该地区遭到了巨大损失,如“永乐十三年(1415),倭贼入旅顺口,尽收天妃娘娘殿宝物,杀伤三万余人,虏掠一百五十余人,尽焚登州战舰而归[5]”。倭寇已然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大威胁。

(二)沿海防御体系松散

明初实行“派舟师巡海”等措施应对倭寇入侵,但这些措施具有分散性和滞后性,到永乐时期已无法适应环渤海地区防御形势的需要。永乐初年,环渤海的辽东地区存在着八卫一所,在环渤海的山东地区存有三卫一所。按照明代卫所制度规定,一般一卫统领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统领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统领二个总旗,一个总旗统领五个小旗,一小旗统领十人,一卫有五千余人。由此可知,明永乐初年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兵力有六七万人,而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便有两千多千米,故兵力不足是永乐初年环渤海地区面临的一大困境。

面对倭寇入侵,沿海官兵表现不一。有英勇杀敌者,史载:“七年(1409),同陈瑄率舟师巡海,至青州海中,大破倭,追至金州白山岛而还[6]1184”。有消极怠战者,如永乐九年(1411)“中军都督刘江守辽东,不谨斥候,海寇入寨,杀边军[7]841”。

永乐初年卫所分散,兵力不足,官兵惧敌,导致明军在与倭寇的对抗中处于劣势,环渤海地区的防御措施已无法起到御敌之效,对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明永乐时期环渤海地区沿海防御体系的建设

明永乐朝时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三大军事区域,即山东、北直隶、辽东。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仿佛是两只有力的臂膀深入渤海,扼住渤海的咽喉,形成了一条保卫京畿之地、防御海上之敌的天然防线。

(一)山东的防御体系建设

1.设立高级军事长官

为稳住山东的局势,永乐帝在山东设立备倭都司官。备倭都司都在水城内,永乐六年(1408)朱棣命都指挥王荣总领之,之后宣城伯卫青、永康侯徐忠镇之。此后,永乐帝多派悍将担任此职,永乐十一年(1413),派遣中都留守司事卫青前往山东防备倭寇,后来官拜山东都指挥使,防备倭寇从海上的入侵;永乐十三年(1415)任蔡福为都指挥同知充任备倭都司官,抗击倭寇;永乐十六年(1418)任李凯为都督佥事充任备倭都司官。

此外,朱棣还设立捕倭总官兵。此职位为专职海防官,担任此职者多为明朝的能臣、重臣,既有侯、伯,又有都指挥使。永乐二年(1404),永乐帝命清远伯王友任总兵官、都指挥吕毅为副总兵官。永乐六年(1408),任安远伯柳升为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为副总兵官。永乐十四年(1416)命都督同知蔡福为总兵官、指挥使庄敬为副总兵官。永乐时期在山东地区设有七位总兵官、九位副总兵官,他们分属在沿海的不同区域严防倭寇。但是这一职位具有临时性,并不常设,哪里倭患严重便在此处设立。捕倭总官兵多是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的将领,对倭寇具有巨大的威慑力,是防御倭寇的指挥中枢。

2.创建登州海防营

“登莱二郡凸出于海,如人吐舌……寄登州营所以控北海之险也[8]585”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地理位置险要。登州海防营于永乐七年(1409)设立,治所在山东蓬莱,其管辖范围为“登、莱二卫,并青州左卫俱隶焉。其策应地方。语所则有奇山、福山中前、王徐前诸所;语寨有黄河口、刘家、汪、解、宋、芦、徐、马、停皂河、马埠诸寨;语巡司有杨家店、高山、孙岕镇、马亭镇、东良河口、柴胡、海仓、鱼儿铺、高家港诸司[8]455”。同时海防营内设有前、后、左、右、中五大水师营,共计战船五十艘。按明朝在山东半岛的兵力建制,一卫之下所统战船近七十艘,但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武备也各有不同,所拥有的船只远大于这个数。登州海防营之下统领三卫,战舰数目便可达几百艘,其兵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其设置将地方上各自为战的卫所、墩堡联系起来,便与协同作战,实现了抗倭过程中的协调联动,顺应了当时的海防形势,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入侵。

3.完善基层防倭设施

永乐帝朱棣还在沿海设置了诸多巡检司和墩、堡、寨。这些巡检司和墩、堡、寨既起到监视倭寇动向、传递消息的作用,又处于防倭的第一线,可以向敌人发起进攻。到永乐时期山东的环渤海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巡检司,主要有杨家店巡检司、马停镇巡检司等。墩、堡作为一种监视之用也大量设置,如登州卫之下有“墩六:曰抹直口,曰教场,曰王徐,曰林家庄,曰田横,曰西庄,曰卫北[9]723”,登州海防营之下就有“黄河口、刘家、汪、解、宋、芦、徐、马、停皂河、马埠等诸寨[8]455”。据不完全统计,在山东的环渤海地区就有墩、堡近九十多个。由此,在山东沿海形成了一个以卫所为主体,墩、堡、寨相辅助的严密海防体系。

(二)北直隶的沿海防御体系

1.完善卫所制度

永乐之前,北直隶地区只设有山海卫,其他地区则是设立一些墩、堡、寨做监视之用。为确保北直隶地区的海上安全,朱棣的首要之策就是完善卫所制度。永乐帝在北直隶相继建立起六卫一所,从山海关至盐山县的沿海地带形成了严密的沿海防御体制。

为快速地侦知倭寇的行动轨迹,让卫所及时作出反应,永乐帝在北直隶地区也设有大量的墩、堡、寨。如在宝坻地区“沿海设立墩台……守水道沽关墩台一座,自关迤东至黑崕子八十里立墩台一座,自关至南草头沽三十里立墩台一座,四十里至流渠河立墩台一座,八十里至圯口立墩台一座,至关家铺八十里又墩台一座,共六座,有军官九十二员,分布防范[10]399”“自黑崕子起至关家铺止,延袤二百二十里,墩台十座,皆属梁城所瞭望[10]401”,天津地带也存有近三十座墩堡,作为御敌之用。

2.设立两大海防营

永乐三年(1405)设天津海防营。该营位于现在的葛沽镇以南官房大营村,有东胜门、西平门、北营门、南营门四座营门,分为四个营区,有一百五十余座营房。其中南营门是马场,北、东、西三门主要用于军事训练,此外营内还建设有一系列的生活设施,甚至有家禽圈。天津海防营建立以后从渤海前往北京必须经过此营,该营扼守着北京的咽喉,时刻提防海上之敌,有效地抵御了倭寇对于京畿地区的侵扰。

永乐七年(1409)设新桥海口营,该营是因为倭寇入侵乐亭而设,史料记载“倭寇乐亭……设新桥海口营……统为海防设[11]404”。该营主要管理墩台、烽火台等设施,以传递敌情,辖区在乐亭县。其下设有墩台十四座,同时也设有瞭望台十一座“要其为刁斗相闻可知”,用于传递沿海信息。

(三)辽东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

1.广置墩堡

为加强对倭寇的抵御能力,朱棣在卫所之下设置了大量的墩堡。史载“置辽东金州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三手山、西沙洲、山头、爪牙山敌台七所[4]1974”,其复州卫之下设有墩九,分别为“龙王山、万滩岛、栾古山、中岛、塔山、长生岛、松山、北青海、塔山、石家岛、骆驼山[12]”;堡四,即“富山、临溪、杨官寨、栾右驿[10]130”。广宁前屯卫之下也设有墩九,分别为“觉华岛、龙宫岛、连海山、秦洋岛、桃花岛、望天岛、欢喜岭、大旺庄、庆春山[9]130”;堡二十一,分别为“广积、树林、海舟、永丰、海滨、兴安、古城、泰新、老军、海全、杏林、三山、镇安、新安、长安、城南、积粮、庆春、永安、安家、锡安[9]130”。永乐时期在辽东延绵的抗倭前线建立了一条以卫所为骨干、以墩堡辅助御敌的严密的沿海防御体系,达到了监视倭寇、御敌于外的目的。

2.设置辽东总官兵

永乐初环渤海地区各卫所之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面对倭寇入侵时损失较重,故确立一个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将沿海卫所统一起来已成必然。永乐九年(1411)“命中军右都督刘江仍镇守辽东,节制辽东都司官军,遇有声息,相机调遣[4]1460”,这是辽东总官兵设置之始。辽东总官兵原为抵御北方蒙古、女真而设,但是随着环渤海地区倭患的加重,各卫所间又互不支援,因此,辽东总官兵被明廷任命执掌沿海防御,充任辽东地区沿海防御的最高长官。其主要作用是视察沿海防御,对沿海卫所、墩堡进行查漏补缺,如永乐十六年(1418)辽东总官兵刘江上奏,请求永乐帝在金州所控沿海筑堡备倭“置烟墩瞭望”。在关键时刻辽东总官兵也会派遣军队出海剿倭,如永乐十七年(1419)辽东总官兵刘江率军在望海埚出击倭寇,俘虏百三十人,获得大胜。辽东总官兵起着总领各方兵力,协调对倭作战的作用,抗倭将士由上到下形成一体,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三、对明永乐时期环渤海地区沿海防御体系的评价

(一)北部海疆安全的影响

在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未形成之前,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处于分散状态,面对倭寇入侵各自为战,处于被动的地位。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的成型,将沿海防御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卫所为骨干、墩堡为辅助,有效阻止了倭寇入侵。环渤海地区人民由此得以安居乐业。尤其是永乐十七年(1419)望海埚之战后,“自是倭寇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6]2244”,环渤海地区也进入一个安定期。同时在永乐朝之后的皇帝的努力建设之下,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更加坚固,有效地保护了停泊在山东、辽东的商船,为环渤海地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对后世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环渤海地区的开发

为了建设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永乐时期在沿海一带广设卫所、墩堡,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军事移民,这些卫所将士在环渤海地区扎根落户,对当地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天津地区“原小直沽,荒旷斥卤之地,初无所隶焉[13]19”,但自永乐帝建立天津卫之后,便不断发展,到清朝时“设立三百年,其中大小衙门及寺观、宫庙、奄祠、牌坊之丽,洵然壮观,巍然一大都会也[13]7”。可见沿海防御设施建立的成效之大。如辽东旅顺口,在明设卫所之前,名不见经传,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建立后,明政府派水军在此驻扎,将其变为一个水军基地,旅顺口开始发展起来。清朝时继续在此驻扎军队,该地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由此可见,沿海防御体系的建立对于当地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环渤海地区沿海防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今天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环渤海地区沿海防御体系是明永乐帝建设海防的一项重要工程,它抵御了倭寇入侵,保卫了环渤海地区的安全,巩固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同时也为朱棣迁都北京做了安全准备。环渤海地区的沿海防御体系在永乐之后一直守卫着京畿之地,不管是在抵御海上之敌,还是对抗北方蒙古、女真各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环渤海地区沿海防御体系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奠定了环渤海地区以后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墩台辽东海防
高速公路桥梁墩台施工技术及应用探讨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曲麻菜
心向辽东
蝉诉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鲜为人知的“夹道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