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式多穿型服装创新设计研究

2022-12-05马彦君

毛纺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纸样款式示意图

万 芳,马彦君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一片式服装是由一片布制作而成的服装。一片式服装历史悠久,随着行业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和需求,一片式服装的结构设计仍是当代学者和设计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相关研究集中于3个方向:以可持续“零浪费”为目的的一片式服装结构设计探索[1],此类研究关注于一片式服装在面料裁剪和能耗方面的可持续设计意义;基于人体动力学等交叉理论基础的一片式结构设计研究[2],相关成果突破了传统裁片式设计和裁剪的观念,重新讨论人体结构与服装造型的关系,增强了一片式服装的舒适性和合体性[3];还有基于一片式服装商业案例的设计方法探讨,如对三宅一生“132 5.”系列的一片式服装创意设计研究等[4-5]。基于诸多研究成果,本文拟通过追溯不同时期一片式服装的结构和制作方式,从人体与服装的关系上重新讨论其构成原理和创新设计的可能性。

1 一片式服装的历史及类型

一片式服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就现存文献及图像资料来看,一片式服装是古代欧洲、西亚以及东亚服饰文化中最为常见的服装样式之一。从制作及构成方式看,古代至当代的一片式服装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1 包裹缠绕一片式服装

所谓包裹缠绕一片式服装,是用1块长幅面料,在人体上进行缠绕、包裹,以形成可以“蔽体”的服装。利用包裹缠绕形成的一片式服装,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以及古印度[6-7]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服装样式,也是典型的非裁剪一片式服装样式。

上述不同地区的包裹缠绕一片式服装,形态大同小异,构成原理基本相通,均是依靠人体肩、腰部的支撑以及面料的包裹,形成具有垂褶形态的服装[8]。由Rickard[2]对阿拉伯缠裹式长袍的复制过程可知,在服装构成过程中,首先需将面料披挂于肩及手臂上,再顺势于腰部来回缠裹,余布绕回于肩,形成自然的垂坠造型(见图1)。

图1 理查德·林韦斯特复制的阿拉伯缠裹式长袍

1.2 翻折闭合一片式服装

翻折闭合一片式服装中,最为典型的早期代表为古希腊时期的 “希顿” (Chiton)[9](见图2(a))。其制作及穿着形式是将1幅布进行局部翻折后,再披挂于身,并以别针、绳带等固定或绑系在人体肩、腰处(见图2(b))[10]。

图2 “希顿”

与包裹缠绕样式服装一样,翻折闭合一片式服装也是非裁剪服装,也都依靠人体肩部及腰部的支撑形成,不同的是,后者增加了绳带等闭合附件,整体体量较包裹式样轻巧。

1.3 开口剪裁一片式服装

不同于前2类非裁剪一片式服装,开口裁剪一片式服装的形成需要不同程度的“剪开”和“裁去”步骤。早期的裁剪型一片式服装代表,当属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的“贯头衣—托尼克(Tunic)”。其制作方式是将1块2倍衣长的长方形面料对折,在对折中线处局部剪口(或挖洞),两侧预留出手臂伸出位置(开口),其余部分缝合。穿着时,头与脖颈从开口处贯入,故也称为“贯头衣”。

近现代一片式服装多为裁剪样式,例如20世纪60年代设计师巴伦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所创“一片式大衣”(one-seam coat)[3](见图3、图4)。此外,美国设计师侯司顿(Halston)1997年推出的“信封上装“(Envelope top)[11],也是开口剪裁型一片式服装的经典案例(见图5)。

图3 巴伦夏加所创“一片式大衣”

图4 巴伦夏加“一片式大衣”裁剪折叠方法示意图

图5 侯司顿“信封上装”纸样及形成款式

朱利安·罗伯特(Julian Roberts)也是一位在一片式服装结构设计方面卓有成就的当代设计师。其设计思路是在1幅布上裁掉若干圆形(即挖洞)。待原型衣肩部和侧缝缝合后,再将不同位置的圆形开口进行重叠缝合,之后置于人台上进行调整。通过人体的支撑,将面料扭转、闭合并固定,形成形态各异的一片式服装(见图6)[12]。

图6 朱利安·罗伯特用减法裁剪法制作的服装作品

2 一片式服装的结构原理和创新假设

2.1 一片式服装结构构成关键因素

通过梳理以上一片式服装历史和类型,发现一片式服装有其独特的构成原理(见表1)。其构成原理中的关键因素是人体的支撑点。此外,其它构成服装形态的因素(称为“变量”),有面料布幅的大小、垂性;开口位置、开口大小以及开口数量;闭合及扭转的方式等。

表1 不同类型一片式服装构成原理及典型代表案例

不同于有明确领、袖、衣身等裁片的模块式裁剪方法,一片式服装的裁片上并无明确或明显的“部件”区域。如图7所示的一片式服装纸样及穿着效果示意图中,裁片上有3个开口,但并未能从裁片中判断袖子及衣身的准确部位,只有在穿着状态下,依靠肩、臂的支撑,才可见袖子及衣身所在。而随着支撑部位不同,人自身的形态不同,服装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各不相同。因此,由面料与人体的接触点,进而形成的人体对面料的支撑关系,是形成一片式服装结构设计的关键影响因素。

图7 一片式服装纸样及穿着效果示意图

若将人体构成分为头颈、躯干及四肢3部分,对一片式服装而言,较为重要的支撑点主要在躯干部分,即肩臂、胸及腰臀处,即开口通过头颈,由肩臂支撑或者开口通过躯干,由胸部或腰臀支撑。

2.2 多穿型功能一片式服装的创新假设

围绕一片式服装结构的关键因素和变量关系,可以初步假设一片式服装设计创新的2种思路:一是设计面料上的开口位置,即与人体穿着和支撑部位的关系。沿着这个思路延展,可以进一步提出结构设计创新假设:能否设计一个可以通过头颈、也可以通过躯干的合适“开口”,即能否借助人体不同部位的支撑,形成一个裁片的不同服装形态,最终使得一片式服装具有多穿型功能。如图8中所示,一个中心开口的裁片,既可能成为抹胸,也可能成为半裙。二是通过面料的不同缝合闭合方式形成开口,结合不同支撑部位,进行面料扭转和包裹形态设计,从而形成新的外观。在这种方法中,若开口形态设计合适,同理也可以在不同支撑部位形成不同服装形态或品类。

图8 中心“开口”的裁片借助人体不同部位支撑形成的不同服装形态

3 多穿型一片式服装结构创新方法

依据上述一片式服装结构设计创新假设,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出3种可以形成多穿型一片式服装的思路和方法,分别是开口置换法、重组重构法以及融合创新法。结合典型实验案例,对这3种方法进行详述。

3.1 开口置换法

开口置换法是指通过设计1个或多个开口,使之能匹配不同部位的贯入及支撑,从而形成同一裁片的不同穿着方式及造型。开口置换法又可以细分为“位移置换法““交换置换法“以及“替换置换法“。

3.1.1 位移置换法

位移置换法适用于1个开口的一片式多穿型设计,是指开口通过围度的变化,可以实现在人体躯干支撑部位之间的位置置换,从而达到1件一片式服装的款式、甚至品类变化的目的。

如图9位移置换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图所示,在任意1块长方形面料上进行圆形开口,将开口围度(O)设定为大于臀围,即能满足腰臀贯入的最大围度,再对开口进行抽褶或抽绳等细节设计,以方便调整不同围度的需求。当同样1块面料套头穿着时,通过抽绳缩小开口围度,可形成1款斗篷款式。此时,开口即领口(图9(a))。当调整穿着方式后,同一开口可被看作是裙腰,而之前的斗篷可“变身”为半裙(见图9(b))。

图9 位移置换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

综合此类型方法的实验结果可知,一片式服装的开口位置在人体上的移动可以带来款式和品类的变化。实现开口位置在人体上的变化需要开口围度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围度变化可以采用抽褶等方法实现。

3.1.2 交换置换法

交换置换法是指在单一裁片上,进行多个开口,通过开口结构作用于人体部位的相互交换,从而形成多穿型功能和样式。以交换置换法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开口大小的变化范围和方式,以及开口间的距离。

交换置换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如图10所示。首先,在长方形针织面料(ABB′A′)中,剪裁出2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开口(开口y、开口x)。再将AB边与A′B′边缝合成筒状,从而形成开口a和开口b。

将开口x、y作为左右袖窿,而开口a作为领口,开口b作为下摆,从而形成1件堆领无袖上衣款式(图10(a))。将筒状裁片整体旋转90°,使开口功能和位置发生变化,即开口x、y分别从袖窿置换为领口和下摆,开口a、b则分别从领口和下摆置换为袖子结构(图10(b)),从而形成1件宽袖上衣。

图10 交换置换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除了挖洞形成的开口外,还可以用闭合的方法构建服装开口用于置换。在具备多个开口结构的一片式服装中,开口在人体位置的互换可以带来一片式服装的多穿设计。要实现开口位置的置换,被置换的开口距离至少需要满足该位置在人体上的间距,开口的围度依然要满足通过人体最大围度的部位。此案例中利用面料的弹力和打褶围度缩小的方法实现下摆和袖窿的置换,其中打褶的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使用装纽扣、拉链等方式来实现其开闭。

3.1.3 替换置换法

替换置换法适用于设置了多个开口结构的一片式服装,即1幅面料上设置的开口数量大于款式所需要的功能性开口数量,每次通过使用其中几个不同的开口结构,改变支撑点在面料上的位置来实现不同造型。

如图11~12所示为替换置换法设计实验。在1幅长方形面料ABCD中裁剪4个满足头部穿过的开口a、b、c、d,预设4个开口在置换中作用在领围和袖口这3个功能部位,示意图见图11。

图11 替换置换法实验纸样示意图

斗篷连衣裙中(图12(a))将开口a作为领口,开口b、c分别作为右袖口和左袖口,此时的开口d没有被使用在功能性部位,隐藏在背后的褶皱中,实际设计应用时可以当作趣味性的装饰,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处理开口将其闭合起来。

图12 替换置换法形成款式

无袖连衣裙中(图12(b))将袖口换成开口c、d,此时开口b在后腰处未被使用,将布角A、B从开口b中翻转出来,形成了1个特殊的创意结构,使服装更有特点和个性。

当开口数量多于一个款式所必须的功能性开口时,会有开口不被用在功能性部位,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在这一多穿款式中,无功能性的开口结构的装饰性和美观性,必要时需要考虑设计其闭合方式。

3.2 重组重构法

重组重构法是指将1幅面料以不同方法扭转,或闭合不同的位置重新构造服装结构,改变一片式服装造型,实现多穿型一片式设计的方法。

3.2.1 扭转重构法

使用扭转缠绕的方法实现1幅面料在人体上的不同造型,需要找到不同的起点、终点和缠绕的方法来实现整体造型的重构。扭转重构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如图13所示。

图13 扭转重构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

使用1幅长方形面料ABCD进行试验,将布角A置于左胸下围处,作为扭转缠绕的起点,顺势将面料向肩部披挂,再向下在腰部扭转缠绕1周,将A与A′固定,布角B与B′点进行固定,从而形成1个单肩连衣裙的造型(见图13(a))。

将面料展开,把布角B固定在左侧腰部作为扭转缠绕的起点,将布边BA从前向后围绕腰部1周,布边上的E点作用于左侧髋部,但此时面料的自然走向是向下的,故将面料进行扭转,将布角D向上提,并牵动面料自然地包裹腰部,布角D向后腰缠绕,与布角B固定,形成了腰围结构的闭环,稳定在人体上,形成了半裙款式(见图13(b))。

由此可见,1幅面料通过扭转缠绕的手法变化,可以实现截然不同的造型和品类。

3.2.2 闭合重构法

闭合重构法是指在1幅面料上设计不同的闭合位置,通过面料的展开和重新闭合实现结构和造型的变化。

如图14闭合重构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所示,先将布边AD从后侧披挂在肩颈部,再将垂下来的面料向上提,与披挂在肩部的布边闭合,即AE与A′E′闭合作为右肩拼缝,FBD″与F′B′D闭合,作为左肩到袖口的拼缝,留出袖口位置,最后闭合D′C和D″C′,形成一款不规则的上衣造型(图14(a))。可以看出所有开口结构,即领口、袖口,都由一条连续的拼缝线串联起来,将这样的闭合类型称为“一字型闭合”。

将面料打开重新闭合,先将短边BA、CD分别披挂在左右肩部,前后分别闭合I′B与IC、KA与K′D,留出的布边构成V领,再将身前余下的面料进行闭合,即GB与G′O、HC与H′O分别闭合,拼缝为横向,位于胸前,通过新的闭合,形成1款前长后短上衣造型(图14(b))。将服装取下放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规则的闭合方法,是将面料短边向中心对折,并进行局部的闭合,留出的功能性开口都由1个“T”字形的闭合关联在一起,将这一类型称为“T字型闭合”。

图14 闭合重构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

使用闭合重构法可以通过不同的闭合模式带来不同的造型,如同上述实验,分别使用“一字型”和“T字型”来实现不同造型,此外还有其他的闭合模式,也可以尝试在同种模式下闭合不同的面料边缘来实现多种造型。

使用闭合重构法要注意闭合部位工艺方法的选择,需要具有方便打开闭合的灵活性,如通过安装拉链,扣子、系带等打开闭合灵活的辅料来实现服装的多穿功能。

3.3 融合创新法

融合创新法指将开口置换法和重组重构法以及其细化方法的灵活结合运用,以达到更丰富的多穿造型。融合使用时,可以以一类方法为主,另一类为辅,整体融合使用,从而打破单一方法的限制,使得设计更加自由;也可以局部使用某一方法,来实现局部造型结构的变化。

如图15融合创新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图所示,在1幅面料ABCD上作出x、y、z3个开口。首先,以y作为领口,披挂在人体,x、y分别作为右袖和左袖,将布边AD、BC如图方式分别向中心点E、F对折并闭合,从而形成了宽松的上衣造型(见图15(a))。

将面料展平,先用交换置换法,将开口作用于人体的部位进行交换,将开口z作为领口,y作为右袖口,x作为左袖。为使服装稳定,进一步闭合布边AD与BC。由此,形成了不对称上衣造型(见图15(b))。

图15 融合创新法—纸样示意图及形成款式

4 结 论

不同于结构分离的模块式裁剪方式,一片式服装主要依靠人体支撑、面料包缠以及附件固定等方式来形成一片布的服装造型。一片式服装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在于2个方面,一是人体的支撑点及部位,二是面料的开口位置、大小及数量。通过实验归纳出开口置换法、重组重构法和融合创新法3种结构设计方法,可以合理地设计面料开口与人体支撑的关系,从而形成具有多种穿着方式和外观效果的一片式服装。相关成果使得一片式服装在同样能源的损耗下,具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扩展了一片式可持续设计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纸样款式示意图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男西装两片袖纸样放缩方法设计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Dream Bag
小尺寸纸样匀度测试方法研究
纸张光学特性对印刷图像再现效果的影响
最火的单品款式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翘肩装纸样设计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