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世界需要君子

2022-12-04李淳风

南风窗 2022年24期
关键词:习酒故宫君子

李淳风

2022年6月22日,令人翘首以盼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终于开馆了。馆中藏有北京故宫出借的914件藏品,其中包括166件一级文物。

这座占地1万平方公尺的博物馆于2018年初展开地基工程,但真要追溯起香港故宫与北京故宫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可是有着不解的渊源。

香港故宫的馆长吴志华说,他的一生注定都是跟故宫有关系的。

2007年的时候,吴志华参与“故宫文物在香港”展览,彼时他负责所有博物馆、文物的管护工作。其实前一年,吴志华就和同事在讨论香港回归十周年,需要有好的展览,他们想到把 《清明上河图》拿到香港,于是写信给北京故宫,没想到同意了—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境内。

《清明上河图》中既有文人雅士,亦有市井百姓,大家都喜欢点茶。宋人饮茶,不仅注重茶的色香味,也注重茶的烹煮过程,就连用茶的器皿也是十分讲究的。

茶与酒,都是君子所爱。而酒相较于茶,更注重酿造的工艺、淬炼的时间以及承载美酒的器皿。文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过历史的长河洗礼且留存下的,才是经久不衰的佳品。

在故宫内,收藏着太多关于家国、关于传承、关于君子的文物与传奇了。馆长吴志华秉持着君子精神,从要改变命运而钻研历史,最后与故宫碰撞在一起。小人物与大历史,香港与国家,君子齐聚。

香港故宫的馆长吴志华出生于六七十年代,那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他们要等到初中才接触到中国历史。但他非常喜欢研读历史,高中的历史成绩一直都是得分最高的。

缘何是历史?吴志华认为,可能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父亲40年代后期从广东去香港做运输工人,母亲则是水上人(住船上的人)。“我小的时候,是在船上长大的,我是半个水上人,在香港来说是最低等的。所以我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去改变我的命运。”

以史为镜,可以明理,可以知兴替。吴志华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历史中去寻找改变命运的方法,也从历史中去学习人物的奋斗故事,并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

1981年,吴志华进入大学,读的就是历史。那时候大学生放假旅行,吴志华在冬天独自前往北京—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北京发生,而每一次去北京,吴志华都一定会去故宫。那时候的他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和故宫在一起。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要开馆之前,有人问吴志华:“如果可以对四十年前,初见故宫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吴志华说:“我想说,我回来了。不是游客,而是一份子。我们一起努力,把故宫文化传播出去。”

如今,“游子归来”的那种感觉早已升华了。“因为北京故宫是我家了。”

2015年,吴志华与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一同前往故宫参加活动,萌生了“推动文物保护,推动故宫文化传播”的想法。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成为北京与香港连接的新起点。

香港故宫规划好以后,一直聘不到合适的人。那时候吴志华还有3年即将退休,他想了想,决定去面试馆长一职。“我觉得香港需要一个香港故宫,我应该更把自己的时间、经验,奉献在这个上面。”

一切似偶然,又是必然,更像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彼此已经往来频繁,只差最后的圆满。

对吴志华来说,“(香港故宫)不是作为另外一个博物馆,是自家人,要一起把这个馆做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君子是勤勉的,就像吴志华试图改变命运而去钻研历史,最后与故宫“共结连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老子说:“君子有造命之学。”人的命运是活的而非死板的,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香港是需要故宫的,香港人是喜欢历史的。

当年《清明上河图》在香港展出的 21天内,有接近100万人去参观,相当于每7个香港人就有一个人去看,而且都看得非常仔细,仿佛一下子就回归到汴梁时代。

吴志华因此体会到,香港观众是喜爱并需要中国文化的。所以把文物带来香港,可以让香港人近距离欣赏珍贵的文物,体悟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增强香港繁荣昌盛的文化自信。

吴志华多次提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其实跟香港人很有关系,他还提到了1950年代的一个香港秘密收购小组。

1953年的时候,国家文物局跟香港一些爱国的收藏家合作,成立了一个秘密收购小组,从香港买回很多很多重要的国宝级的书画,还有其他文物回去。这个时候不能让外面的人知道,不然他们把这个价钱炒高以后,国家就很麻烦。

2007年,香港的爱国人士也在文物保護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很多人把文物捐给北京故宫,也捐给其他不同地方。他们捐赠的故事,是一个品格的故事、收藏之道的故事,不为钱和炒作,为的是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君子,重义轻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幕的时候,林郑月娥表示:“我认为故宫文物的价值,不限于它让人观赏赞叹的艺术成分,而是可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可以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感情价值。”

提及香港故宫的参观人数,吴志华认为“这个馆不是做生意买卖,不是追求人数”,希望这个馆变成香港人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

不仅藏品珍贵,香港故事的设计理念也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天圆地方”的展厅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低调奢华、似竹帘又似轻纱的中庭天花又展現出现代特色。此外,所有文物都得到了极好的保护。为保护每件珍贵文物不受损,香港故宫博物院邀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展柜制造公司定制专业艺术展柜,配备了与《蒙娜丽莎》的同级安保,并为每件文物装置单独空调,严控湿度,以确保每一件文物都能处于适宜环境。

吴志华这种对待艺术品的严谨态度,与习酒所做的事是一致的。

首先,品位好的艺术品,就跟品尝美酒一样。不求狂饮,咕咚咕咚喝下去,还没尝到味道,就先烂醉如泥了。美酒需要像看艺术品一样细细品位,品到一个微醺的境界,看着艺术品越看越开心,酒也越喝越香醇,不是酒醉,而是人醉。所以吴志华不追求来参观的“人数”,更强调这是一趟“心灵之旅”。

再来,展柜之于文物,亦如器皿之于美酒,不仅要对所承载之物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还要衬托出其非凡脱俗的气质特点。孔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他意思是,内外兼修,否则会失了礼,也就失了别人的忠诚。习酒的代表瓶型是鼓面造型,首先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令人印象深刻,再细品这个鼓面造型,能看出习酒君品文化中蕴含的“方圆有度”思想,给人以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联想。

从习酒到故宫,再回看吴志华,我们都从中看到了中国人历来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品格。而故宫传承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更是一种精神—贯穿古今,具备君子精神的人事与物件。

回到吴志华提道的建馆初衷:“我们是希望在香港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这个馆不但是香港的馆,更是世界的馆,是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博物馆。”

海纳百川,美美与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仅传承中国文化,还致力于促进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也于是,这里不仅有来自北京故宫的藏品,更有来自卢浮宫的文物。

在九号展厅内,有111件故宫马文化精品,与13件巴黎卢浮宫的马文化藏品共处一室,交相辉映。来自卢浮宫的文物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中崇尚勇武善战、个人荣誉比生命更重要的“骑士精神”,这与东方文化的“君子精神”有着怎样的异同之处?

吴志华认为,骑士精神是比较浪漫、崇尚个人善武的。中国的君子不太一样,我们君子是内圣外王,有道德观念,还有一些家国观念。吴志华更偏向于追求君子,“君子和而不同”。

对于中华文明,文物起着记录的作用,中国的美酒则起着传播的作用,两者是相通的。习酒·窖藏1988、君品习酒保留着质朴和悠远的工匠传统,即坚守纯粮固态发酵工艺,因时而作、世代传承—这也折射出习酒人对历史传承、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如果说人们从欣赏文物的时候看见中华文明,那么人们在品味习酒的时候其实是在实践中华文明。

“君子和而不同”与习酒所代表的“君品文化”也体现在香港故宫工作的同事中: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熟悉世界文化的同时也欣赏中国文化。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展示故宫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已成为团队的最大优势之一。

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把世界优秀文化带到香港,带到内地,香港故宫俨然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缩影,成为世界与中国沟通的良好纽带。

“背靠祖国、根植香港、放眼世界”,这是吴志华对于香港故宫的未来展望。

喜欢历史的人,都是有一种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而且会把事情放在历史的维度去看。吴志华择一事、热爱其事、终其一生,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为中华历史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在吴志华看来,文物不仅有其艺术之美,还有其道德志趣,以天地来立身,对国家对民族有承担。这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血脉,以及血脉的传承。

家国君子。家国天下。君子心中,不仅怀着家国,也装着天下。习酒也是,好酒代表了中国,君子不藏私,中国的好酒,必须和世界分享。

猜你喜欢

习酒故宫君子
习酒求变:新年新会新气象
习酒聚焦品质开启品牌发展新征程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雪中故宫
君子无所争
习酒公司2019年1—9月营收50.45亿元
习酒前5个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2.05%
故宫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