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会有优化防控二十条?

2022-12-04向治霖

南风窗 2022年24期
关键词:奥密克致病性变异

向治霖

我们即将进入,新冠病毒“人传染人”以来的第4个冬天。基于病毒本身的变异快、受冬春气候因素的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现实也反映了防控任务之艰巨。在10月和11月,中国一些地区的疫情传播出现一定规模,尤其在大城市重庆、郑州、北京和广州,疫情处于上升状态,全国单日新增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数又一次达到10000人以上。

病毒依然存在,冬天又在到来,但这并不是被困住的循环。我们应当注意到,病毒传播的情况在变,每一年的防控工作也都在向前调整。

“20条”就是新形势下的产物—11月11日,国务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简称“20条”)。

针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优化措施的前提,是防控方案被落实执行。因此,“20条”与现行的第九版防控方案是配合的关系,它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作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动态调整,“20条”是一直以来“小步走、不停步”的政策精神的延续。

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南风窗,“20条”显然是向更科学的、更精准的防控,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4个冬天,并不是前3个的重复。金冬雁表示,防控形势的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过归根结底,我们可以从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估它。

对病毒特性的把握,不仅能提高疫苗以及特效药的研发效率,同时它也是防控措施“小步走、不停步”在方向调整上的依据。2020年疫情初现至今,前后9个版本的防控方案以及此次的“20条”,就是来于此的印记。

而对病毒特性的研究与把握,又首先是对病毒变异株的分类与追溯,它总是在变化中。今年4月到5月,我国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BA.1和BA.2,到了7月和8月,主要流行株是BA.5和BA.5.2、BA.2.76。

流行株的差异,带来防控形势的不同。

11月12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在9个版本的防控方案中,隔离措施从“14+7”演变为“7+3”,到了“20条”改为“5+3”,依据就在于不同流行株的特性。它们包括,潜伏期的长短,发病时/康复后的病毒載量,危重症或死亡率等等。

以“7+3”改为“5+3”的过程为例,常继乐介绍,四五月期间的试点结果是,密切接触者的阳性感染者末次暴露后,5天内检出阳性的比例是89.1%,7天是97.3%,“7+3”完全可以检出所有阳性患者。因此,第九版防控方案是“7+3”。

到了七八月期间,试点结果显示,密切接触者3天内检出阳性比例是81.4%,4天达到90.1%,5天达到94.5%,7天达到99.7%。根据这些结果,“20条”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这就是说,隔离措施的时长缩短,不仅不会影响防扩散的目的,而且减轻了负担—不仅是被隔离者的负担,“少了2天集中隔离,这2天可以给我们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常继乐表示。

主要流行株的变化只是一方面,金冬雁表示,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护也在起到“削弱病毒传播性、致病性”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部分感染都是突破性感染”,他解释说,这意味着疫苗仍在发挥保护的作用。

理想的状态下,疫苗发挥100分的作用,它使得接种者免于感染。“现在是,疫苗发挥不了100分作用,但它也不是0作用”,金冬雁表示,在疫苗发挥70、80分作用的情况下,防控的景象也完全不一样,“它把病程缩短了,症状减轻了,传染性也大大降低”。

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则是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奥密克戎病毒全世界首次发现是在2021年11月11日,这一年来,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将近400种,都是量变,没有质变。总体的趋势是,致病性下降,重症和病死率相对比较低,但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

不过,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加,在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护的因素下,并不会导致疫情的暴发。

金冬雁表示,奥密克戎的变异株多,是对于病毒学而言,但公共防疫是另一回事,“(变异株)对疫苗的反应机制,还有对既往感染过的人的反应机制,对普通人来说,没有根本不同”。疫苗仍能提供很好的保护,降低病毒载量、减轻症状。

奥密克戎的变异株多且快速,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实际上,这并不值得过度反应。金冬雁解释道,一个病毒学的事实是,毒株的变异是一场比赛,谁跑得快,谁就赢了,被淘汰的病毒不会再卷土重来。

这就带来两个影响:其一,过往潜伏期长、致病性高的毒株,如原始毒株、“德尔塔”等已经销声匿迹,那么,虽然现在缩短了隔离时长,但我们不必担心今天的措施管不住昨天的毒株。

其二,从致病性上看,要赢得比赛的毒株,必须增强自己的传染性、减弱致病性,对奥密克戎这样长于变异的毒株,致病性只会下降或不变,“这是一个铁律,变不了的”,金冬雁表示。

病毒三个特性(致病性、传播性和免疫逃逸)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决定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必须张弛有度。无论是“张”是“弛”,科学高效才是一切的度。

“20条”优化了新形势下一些无效或低效的防控措施。影响最直接的,是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次密接,取消了中风险区。

据介绍,国家疾控部门的试点研究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0000,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阳性。但是,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

同样地,上述研究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为3/100000,“有風险,但是不大”。

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风险,是“20条”中防控工作减负的部分,这其实涉及一个选择问题:是要完全杜绝现实中的任何一丝风险,还是注重投入成效比地“抓大放小”?毕竟,10万个次密接中的3个阳性病例,同样会令一部分人不安。

在金冬雁看来,这完全不值得担心,“跑到不是次密接的人群中,可能10万人里也有2个(阳性)”。这其实是说,现实中,本就没有万无一失的情形,“要是有万无一失,那现在怎么还有这么多病例呢?”

“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在解读“20条”政策时多次这样提到这个做事原则。

实际上,“20条”也保留“弛”的一面。对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或者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虽然由集中隔离改为居家健康监测,但是,“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者仍实行集中隔离”。再如,关于风险区域的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

正如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所说,“20条”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它更像一根精心琢磨的“松紧带”,该松的松,该紧的紧,目的是抓紧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

截至发稿,“20条”的施行已经一周,各地正在加紧落地执行。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集中有限力量去对付最大的劲敌—疫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城市以外,此次在优化防控措施的执行中,一些地区出现了有益的拓展尝试。

如在内蒙古康巴什区,11月15日,官方宣布,将推行居民自采核酸,由社区发放核酸检测试管(每个居家隔离人员每次居家期间按10-15套发放),由居民自己采样,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后,上门收集检测试管,以提升采样效率、降低传播风险。

这也表明,优化防控措施的执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要做出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有“升级换代”对自己的管理和防护。

首先是在心理准备上,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变异株真实情况。“自限性疾病”“后遗症可控”“康复患者无危害”,这些医学常识应该被广泛知晓。

“要用更好、更实际的、老百姓能懂的大白话讲清楚(病毒的变化)。”金冬雁说。

“20条”文件也提到,引导客观认识我国防控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是基于病毒变异的特点,既是科学的更是必要的,“争取广大群众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筑牢群防群控基础”。

其次,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配套的措施也要跟上。这包括配套的政策和配套的医疗防疫基础设施。

政策上,在没有疫情的区域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固然是更加科学高效,但是公共场合的核酸码要求显然与之矛盾,原因就在于配套措施不足。

金冬雁建议,应大力鼓励并认可自测抗原,“抗原检测试剂早就有了,而且检测结果也是非常灵敏的。对于不安心的人,就买抗原试剂自测,又方便又便宜,也避免了核酸检测时人群中的交叉感染的可能”。

总之,“20条”是防控方案基础上的一个动态调整,它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落地的宣导、政策配套,以及储备技术的利用上,我们仍有充足的空间对抗疫情。相信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猜你喜欢

奥密克致病性变异
某方舱医院收治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迎战奥密克戎
变异危机
变异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变异的蚊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