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绘本阅读游戏化的实践与策略

2022-12-04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李英姿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大饼背心绘本

□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 李英姿

对幼儿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是发展儿童口语表达、画面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本文简述了幼儿园绘本阅读游戏化在教育中重要意义,结合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爷爷一定有办法》《鼠小弟的小背心》《熊猫百货商店》《你喜欢》等,对课程导入、过程、区域、领域知识进行延伸,创设多种游戏教学课堂,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求,以供教师参考使用。

幼儿园教育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儿童受年龄、经验、思维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理解水平不高,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游戏化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基于此,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本班儿童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游戏元素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促使其拥有正确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知识储备,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逻辑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绘本阅读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育中是语言领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夸张趣味的画面、简洁明了的语言、鲜亮明艳的色彩向孩子传递了多种生活经验与文学知识,对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语言组织、社会交往、逻辑思维等能力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幼儿具备喜欢玩耍、好奇心强的特点,将绘本阅读游戏化,能够快速点燃其阅读兴趣,促使其建立良好的阅读态度,在游戏中掌握充满趣味性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外界环境、自然世界的认知,逐渐养成探究性的学习意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储备,对未来小学生活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幼儿园绘本阅读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一)趣味游戏导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导入环节是绘本阅读课程的初始部分,使用疑问导入、情境设疑等方式,能够快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基于此,在绘本阅读游戏话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导入环节,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后续讲解做好活动准备。

以绘本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例,这篇故事使用了夸张的绘画风格,在故事中“大象”都能够穿上“小老鼠”的背心,通过夸张的方法让孩子对“大、小”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并且故事全文都重复了一句话“有点紧,不过还挺好看吧”,通过荒诞的画风给儿童呈现了一个幽默又温馨的故事。在活动展开前,教师创设实践类的趣味游戏,给幼儿准备相同的“小背心”道具,然后给他们下发不同的动物,对其讲道“小朋友们,请你们尝试一下将小背心套在玩偶身上!”在幼儿玩游戏的时候,会反馈:“老师!我的玩偶太大了!小背心又太小了,根本套不上去!”“我的玩偶和小背心刚刚好!”“我的玩偶穿上小背心有一点点紧!”……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继续询问他们:“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没有将小背心给玩偶穿上,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因为玩偶和背心不一样大”。随后,教师这样导入故事:“鼠小弟有一个漂亮的小背心,不过他的小背心都能被大象穿上,大家想不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小背心呢?”随后引出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带领幼儿阅读故事内容。

在上述导入环节中,教师选择了绘本故事中“动物”与“小背心”的元素,使用游戏“给动物穿背心”,让孩子对“大、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活动氛围活跃,随后顺利引出“鼠小弟的小背心”主题。这一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游戏、设疑两个方式,构建一个趣味十足的导入环节,在实践游戏的引导下快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为后续的绘本故事做好了铺垫,保证阅读故事的整体质量。

(二)推理游戏分析,提升儿童逻辑思维

绘本阅读具有跳跃性强、画面夸张、趣味十足的特点,其夸张趣味的画面、简洁明了的语言、鲜亮明艳的色彩向孩子传递了多种生活经验与文学知识。因此,在构建课程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故事的特点设计游戏,引导幼儿推理故事过程,将故事变成“推理游戏”,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画面的分析水平,在游戏中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构建高效的教学活动。

以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为例,这是一篇疑问式的故事,故事全篇围绕着小猪的“大饼”展开讲解,分析是谁“偷”吃了小猪的大饼,利用画面让幼儿学会问:“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语言,并引导其根据不同动物的牙印推理“小偷”。在构建游戏课程的时候,教师先给幼儿播放音乐“汪汪队立大功”,引导孩他们一起演唱,在唱完音乐后,告诉幼儿:“汪汪队今天向我们请求帮助,他告诉我们小猪做的大饼被人偷偷咬了一大口,想请求小朋友们的帮助。现在请小朋友们化身森林小警察,一起来帮助小猪抓住偷吃大饼的小动物吧!”利用这样的方式快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其化身小警察,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对不同的动物大声地讲:“XX,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除此之外,在幼儿推理故事情节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说出:“狐狸的嘴巴是尖尖的”“兔子有两个大大的门牙”“小鸟的嘴巴是三角形的”“河马的牙印像齿轮一样”……在推理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认知,达到本次绘本阅读的目标,同时锻炼他们逻辑思维水平,最终找到偷吃大饼的凶手。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故事的疑问性带领幼儿展开推理游戏,在扮演“森林警察”角色中,找到“偷吃大饼的凶手”,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丰富幼儿的认知,使他们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掌握故事情节,达成语言领域的教育目的,促使儿童口语表达、逻辑思维得到稳定的成长。

(三)语言文字游戏,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游戏是让幼儿能够主动地说出来画面中的内容,或者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与推测,进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的游戏类型。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开放、灵活度强的绘本故事展开教学,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及想象思维,创设具有儿童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

以绘本故事《你喜欢》为例,这本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在一句句“你喜欢……”的问话中,开启想象之门。故事中的小孩对生活展开了一连串的想象,如实际的、恶心的、尴尬的、充满挑战的、吓人的……教师可以设计语言文字类游戏,让孩子们模仿故事中儿童想到的情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课程中,教师讲道:“小朋友们,故事中的小朋友想到了‘被蟒蛇缠绕’‘被大象喝光洗澡水’‘身上沾满了果酱’……请你们也大胆地想一想,在宽广的世界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随后展开“想象力大比拼游戏”,幼儿讲道“我喜欢在海里和鲸鱼一起游泳”“我喜欢生活在游乐场里”“我喜欢到处都是滑梯的世界”……让孩子们展开热火朝天的讨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幼儿能够快速地学会故事中模式,使用“你/我喜欢……”的句式展开想象,通过语言类的游戏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达成教育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活动。

(四)创设区域活动,多元游戏阅读模式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幼儿认知、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绘本游戏活动不仅仅可以在课程中应用,在图书区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设置绘本墙游戏,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结尾特点的故事,引导幼儿使用绘画游戏的方式,在墙面的白板上画出他们理想中的结局,构建多元游戏阅读模式,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

以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条小毯子在爷爷手中的变化,由毯子变成了大衣、马甲、领带、手绢、纽扣等物品。虽然故事的主线讲述了爷爷和约翰的故事,但是在“地板下老鼠一家”使用爷爷裁剪下的废旧布料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副线“老鼠一家”构建一个绘本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猜测:“老鼠一家都用废旧布料做了哪些东西呢”“小毛毯在老鼠们的世界里都变成了哪些物品呢”等问题,让幼儿墙面白板上绘画出他们想象的结尾。这样开放式的游戏活动,不仅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能锻炼幼儿的其他能力,在构思、绘画、讲解的过程中,发展身心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构建多元游戏阅读模式,达成游戏教育的初衷。

除此之外,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将其延伸到角色表演、美工区游戏中。如绘本故事《熊猫百货商店》中涉及了多个动物形象,如“长脖子长颈鹿、大嘴巴河马先生、巨大的大象、小巧的松鼠……”等,每一个动物都想要不同的商品。教师可以利用“百货商店”为游戏元素,引导幼儿在班级内展开“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的初始阶段,要求他们模仿故事中的情节,如“长颈鹿买围脖、河马买口罩、松鼠买鞋子、大象买腰带”等,在幼儿对故事产生深刻的印象后,可以让他们自主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兔子买鲜花”“鳄鱼买帽子”“小蚂蚁买衣服”……多种情节;同时,还可以延伸到美工区游戏中,鼓励幼儿根据“百货店需求”手工制作一些物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想法。在这样充满趣味的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将绘本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不同环节中,提高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并学会创编全新的剧情及发展方向,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及生活经验,形成良性成长的规律,达成绘本故事的教育目的。

(五)读书分享游戏,打造自由阅读平台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只依赖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儿童的自主学习与构建。为提升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展开“读书分享游戏”,让孩子们使用个人、小组、家庭成员的方式,向全班幼儿介绍喜欢、感兴趣的图书,并充当“小老师”为大家讲解故事内容。这种游戏活动随机性较强,满足幼儿自由成长、不受拘束的学习特点,通过开放性的平台阅读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对课程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在个人分享中,可以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半圆,分享故事的小朋友走到教室中间,向老师、小朋友讲解故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水平,在讲述环节里加深对故事的印象。而在小组分享游戏中,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让其使用小组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喜欢的图书,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使用小组角色扮演、话本剧、音乐剧等方式讲解故事内容,构建一个和谐、自由、开放的环境,促使幼儿能力得到提升;而家庭分享具有更加开阔、自由的特点,可以在开放日活动中请家长与孩子共同为大家分享故事;还可以使用每周一讲的方式,让家长和幼儿录制短视频,通过网络媒介与大家分享。这些分享游戏的设定,能为幼儿打造一个自由的游戏平台,让其得到自主成长、自主发展,将绘本故事的优势全部展现出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六)结合绘本情景,创设语言思维游戏

阅读不同的绘本故事,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创设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情景展开教学,将故事模式作为媒介,引导幼儿展开思考,创设语言思维类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地展开想象和创新,迸发出不一样的想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促使其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长。

以绘本故事《天生一对》为例,这本故事讲述了“长颈鹿小姐”与“鳄鱼先生”的爱情。在故事中,“长颈鹿城”与“鳄鱼城”的居民都觉得它们俩奇奇怪怪,但是在经历了火灾后,大家都打破了原有的思想,同时也接纳了“奇怪的爱恋”。在讲解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一些问题“长颈鹿和鳄鱼为了在一起做了哪些努力呢?”“大家是怎么认同它们的呢?”“你觉得长颈鹿和鳄鱼在一起怎么样?”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故事讲解完后,教师对幼儿讲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故事叫作《天生一对》,是指长颈鹿和鳄鱼虽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彼此的努力下,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些问题,动脑想一想这些物品是怎样做到‘天生一对’的呢?”随后教师出示“马铃薯与番茄”“大树和小鸟”“汽车与苹果”等卡片,让幼儿展开讨论“我知道!‘马铃薯和番茄’可以成为薯条和番茄酱!”“小鸟在大树上唱歌他们两个就是一对了!”“汽车可以把苹果拉进超市中!他们两个也是一对!”……在幼儿能力有所提升后,教师在创设全新的游戏活动,给幼儿准备若干空白的卡片,并对他们讲到“现在请大家在空白的卡片上画出‘天生一对’的物品吧!还可以用自己的卡片和他人的相互交换,看看谁做得最棒!”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绘本《天生一对》展开教学,引导幼儿观察一些“不可能、无关联”的事物,利用事件作为媒介让两个物品成为般配的一对。这一语言绘本游戏的创设,从故事情景出发,发展了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对课程互动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本文简述了绘本阅读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并结合多个绘本故事提出了几点课程实践策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口语表达、画面理解等多种能力的提升。绘本故事是丰富幼儿文学素养、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创设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为其打造一个自由、和谐、宽阔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大饼背心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毛线背心
吊带背心
旧背心的蜕变
偷吃了大饼的贼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再见了,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