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的具体策略

2022-12-04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彭丽华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物理学教师应生活化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彭丽华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大多数内容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于生活。而初中作为学生建立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初期阶段,需要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思维以及对物理知识的运用意识。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维化选择,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样既能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赋予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考意识,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物理素养。

一、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科教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全面突出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一方面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物理学知识,锻炼其物理学思维,还能够发展他们的物理观念,使他们逐渐建立物理认知体系。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情境学习,这样使每个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从而帮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思想以及方法,并最终形成物理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以及新课改的不断实施,物理教学方法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这一趋势下,教师也应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并且借助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渗透生活化的元素,以此帮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目前,初中生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物理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思考问题变得更加深入,思考方式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还能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目标。

(三)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应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生活与物理学科建立联系。这样一来,通过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还能够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提供渠道,以此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也能使学生利用物理思维解决生活问题,满足他们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落实主体性原则,即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将备课过程原封不动地呈现到课堂中,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忽视对他们思维的激发,影响他们的长足发展。对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应提出自主思考的问题,并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让学生展现自我,以此使生活化情境创设得更加有意义。

(二)探究性原则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遵循探究性原则,即设计的探究任务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事物来掌握物理知识。而传统模式下生活化情境的构建缺乏探究性,这样过于形式化的主题内容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对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应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逐步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从而发展物理思维,提高实践创造的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物理认知基础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中的表现也不相同。对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应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每个学生之间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互补,合理分组,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当学生解决一个物理任务时,不仅能够体现合作的优势,发挥合力的作用,还能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整合,拓展他们多方面的学习思路。

三、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生活化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学科主要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物理学概念。但目前部分教师课堂上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用讲解的方式代替实验,直接给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导致学生对枯燥且抽象的物理学知识难以理解。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下创设生活化实验,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将实验赋予实际意义,还能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物理认知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以“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这一章节教学为例,为了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教师将教材中的实验赋予生活化因素,即首先运用冰箱的压缩机将玻璃罩的空气抽出,使玻璃罩的环境接近真空,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罩中放一部播放学生熟悉音乐的手机,同时放入一些泡沫,当关闭压缩机以及空气开关时,音乐几乎听不见了,但是学生能够发现玻璃罩中的泡沫在跳动。随后,当打开开关后,学生能够慢慢听到歌声,同时,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且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可见,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验创设情境,既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感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明确了学习的主题与方向,全面提升了他们的探究动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利用生活化实例创设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难以直接理解物理概念。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领悟物理知识,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将所学物理知识作用到生活实践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收集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将物理课堂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启发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思考物理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真实性,引发他们的共鸣,还能使他们深刻感悟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全面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这一章节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特点,教师引入生活化实例,如展示筷子在碗中的现象,由于这一实例是学生熟悉的,并且是他们常见的,所以他们能够初步认识到这些生活实例的发生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光射向水槽中”的相关实验,以此揭示光的折射规律。再以“让声音为人类服务”这一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如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等,由于这些实例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由此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不仅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彰显出生活走向物理的观念,还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生活化教具创设情境

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具大多数呈现模型化的特征,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兴趣不足。对此,教师应借助生活化教具创设情境,并且通过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加工,制作教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使每个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相关的物理实验现象,总结物理学规律,领会物理学原理,掌握物理学概念,从而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并不枯燥,以此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神奇的压强”这一章节教学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借助生活化教具创设情境:拿一只学生都熟悉的胡萝卜,中间切一刀,取带根的一半,中间挖空,用力按在一个平底的盘子中,拿起萝卜根,能够使学生清晰地发现盘子一并带起。而要想弄清其中的原因,则需要学生建立压强的概念,这样一来,教师再引入具体概念,便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生学习电压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在菠萝中插入不同金属制成的极板,保持两块极板之间的距离、极板与水果的接触面积不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他们便自主总结、归纳出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由此可见,借助生活化教具创设情境,既能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还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引入自然物理现象创设情境

很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都需要依靠物理学原理解释。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此,教师可引入这些生活化的自然现象,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真实感悟生活现象的发生,以此把握物理概念,还能使学生对此产生进一步思考,拉近物理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落实“生活走向物理”的观念。

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这一章节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汽化的两种形式,教师引入“水开冒热气、晾晒衣服”等生活现象,引出“沸腾、蒸发”等概念,从而使他们对汽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此完善他们自身的物理认知结构。再以“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这一章节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物质存在的状态,教师揭示生活现象:在夏天,我们将水放到冰箱中,一段时间后水便会结冰,而从冰箱中将冰拿出来,过一段时间会变成水;太阳底下的水很快变少,最后变干。在分析这样的现象时,学生便对“固、液、气这三种状态之间转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熔化和凝固奠定基础。由此能够看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既能帮助学生抓住生活现象所映射出的本质特征,揭示物理规律,还能使他们感受到物理概念的生成过程,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分析。

(五)渗透生活化语言创设情境

物理学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学生对很多专业术语都是较为陌生,而将这些物理学专业术语以生活化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既能够为课堂增添一些色彩,还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某些概念、定义等。此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物理学史或者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拓展思维,强化对物理学科的感悟与理解,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水沸腾实验时,教师可采用“水开了”这样的生活化语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沸腾现象”,把握“沸腾”这一物理概念。“霜前冷、雪后寒”这样的生活化语言也能加深学生对物态变化吸热放热情况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思考“女高音、男高音”中的“高音”一词,能够使他们了解到“音”指的是“音调”。再如,学生在学习“重力”相关概念时,引入苹果牛顿的故事,使他们感悟到物理学知识产生的乐趣。而学生学习“浮力”相关概念时则引入“曹冲称象”等生活化小故事。因此,在课堂中采用以上类似的生活化语言,既能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内化物理概念,从而更新他们的物理认知体系。

(六)运用生活化习题创设情境

习题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其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所选择的习题应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动手与探究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夯实基础。

例如,在“声现象”模块教学后,教师布置生活化习题: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乐器;在“奇妙的透镜”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制照相机,其中,学生运用一个凸透镜、两个直筒和透明薄膜便可制作;再如,在“广播电视与通信”教学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报告的形式将“手机、电视是如何传递声音和信号的”表达出来;在“浮力”相关知识教学后,教师布置与生活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认真探索叶子和苹果在水中都受什么样的力。通过布置类似的生活化习题,既能使学生的复习过程更加有乐趣,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还能够促使他们通过操作、思考等活动,提升他们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与物理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大多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现代教育教学也体现出生活走向物理的观念。对此,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必要性,感悟生活化情境创设的作用与积极意义,并要把握创设情境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入手渗透生活化元素,并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完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提升他们的行为动力,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探究兴趣,从而实现长期、稳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物理学教师应生活化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