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创作方法的一点感悟

2022-12-03鲍一如首都师范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普遍性革新艺术创作

◆鲍一如(首都师范大学)

在关于艺术创作过程的叙述总结中,方法与规则的束缚性、强制性往往被人说过了头,然而事实上对不同的创作主体而言,方法与规则在履行时既可以是外加的、约束的,同时也可以是自由的,乃至自发的。创作主体作为自然历史中渺小的一部分,每一笔描画、每一点呈现都基于自然与文化、混乱与秩序、本能与理性的一种复合背景之上。

我们面对艺术创作时亟待讨论的问题似乎并非是创作某种艺术的正确与否,或是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小环境下所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形态的高下之别,这种讨论无休无止且愈深入愈无趣。这时候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创作者们所面临的由外界所带来的某些强制的不可避免的普遍性,如信息、权力、资本的普遍性,这个问题便具体和有趣多了。这并非易事,我们所面临的当今世界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化,是创作者们的一致性问题。全球化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抽象的强制普遍性— 金钱的普遍性、信息的普遍性和权力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造成了个体的创作不论形式、理念都呈现出一种趋同的状态。一类艺术创作追求形式上的不断更新,这似乎来源于资本主义自身从本质上对于新奇事物的迷恋,推动着形式上的持久革新。另一类则透露着对某些限定性话题,譬如暴力、性、死亡等题材的无限痴迷,挖掘出人性最深层的罪恶和冲动,希望以此颠覆现有表面平和的社会秩序形态和快乐意识形态。这似乎也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形态,以这种无害的方式发泄冲动,反抗文明生活的平平无奇,如同形式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一种集合。

形式的革新固然重要,但在革新之后更加重要的是形式的稳定性。笔者认为从当代艺术的创作视角来说,艺术创作有批判快乐意识形态的必要性,然而,透过一个新的视角,发现某个被藏匿的、可以称之为积极的新世界,也是一种必要的艺术创作方向。因为艺术始终强调一种新的普遍性,类似于真理一般的存在。并且艺术有着自己的问题,是能够自足、自圆其说的,创作者们的眼睛也是为了发现这种真理而存在的。

艺术创作的程序简单来说就是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某种能够被具体感知到的形式具象化为作品,“情感”同时是作品的“内在因素”和“起源”,缺失了这种内在因素,艺术作品就是艺术“赝品”。创作者看到的东西,总是自己思想或者情感里寻找的东西,而这种情感是基于每个独立个体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逐渐形成的,每一秒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在有形无形中塑造着个体的人格,因此真实的情感必是独一无二的,看到的东西也必是独一无二的。要知道比“千人一面”更可怕的是“万众一心”。

眼力的平庸终究是由于心灵的平庸。在这个时代下,要想戴着镣铐起舞,让心灵重新获得我们的眼睛的控制权,当务之急是必须搞明白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且鲜活。不同的生存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生命感悟,这种体悟必然是伴随着对创作者自身的消耗甚至摧毁,如尼采所言,通过个体的毁灭,反而感受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猜你喜欢

普遍性革新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