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2-12-03孙耀胜丁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培育革命精神

孙耀胜,丁瑜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1]。如今的中国,生机勃勃,光芒万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发图强,离不开艰苦奋斗历程中的革命文化。“革命”具有导向价值,它带动了人类历史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很好地诠释了党在文化上的主张, 它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中国的文化,从相信到自信。

1 什么是革命文化

文化拥有十分广泛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有力而又持久的支撑,不仅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演变过程中,也慢慢积淀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之中。那么,什么是革命文化呢?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形成,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2]。这句话,给革命文化做出了内涵上的界定。

1.1 革命文化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念的文化

先秦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名、法杂然纷呈,但是它们漠视科学方法,缺乏科学理论的验证。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5月4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打破了孤立封闭的传统文化,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带入了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正是在这种状态之下不断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熏陶并且坚持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得革命文化具备了科学性。首先,革命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3]。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出:人类对世界的看法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把人们从社会的最初朦胧意识、绝对理性中解放出来。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紧迫关头结合当时的国情和革命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实践观,最终夺取了胜利。这充分地体现了革命文化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作指导思想,让革命时期的文化充满科学性的特征。其次,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文化带来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列宁在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革命文化中也不断得到体现,例如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并没有遵循俄国的“城市包围农村”的实践道路,他打破常规的束缚,踏上与国情相符合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因此,革命文化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念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1.2 革命文化是以革命精神为核心表达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我国的百年党史离不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党的成熟和壮大离不开革命精神的滋养。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以来,历经艰苦和磨难,饱受风霜,在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多种多样的革命文化,也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革命精神,比如奋斗精神、大庆精神,包括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个人先进意识等。通过这些精神的阐述和总结,让不能亲自体会兵荒马乱时期的人们对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历史的书本正是因为书写了革命精神才更加饱满和充实,才让人民在精神上找到核心支柱,去承载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和远大梦想。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纵观历史的长河,这些革命精神是从中国革命实践中一点一点沉淀出来的,不断壮大和扩展着中国文化精神宝库。

1.3 革命文化是以中国人民为中心的文化

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创造的,所以,革命文化要在满足中国人民的需求的基础上去传承,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人是主体。因此,绝对的人民性是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革命为了谁”这个疑问在抗战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勇敢面对,它是众多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历史也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5]。革命斗争中,80%的人来自无产阶级和农民,革命文化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群众的文化。因此坚持初心,不忘使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自己是一位热血革命者。这些革命精神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都旗帜鲜明地表达出: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最高价值。人是高级物种,人与低级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有思维的,也就是说人们对精神文化也是有需求的。建党100年的发展成果人人都可以享受,革命文化人民性正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表现得愈发明显。

2 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与文化自信相互作用、互相成就。传承革命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对国家、 民族的发展有更加全面、 深刻的理解,对提升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作用,也能使革命文化传播地更广泛,更长久。

2.1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因子。革命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相当于一座桥梁,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革命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时,感慨先人并产生共情心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作为中国革命战绩的文化标识的革命文化,那么五千年以来的文化长河可能会断流。革命文化来自党带领人民下的革命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遗产等内容增进了大众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思路。再者,革命文化中孕育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是对人民思想上的净化和洗礼,使人们更加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丢掉革命文化,就像是鱼儿与水池分离了,鱼儿难以活下去,中国优秀文化也难以延续[6]。因此,文化自信与革命文化应当辩证地来看待,抛弃革命文化后想发展文化自信,显然是不成立的。

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红色基因影响着世世代代,给国人带来了文化自信。它是在党和中国人民奋勇抗争建立新中国直到改革开放的路程中形成一种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形成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群又一群英雄和战士,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等,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精神坐标都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7]。革命文化在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以不怕困难、 不畏牺牲为主流的革命文化给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红色底色,带来了代表信念和力量的血色基因,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深层精神追求。

2.2 文化自信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播,这对于重视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践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但随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目光更可能会被当代先进文化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革命文化便会遭到人们的遗忘,而且现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身边的一些“红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大力度的宣传和传播的载体,因此,人们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不深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党史的学习,各个单位和高校都要求党员和群众认真学习党史、中国革命的历史、新中国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比如“学习强国”App、团课主题教育活动、党史知识竞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来激发党员以及积极分子对革命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对红色文化涉猎和自信。同时,要特别重视文化自信,充分展现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延续先祖先辈灿烂的足迹,引领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产生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引领革命文化守正创新。优良传统是灵魂,红色基因是内核,要站在一个坚定的文化立场中,给革命文化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如今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广泛传播,拜金现象、娱乐主义比比皆是,文化虚无主义蛊惑人心,这样会很容易给人们灌输不良的价值观。因此,应当用优良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去教化人,避免遭受到错误思潮的侵害。首先,应当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初心和使命,着力于“守正”这两个字;其次,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世界,需要新的革命文化为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做支撑,发扬伟大革命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进而强化群众的思想基础,厚植爱国情怀;最后,提升文化自信是弘扬革命文化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坚守文化思想的正确定位,要对革命文化守正创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加强革命文化感召力,让它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3 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中,融入革命文化的教育是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应当在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指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1 将革命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堂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所以应当强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将革命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堂中。

首先,要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中渗透革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人类文明优秀品德成果;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好党史故事,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彰显革命文化的时代意蕴;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通过思政课的教育,让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个理性认知,给大学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石。其次,要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革命文化的习得程度更深,深度分析大学生基础课、 专业课与革命文化之间的关联点和融合方式。比如工程设计专业课,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要在设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中有所体现。主讲教师们应当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们传输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性渗透和价值观引领,使之产生革命文化认同心理,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3.2 在课堂之外的实践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第一课堂基础上,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认识来源于实践,强化学生的革命文化认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当重视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教育。

第一,将红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诗朗诵等多种课堂实践活动。首先,要明确课堂实践主题,结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去设置,主题要能体现革命文化的时代性;其次,实践活动方式要丰富化、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心理,依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实践中的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感悟先辈曾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革命战斗;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回馈,发挥革命文化的历史穿透力和生命冲击力,追溯和解读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大学生深刻感知革命文化内涵、体悟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第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和革命纪念物等,借助这些历史遗迹,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比如,在武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在这些实地的参观考察中,追寻党的光辉足迹,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将革命文化融入第二课堂中去,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史诗和丰功伟绩,孕育在其中的思想、精神、历史、故事,只依靠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是不够的,应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将革命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堂中去,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和学习实践入手,融入革命文化的元素。将革命思想、革命精神、革命人物等植入校园文化和学习实践中,成立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学习社团,挖掘大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主动性,给大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3.3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如今,是一个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越来越占据大家的生活,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沟通都离不开网络信息,但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大学生的三观很可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不健康的信息洗脑,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大学生对党史不了解,对革命文化不自信。所以,营建一个积极、绿色的网络空间,增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作用,创新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系列爱国、励志等类型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利用多媒体开展与革命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挖掘校园好故事。学校可以要求学生每半个月在线上写一篇有关红色文化的报告,思政课教师在线上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利用微博、微信小程序等,给学生推送相关革命文化的知识,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凸显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利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有关革命文化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兴趣点,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可以创建网上革命文化交流群,以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分时段、分地域、分模块地呈现革命人物与历史事件。特别是在重大庆祝与纪念活动中及时推送相关革命文化资源,以增进学生情感认同。比如中国军民在1998年战胜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区特大洪水的抗洪故事,学生们通过网上革命文化交流群了解这背后的历史,感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为培育好大学生文化自信打好根基。最后,应当坚决抵制网络中的不良风气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浏览,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要符合革命文化的时代属性,有关管理人员要加强网络监督,要对网上那些故意毁损英雄烈士形象的人严厉惩罚,对歪曲革命文化的行为坚决抵制,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化进行健康的革命文化教育。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这一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加大对革命文化的宣传。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让革命文化通过网络充分展示,将我们党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全方位地展示,提升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感染力,在建设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更加彰显革命文化的自信,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培育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