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背景下高校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12-02邢长露孟迎辉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资粮食学科

邢长露,孟迎辉

(1.南京财经大学 人事处,江苏 南京 210023;2.沈阳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之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同时为确保国家安全提供战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粮食供应能力牢靠地建立在自己身上”,并对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红线、粮食储备调节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深刻阐释。全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着眼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落实“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供给总量有保障,产业链得到延伸,价值链得到提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只能说是粮食产业大国,而非粮食产业强国,粮食安全有待加强。技术问题一直制约我国粮食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培养一批粮食领域类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筑牢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面对粮食生产出现的一些新形势、新问题需要适应环境来解决问题。目前,涉粮院校的人才培养、师资力量都不能够较好地适应粮食行业对人才特质的需求,探索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使之壮大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粮食安全”的提出及其发展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认为,粮食安全是指人类能够拥有足够获取粮食的权利,能够满足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的食品。20世纪90年代,“粮食安全”的概念不断丰富,除了粮食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还明确了粮食的质量和营养健康的涵义。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件中提到了“粮食安全”的概念,高度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粮食供求能够保持平稳的状态。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是从国家政府层面制定关于粮食安全的中长期规划,提出保障粮食安全[2]。2015年10月,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长期危机中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行动框架》,总体目标是以治本方式改善受长期危机影响或处于其风险中的人口的粮食安全和营养,从而保障在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逐步实现充足食物权。粮食安全不仅只满足数量供需上的充足,还涉及质量、生态、产业、营养、结构等多个方面。从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报告来看,粮食安全的侧重点正在转向消除粮食的不安全和营养的不安全,即首先保障粮食在供需上的安全,其次保证粮食在营养方面的安全,内涵是从数量安全到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转变。此后,《“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耕地保有量、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和农膜利用率等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可见,国家对粮食安全有了更多的保障。

2 粮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行业仍是一个传统行业,科技贡献率不足40%,粮食行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低,在粮食的储存、加工、保管等各个环节存在不少差距[3]。据调研了解,传统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较低,多数企业依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来维持运作,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从国内环境看,粮食加工产品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粮食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质量不稳定,一些附加值高的优质粮食产品市场供给不足,一些粮食加工产业品牌小、杂、乱,无序竞争较为突出。从国际环境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粮食加工研发投入占比较低,产品更是结构单一。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后打破了我国粮食生产与贸易之间的平衡,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视野审视粮食的问题,从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提升装备水平[4]。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技人才在粮食行业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科技人才付出诸多努力,但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行业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194.1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1.37%,博士研究生占比低于0.01%[5]。可以看出,粮食行业从业人员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占比低。粮食人才培养与供给的严重不足已制约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这需要把人才驱动作为核心要素,深入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注重科技队伍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6]。

3 涉粮院校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3.1 涉粮院校的学科优势

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从教育培养人才角度看,中国粮食行业的人才多半是来自于国内涉粮院校。涉粮院校具备粮食专业学科优势,同样在粮食科研研究、工程技术、设备研发力量等方面也具备优势。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涉粮院校已经形成本科至研究生不同层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为粮食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学技术人才。

南京财经大学始建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全国培养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是1949年后国内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农业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粮食安全与工程”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14年),学科面向培养粮食行业研究生优势突出。获得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支持。自“十三五”,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承担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中国粮食发展报告》《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发表多篇论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多项研究成果转让给相关企业,并取得了显著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地方粮食产业,为地方粮食安全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3.2 涉粮院校粮食学科师资现状

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师是主力军。师资人才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岗位性质等等都对师资队伍的构建产生影响。目前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粮食专任教师78人,教学为主岗2人,教学科研岗16人,科研岗60人。围绕粮食品质、安全储藏做了很多方向的研究,构建了粮食生态储藏体系、粮食安全数据库与预测模型,提出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与控制处置技术,开发质量安全相关指标快速检测与准确检测技术和产品等。但科研岗师资占比较多,教学为主岗人才年龄结构偏大,中年骨干教师较少,不少师资未经过老教师传、帮、带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匆匆忙忙应付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科研岗位的人才虽占比较多,但粮食专业领域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年人才少。近3年引进的师资大部分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大门,接触企业、社会机会少,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入职后因评职称“热衷”于论文发表,不断忙于项目和课题的申请,这些指标已成为人才衡量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的坐标系。而专注与沉稳的研究精神人才较少,教学成果产出慢,难以提升教学方面的技能,在专业领域或相关领域进修的机会更少,师资人才容易出现“贫于创新”“贫于思想”的现象。

此外,我国秋后粮食依然存在粮食存储、仓容分布不均的问题,矛盾比较突出。部分粮食企业储量设备欠缺,技术设施落后,容易发生粮食霉变的风险,严重影响到粮食供应的稳定,急需粮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但每年报考粮食专业人才很少,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难以满足粮食行业需求。学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教学为主,学生接受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加强,对粮食行业工作向往不够,更不愿意到基层锻炼。粮食后备人才储备和培养重视不够,创新活力缺乏,难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4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4.1 树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作为传统行业的粮食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贡献率有待提高。在新形势下,提高粮食产业质量,适应消费者升级需求,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涉粮院校要进一步突出“粮食”特色,按照自身发展定位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办学优势,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首先做到人岗相匹配,用人所长,最大化发挥人才优势,做好师资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对于青年师资人才培养要循序渐进,破除论资排辈、唯“帽子”和“资历”的人才评价体系,敢于起用优秀人才担任学术要职。其次,遴选一批青年拔尖的师资人才,鼓励其主持或参与重点科研项目,支持他们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对于优秀的成果优先推荐参评省部级、国家级人才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成绩突出的要大张旗鼓奖励、重点倾斜支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工作氛围,从而不断优化师资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2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引进规划,要考虑粮食学科人才储备的现状,注重立足粮食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一,打破“粮食安全”学科是单一学科的思维,要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融合,设立“粮食安全学”学科。因而,在人才引进上要考虑经济学、管理学等与粮食学科相交叉的人才。第二,以科学技术型、应用型技能人才为重点。人才引进渠道可放宽至粮食企业,不应局限于高校、研究所。第三,让科技人才流入到学校,加快粮食技术、产品研发的新陈代谢,需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模式。例如,严格把控好学历、年龄、技能关,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他们参与粮食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将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是行业最新的技术实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第四,特殊人才可适当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对重点引进的粮食人才可适当增加配套经费的支持、弹性的工作时间等。

4.3 人才培育以创新为先导

人才培育要根据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定向育才”,重点引导人才具备创新思维。第一,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扩大粮食专业招生,积极探索在非粮专业中融入粮食元素,让学生“知粮、懂粮、爱粮”,乐于到粮食行业就业。其次,结合粮食行业对人才特质的需求,调整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不仅要巩固传统粮食学科,同时发展涉粮交叉学科,拓展涉粮新兴学科。再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育人,这样可以对标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培养粮食专业人才,不能仅凭学校唱“独角戏”,企业必须要参与,加强与企业之间在订单培养形成“二重唱”。如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学校可以积极与多家企业进行协商,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结合,达成校企人才培养的合作意向。第二,在师资培养方面。人才培养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需符合我国粮食安全发展需求,同时能与市场需求的科技人才相匹配。此外,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来培养青年人才。如根据情况,每个重大项目可以安排青年人才为项目第二负责人,通过参与项目进一步拓宽对学科领域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创新力[7]。

4.4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人才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审方面,建立粮食行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不断改进职称评审工作。如基础研究科研人才,重点关注科研成果、学术水平以及科研成果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应用型人才,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能力;教学为主岗人才,重在考核教学评价质量,导向上重视教学水平和创新教学方式。涉粮院校也可实施人才扶持计划,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和人才奖励基金。对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鼓励人才积极参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粮食行业高技能师资人才队伍。此外,涉粮院校积极争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留住人才。

猜你喜欢

师资粮食学科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珍惜粮食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学科新书导览】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超学科”来啦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