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齐哈尔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

2022-11-30张春波徐丹丹

关键词:齐齐哈尔红色思政

张春波,高 赫,徐丹丹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作用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是思政课教学案例的来源。通过思政课教学更好的弘扬红色文化价值,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意义重大。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材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耦合性。齐齐哈尔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性红色文化的代表,分析和探索其与高校思政课教材间的内在关联性,恰当融入教学,既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又让学生在身边的历史事件中感悟红色文化的伟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融入“纲要”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一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的课程。讲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是如何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尤其要讲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适应历史选择,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纲要”课通过悠久的历史展示精深的文化,是红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齐齐哈尔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鲜活的历史事实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体验,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信仰,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齐齐哈尔红色文化与“纲要”课教材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作为核心内容。齐齐哈尔红色文化能有效对“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进行鲜活又深刻的解读,以地域特质和时代的延展充分表现出国史国情的深刻内涵。在“纲要”课教材中融入齐齐哈尔的红色文化,以1840年到1919年探索失败为历史背景,以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形成与发展过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使命为继续,由此在教材体系融入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全过程的融入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第四章可融入中国共产党在齐齐哈尔的早期活动,“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地处边陲的齐齐哈尔,从 1926 年开始便有了共产党的足迹”[1]。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与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可融入打响武装抗战第一枪的江桥抗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齐齐哈尔组织抗战的伟大历史事件,以及日军在齐齐哈尔设立731“孪生兄弟”的516细菌部队以及由此发生的“齐齐哈尔八四毒气中毒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规模的最后一次战斗——1945年9月25日的申地房子战斗。[2]这些是中国抗战14年的有力证明。第七章为新中国奋斗,以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马识途烈士遇难地、3005次支前列车纪念碑等具体事例来渗透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第八章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阶段和探索建设阶段,可融入马恒昌小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第二机床厂以及北满钢厂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在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篇章中,可融入齐齐哈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节、齐齐哈尔号导弹驱逐舰、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的事迹等,以凸显新时代齐齐哈尔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扬。通过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的介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充满历史韵味的感人故事,能够触发学生们的感情共鸣,从而为“纲要”课实现知识性向价值性的相互渗透提供情感媒介,有效改善“纲要”课的教学效果。”[3]

二、融入“基础”课,增强教学价值的示范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地域红色文化的融入则成为推动“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乡土教材。

“基础”课是“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求的分析探讨。”[5]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可融入人格化了的齐齐哈尔红色文化,将马识途、王大化、马恒昌等典型人物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可融入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遗址以及由此存续的精神遗产。其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等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翟志刚、刘伯明航天英雄所体现的航天精神、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牺牲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医生于铁夫所展现的抗疫精神、为表彰齐齐哈尔在国防工业中的贡献而命名的齐齐哈尔号导弹驱逐舰等。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齐齐哈尔市飞鹤乳业打造民族品牌的奋斗历程讲透个人的责任担当。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章的内容与红色文化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教材中包含了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具体内容,要求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文化,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基础”课的重点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高校可根据属地条件适当地开展实践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江桥抗战纪念地、和平广场、苏军烈士陵园等地,切身感受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精神,陶冶情操。“通过齐齐哈尔红色文化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融合,让学生真正的感悟红色文化精神的可贵,从而落实于具体行动,以身示范影响并带动身边人继承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精神。

三、融入“概论”课,增强教学选择的多样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为了让大学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变革、成就有深刻的认识。”[6]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动体现,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文脉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的表征是例证“概论”课教学内容有效载体。

“概论”课教材由三部十四章组成。第一部分在课程开始时可通过集体诵读的方式,朗诵《忆抗联先烈》等诗词,以诵读的方式生成带入情境,提升课程的庄严感,感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明了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堂中可选取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为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题词进行讲述,使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齐齐哈尔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和为全国解放事业所做出的的卓越贡献。在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融入新中国成立之初齐齐哈尔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列举齐齐哈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在经济建设方面勇往无前、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第三部分在第十章“坚定文化自信”和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部分可借助齐齐哈尔抗联的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共和国工业化建设中一往无前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不能忘记、珍爱和平的抗战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些齐齐哈尔的红色文化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探索红色文化源起的有效例证。齐齐哈尔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唱中国声音”为主旨的教学体系,将教材重点、难点与学生关注点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7]通过不断的优化整合教材体系,展示教学内容多样性,以具体事例对理论进行细致的讲解,更好的实现了大学生对不忘历史、开创未来的情感共鸣,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理想。

四、融入“原理”课,增强教学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是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理论来源和核心,并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产生、发展均离不开它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8]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远东及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特别是齐齐哈尔地区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和革命贡献都能探索出渊源。

“原理”课教材一共分为七章,内容上并没有直接提到红色文化,但是齐齐哈尔红色文化内容的融入并不完全受教材的限制,主要是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环节有重要作用。在讲到第三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齐齐哈尔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展现,讨论人们群众的历史作用,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在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可展现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齐齐哈尔人民“高度的建设精神和创业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忘我的劳动和奉献精神,”[9]以师生讨论、自主发言的形式讲述这一阶段齐齐哈尔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部分,着重突出齐齐哈尔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的功绩,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或者以书面形式形成小论文,进而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继承并发扬齐齐哈尔红色文化。齐齐哈尔红色文化源于党的领导,发端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将齐齐哈尔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实践成果的复归展示更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成果。

五、融入“形策”课,增强教学实效的体验性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党的最新理论、发展成就、使命任务传递给学生的最为便捷的课程。

课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既要有教师的讲也要有学生的参与。齐齐哈尔的工业成就、农业发展、知青支援边疆建设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这些是讲述时代故事最好的历史依托,也是灵活多样开展教学的基础。最了解齐齐哈尔的是区域内的文史专家,最了解区域发展的是区域领导,区域内的现先优模是最容易触摸和了解的学习榜样。形势与政策课可以通过地方红色文化素材加以完善,如课堂教学融入徐秀娟烈士的救鹤事迹,使学生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增设去毛岸青克山纪念馆参观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足迹和经历,汲取我们今天在改革年代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可以把党政机关领导、社科专家聘为高校思政课的任课教师,使“形策”课因其政策理论的落实和地方实践检验等具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形策”课的本土化和地方化是全方位立体提升教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形策”课灵活、适时等特点结合地域独特优势,特别是党领导齐齐哈尔发展的历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将思政课教学落实落牢,扎根落地。

总之,对齐齐哈尔红色文化归纳、升华,探寻其时代价值,以最佳的结合方式融入思政课教学,加深学生对齐齐哈尔红色文化的了解,能以优秀地域文化提升教学实效,展示地域优秀文化魅力,宣展地域特色,推动区域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齐齐哈尔红色思政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齐齐哈尔冰球城市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红色在哪里?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