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

2022-11-30张亚萍王文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张仲景思政

张 萌,张亚萍,王文杰,蒋 筱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资治通鉴》曰:“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当帮助他们树立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习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念的启示下,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隔阂,采取了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方式。这一举措引发了教育部的高度关注,“课程思政”的观念由此逐渐深入人心[1]。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高校通过各专业课程这一主渠道,让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有机渗透到学生内心,做到“润物细无声”,是当前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课程组归纳出《金匮要略》课程中不同主题的思政元素,并结合成熟可行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实施。

1 树立文化自信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匮要略》在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2]。课程开篇,首先需要介绍《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西晋·王叔和旁求博考,整理出相对完整的《伤寒论》10卷,刊行于世。而此后的七百多年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杂病辨治的重要部分却一直隐没于民间,难以探寻。直至北宋仁宗年间,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之中,发现了不知何时何人所著之《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经官方校正医书局校订,才有宋本《金匮要略方论》得以问世,成为现今《金匮要略》教材编写的蓝本。将《金匮要略》这样一段坎坷的问世经历以影像资料结合旁白叙述,让学生沉浸在类似纪录片的观影体验中,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医悠久的历史传承,由此激发学生弘扬国粹的志向。

各论部分,学习狐惑病时,通过科普的形式,利用图片、病例等素材介绍临床罕见病——白塞氏病,以迅速吸引学生眼球。之后将该病与狐惑病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逐一对比讲授,引导学生体会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例如,依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相关内容[3],中医学认为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疡为其症状要点。在治疗上本篇提供了内服甘草泻心汤清热祛湿、和中解毒,外用苦参汤和雄黄方熏洗的内外综合治疗方案。授课过程中,学生可发现狐惑病包含了白塞氏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由此推断出《金匮要略》所载狐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接下来,通过从中西医不同角度比较,学生可获得以下结论:其一,相比1937年土耳其Behcét医生首次报道白塞氏病,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早了近1800年。其二,从现代医学角度,白塞氏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在认识该病的初期,以糖皮质激素对症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与之相比,早在东汉时期,中医学利用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推导出该病湿热虫毒的病因病机,并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提出了本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此一来,借助比较教学法,可帮助学生从历史唯物视角认识人类对该疾病研究的过程,从案例中切实体会到《金匮要略》不愧为开创临床医学先河的经典著作,并由此建立民族自豪感。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在全国范围造成了严重的疫情。在国内疫情爆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火速开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4]。鉴于清肺排毒汤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已推荐为中医临床治疗期的基础用方[5]。面对关涉全民生命健康的时事大事,课程组将其转化为后期讨论课的主题,进行了一次全程在线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前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寻找清肺排毒汤方义方解与《金匮要略》及《伤寒论》教学内容中的切合点,课堂上教师又抛出一个典型案例邀请学生分析,经过共同学习,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清肺排毒汤的创制正是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方药创新,经典历久长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显著的临床疗效!

上述三例从不同侧面帮助学生感受经典魅力,树立文化自信。首先,面对来之不易的《金匮要略》,我们应努力将其传承与发扬。其次,《金匮要略》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是中国古代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果。最为重要的是,《金匮要略》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通过提炼不同层次思政素材,可实现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逐层升华。

2 强化专业精神

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应做到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隋唐名医孙思邈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正是对当今医生专业精神的最好注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应具备细致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勤于思考,灵活应变,不能抱守残缺,思维僵化。

在《金匮要略》不同篇章分别载有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与小承气汤,尽管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功能主治却各有侧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厚朴、枳实与大黄的剂量存在明显差异。许多名医验案,或者教师个人经历中都可能涉及到通过剂量微调使患者病情由无效转向霍然而愈的故事,将这些故事生动地讲给学生,引起学生对方剂剂量的关注。进入具体教学内容后,可使用类比法,引导学生从“以方测证”的原则自主探究三方功能主治,并提供相关案例以证实学生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剂量是中医不传之秘”这句中医名言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同样会意识到,医生开处方并不是将药物书写在处方笺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将治疗方案的所有细节清楚地传达给患者,做到细致用心。

细心是专业精神的基础,不断思考专业知识,精益求精是专业精神的进阶表现。例如,对第五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理解具有多义性。通过实例举隅,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则痹证可出现因疼痛而造成肢体活动受限;二则中风病轻重有别,“单瘫”与“偏瘫”临床均可发生。面对经典行文简练,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注家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困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经典的现实价值究竟在哪里?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提示学生经典的意义可能不单单是给我们提供某些现成的结论或者答案,而是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与历史上的医家形成思想的互动,在互动中,不断走向智慧的深处,推进我们的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可适时将名医学习经典的事例输送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伤寒杂病论》有“开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美誉,是后世医家继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金匮要略》中不乏榜样的例子,温病大家叶天士善于活用经方,可谓师古不泥古的典范。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本是治疗虚热肺痿证的主方,叶氏将其化裁后,不仅用于治疗肺阴虚造成的咳嗽、吐血,还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胃阴亏虚,甚至胃阴肾阴俱虚者,扩大了该方应用范围。再如叶氏在旋覆花汤的启发下,创辛润通络法用于治疗久病入络之吐血、胁痛、癥积及月经不调等病。这些事例均反映出举一反三对培养专业精神的重要性,有助于带动学生自觉探索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专业能力的路径。

3 培育人文关怀

一百多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揭示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属性,而且具有人文属性,甚至可以说,医学诞生于其人文关怀这一初衷。张仲景面对宗族之夭亡,乃“谨求古训,博采众方”,立下“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志愿,体现出他的仁心仁德。《金匮要略》中处处透露出张仲景的宏观人文精神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6]。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人禀五常”,生命孕育于自然界,受自然环境影响甚大,应注意“养慎”,学会从源头阻断疾病的发生。进而又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强调医者须明人体自身同样是有机的整体,一脏有病,可波及他脏。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实例将“生物医学模式”暴露出的弊端,以及由此演变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比本章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张仲景以生命为本的宏观人文精神。各论部分,张仲景对类似“湿家”“饮家”“黄家”“强人”“瘦人”的判断,揭示了不同体质患病的倾向性,并由此提出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同样凸显出中医以人为本的整体辨证思维。

具体细节上的人文关怀在《金匮要略》中更是随处可见。如以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张仲景心系患者,叮嘱一定要通过“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的护理方式,方可微汗而愈。又如服百合地黄汤治疗百合病,及时告知患者“大便当如漆”,防止患者误以为便血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惑与担忧。再如以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病时,张仲景没有担心乌头之毒,弃之不用以保全自身,而是周详地示知患者,应严格遵守“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的服用方法,服药后若“如醉状,得吐者”说明汤药方中病所,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利用医案或医患模拟的形式,通过问题介导指引学生发现张仲景处理临床问题的上述细节,将其所反映出的医者责任心与关怀心巧妙地呈现给学生,对培育医学生人文关怀大有裨益。

《金匮要略》中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还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记录了支饮服小青龙汤的变证处理。从“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到转方桂苓五味甘草汤以平冲气,再立温肺化饮,兼防气冲的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邪上泛,则更加半夏,若饮溢肌肤,则续加杏仁,若饮逆不平,反化热上熏于面,续加大黄,如此等等。仲景不厌其烦地将一份完整的病历为弟子全盘复述,示范何谓法随证变,药随法出,充分反映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思想。在教学设计时,可将本部分内容融合在诸如“张仲景坐堂行医”“众弟子跟师学艺”这类医案故事中,通过提前设计、编排,形成问题导向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剧幕式案例素材,以此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中医师承的传统风貌,感受张仲景作为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德情操。

4 小结与展望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医学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应设法开发利用中医学各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贯彻。

课程组经前期教研实践认为,《金匮要略》思政价值主要体现在“树立文化自信”“强化专业精神”和“培育人文关怀”三个方面。从前期教学反馈来看,通过多元教学方法,分层次、分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将上述思政元素加工内化融入《金匮要略》课堂后,激发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运用中医经典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张仲景流露出的人文关怀。课程组计划一方面运用调查问卷,另一方面以访谈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多途径获取教学反馈结果,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经课程思政元素熏陶后的心得体会,持续推进《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可供借鉴的中医经典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张仲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善良的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