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塘咕噜苗族婚礼音乐文化“生境”探究

2022-11-29姚思梅胡小东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境新郎祖先

姚思梅 胡小东

一、咕噜苗族婚礼仪式概况

咕噜苗族归属于贵州省平塘县大塘镇新塘乡管辖,新塘乡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在这片充满生气的土地上,除了苗族以外还居住着一部分布依族与汉族,因苗族居多而被广泛称为“咕噜”。婚姻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仪礼之一,婚姻关系的成立通常以婚礼的方式来宣告。2021年初,新塘乡咕噜苗族陈天权先生、陈晓燕女士完婚,两人虽系自由恋爱,但婚礼程序都按照本民族风俗逐一进行,将一场淳朴又极具仪式感的咕噜苗族婚礼展现在亲友面前。

与当地汉族和布依族不同的是,新人婚前无需进行“讨八字”这一仪式。双方家长按先男方后女方的顺序到对方家中赴宴后,将择日为新人完婚。虽不用进行“讨八字”仪式,但咕噜苗族十分重视天时地利人和,新娘的爷爷通过排八字的方式推算出吉日婚嫁后并通知男方,男方又再请人排八字推算,双方达成共识后就择定婚期举行婚礼。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新娘家的“姑娘酒”,由新娘父母设宴款待邻里亲朋。次日凌晨四点,在一名懂礼节、擅唱歌的中年男子[1]的带领下,新郎、“小伴郎小伴娘”和伙伴们出发并按着五点的吉时抵达新娘家。新娘家提前布好酒菜,几名青年男子换上民族服装,一人手执锣、另外几人各手持两个牛角杯等候贵客的到来。新郎一行来到家门口,一青年男子敲锣,另外几人故作躲闪让客人来“抢”手中牛角杯的酒喝,客人也表现出强烈的将酒“抢”过来畅饮的欲望,其间穿插着一声声富有律动性的欢呼。一番逗乐后,接亲客拿到牛角杯痛快畅饮,而后按照女方家与男方家各一排的位置相对就坐并开始对歌,恩颂月神、致敬祖先、教化后人,一直开怀对唱到天亮发亲。

早上七点,老人们一边为新娘穿衣,一边递送祝福语。新娘身穿八条裙子(本族内有穿十二条的),既是表娘家心意,也表祝愿新娘衣食无忧。在裙子的内里放置了一面小镜子(新郎衣服内也有一块),意为反射所有看不见的不好的东西,将妖魔鬼怪都折射掉。与此同时,新娘家楼下对歌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郎手持牛角杯(或碗)向新娘族中长辈敬酒,长辈们或是用手指刮过(一边刮一边说祝福语)碗后一饮而尽,或是刮了牛角杯送祝福语后,将其中一个牛角杯递向新郎一同喝下。关于用手指刮酒杯,意为呼唤逝去了的祖先们来喝酒,保佑新人婚姻美满。到出门吉时,新娘的弟弟拉着她围着火盆转三圈后踏出家门,象征得到了灶神的庇佑,日子越过越旺。与周边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咕噜苗族婚礼不兴拜堂。新郎新娘等五位排序走的主要人员行至新郎家特意为他们准备的房间就坐,新娘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房间进门左侧,左手拿着一只公鸡、右手执一碗酒、口中说着祷告语,祷告结束后将酒碗中的酒喂予鸡喝,而后杀鸡供予祖先。意为向新郎的祖先传达,从此这个家多了一个人,祈愿祖先保佑新人多子多福、和和美美。

二、《月亮古歌》——仪式的中流砥柱

(一)缘起

相传,千百年前咕噜苗族从很远的地方迁徙到新塘这片大山中,是月光的一路庇佑才使得咕噜苗族的祖先顺利至此安营扎寨,故他们认为月亮是他们的保护神,时刻保佑着族人的兴盛安康,因而世代都将月亮视为神圣的图腾崇拜。基于此,咕噜苗族为表对月亮的神圣崇拜,创造了《月亮古歌》与舞蹈《咕噜跳月》,一表感恩,二表祈愿。其中,《咕噜跳月》一般出现于大型的祭祀活动,每当月圆时,在寨老的带领下,族人们相聚在一起举行对月神的祭祀活动。男子们吹着芦笙、女子们手执方巾,另有一人专司敲鼓,在一阵节奏声中,族人们身着盛装有规律地将手脚与腰身巧妙地结合扭动着。随着时间的更替,跳月除用于祭祀外还衍生了不同的用途。在跳月过程中,族人们身上散发出清脆的铃铛声,在过去是为了帮助族人们在逃避追杀的过程中聚集;而今,男女青年通过跳月的方式来传达爱意,越是响亮的铃铛声越能引起心仪对象的注意;随着政府部门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现新塘乡《咕噜跳月》已被打造成当地用于接待外来游客的特有舞种。《月亮古歌》除应用于大型祭祀活动外,还被频繁演唱于咕噜苗族人民的婚礼中。

(二)《月亮古歌》本体分析

1.唱词

咕噜苗族祖先带领族人一路跋山涉水至新塘,途中历经艰险,故唱词始终围绕“迁徙”进行编唱。“从江西一路迁徙到贵州再到新塘,包括现在的祭祀,都是为了纪念祖先迁徙的不易。”[2]迁徙的过程是艰难且漫长的,故《月亮古歌》除歌唱迁徙的不易与纪念祖先外,还涵盖着迁徙过程中的小细节。“大蚱蜢在前,小蚱蜢在后,我俩谈恋爱,先不准老人他晓得”[3]。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青年男女们暗生情愫,在那个婚姻必须征得长辈同意的久远年代,青年男女羞于将实情和盘托出,故借用“蚱蜢”在前后这一物象提醒对方保持警惕,也增添了一定的幽默趣味。

2.旋律、节奏

在演唱《月亮古歌》时,男女两性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美感,但无论是男性演唱还是女性演唱,旋律中都应用了较多的附点音符,并以2/4拍为主要节奏型。大量地运用附点音符,使得旋律悠扬婉转及将唱词故事性延长的特点。男性演唱时多为一人独唱,声音较为低沉且有力,节奏较为稳定,时而伴有形如波浪线一般的发声方式。转换到女性演唱时,一般为二人及以上,音域跨度较男性高,声音嘹亮且旋律性更加明显。全曲围绕do-re-mi-sol-la几个音进行,当结束句落在“do”音,就像是歌者在交代听众,“我”方演唱暂时告一段落,轮到“你”方接唱。

(三)仪式的维系作用

《月亮古歌》于咕噜苗族人民而言,是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把唱什么?怎么唱?什么时候唱都融汇到这首古歌的唱词与旋律当中。在每一场大型活动与婚姻习俗中,《月亮古歌》的身影都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它是唤醒民族记忆、维系族人团结、增强民族情感的有利助攻。当咕噜人民身穿装饰着月亮图案的民族盛装,当新人即将跨入婚姻的殿堂,《月亮古歌》已经在咕噜人民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必唱的习惯。当古歌从歌者赤诚的心田流出,不仅是向月神祈愿,也是深表对月亮的恩泽与庇佑的感恩。

三、咕噜苗族婚礼音乐的场域应用分析

(一)接亲

咕噜苗族祖先创作的《月亮古歌》能够在这样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沿袭,这与人们在人生仪礼中的应用紧密相关。《月亮古歌》在咕噜苗族的婚礼中演唱,基本都是出现于新娘家,这首歌已成为咕噜苗族婚礼“姑娘酒”的必唱曲目,如若苗族姑娘嫁了汉族男子,男方也必须要请一位会唱《月亮古歌》的人来接亲。在本次调查的婚礼中,新娘家主要从事泡糟酒的自产自销,在待客的场地周围放满了形制精美的酒坛,酒香四溢,同来接亲的“小伴郎”都难敌这醇厚酒香的诱惑。咕噜苗族向来讲究“对酒应当歌”的习俗,《月亮古歌》篇幅较长、演唱者情绪平缓、声音低沉且稳固,在唱完一段后的收尾处,旁边本是听众的一行人会接着演唱一句“呀~”的拖腔进行衬托,从而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月亮古歌》被视为咕噜苗族最为神圣的歌曲,在神圣的婚礼中演唱,传达的不仅是对神的尊崇,同时也是代替新人向月神祈祐。又借用歌词如“大蚂蚱在前,小蚂蚱在后,我俩谈恋爱,不准老人他晓得”增添诙谐幽默的氛围。

(二)拦门

在新郎家堂屋的大门前摆放着一张长桌,两捧花、两盘吃食以及一根用红色布条缠绕的竹竿横置于桌上,这与周边汉族、布依族的拦门陈设是一样的,对前往“打贺客”的亲戚进行拦门对歌仪式。主人家歌手唱到:“舅爷抬脚来到处,心中欢喜三丈深”,舅爷不远数十里来参加婚礼,心中已是欣喜万分,再看舅爷家送来的琳琅满目的贺礼,内心深处甚是感激。舅爷家歌手回道:“我们来到姑家门,看到姑妈忙不赢”,既是夸赞姑妈勤劳能干,也表达了想要对方抬杆让“我”进门的心情。拦门仪式对事不对人,舅妈们虽还未进门,但是她们一同前来的唢呐手已被主人家安排至里屋坐下,被邀请一同来热闹的其他亲朋也已入席就坐,唢呐手不时地吹奏着喜庆的音乐,为忙碌的宴席增添了一道听觉礼遇。主人家歌手根据不同贺客的身份进行不同的即兴编唱,对本民族歌手就用苗语对唱,来者若是其他民族便用汉语交流,或自谦、或赞扬对方、或让对方想宽心,现在礼仪都这样兴,拦门只为添乐趣。

(三)穿衣帽

咕噜苗族与周边汉族和布依族一样,在大婚当日,新郎的舅舅肩负着为新郎新娘换衣帽的重任。在亲手为新郎新娘穿上衣服后,两位歌手便唱道:“自你今天穿上后,祝你子孙发满家”,唱词中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穿衣完毕后新郎新娘向两位舅妈分别送上一碗美酒致谢。再次送上喜歌祝福后,新郎新娘又各手执两碗酒与两位舅舅家的歌手一同欢饮。与文章前面所提及的不同,由于两位舅舅家请来唱歌的“舅妈”长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并没有像族中其他长辈一样用手指刮过盛酒的容器后才喝下,而是将祝福都融入到了歌声中。新人也欣然接受这份祝福,在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族际间的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体现着新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四、咕噜苗族婚礼音乐生成之思

(一)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

新塘乡四周群山环绕,咕噜苗族的祖先在月亮的庇佑下一路迁徙至此依山傍水而居,月亮是咕噜苗族最尊崇的神。围绕月亮进行编唱的古歌,内含着苗族同胞对祖先迁徙不易的感慨,也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正是因为祖先的勤劳睿智,才有了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新塘乡地处平塘县与惠水县交界地,一同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还有不少汉族与布依族。千百年来,咕噜苗族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友邻关系,各文化在一来一往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交流与借鉴的局势。就婚礼音乐来讲,咕噜苗族很好地借鉴了汉族与布依族的山歌元素,如在新郎家进行拦门对歌时所采用的七言句式和曲调,都与汉族、布依族的山歌有极大渊源。新娘自娘家出门前,一个统一身着鲜红色服饰的队伍敲锣打鼓而来,这是由新娘的姑爷请来祝贺的汉族歌舞队。姑爷居住在临近的通州镇,那是一个汉族居多的小镇,本是苗族的姑爷长期生活于汉文化氛围相对浓郁的环境中,故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这些都无疑是多民族杂居环境下文化交流成果的有力呈现。

(二)仪式烘托

仪式音乐是与所进行的仪式相呼应而非独立存在的,在咕噜苗族婚礼中演唱《月亮古歌》,很好地印证了做什么与唱什么相吻合。新人喜结连理,新郎一行人来接亲时一定会唱《月亮古歌》,这是一首神圣的歌曲,唱给“神”听也唱给在座的观众们听,这比独白式的向月神祈祷庇佑更加富有仪式感。在拦门仪式中,单纯地置物拦人在咕噜苗族看来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有喜事就要唱喜歌、有酒就要唱酒歌、拦了门就要唱拦门歌。在对歌过程中,采用汉语进行对唱,将拦门意图、感谢客人送的礼物以及相互称赞等都表述完毕后,一轮的拦门仪式结束,又对下一家来贺的客人把竹竿横置起来后进行相同模式的对唱。舅爷家为新人穿衣帽,也讲究强烈的仪式感,新人当穿新衣,将喜歌融汇到衣物当中为新人穿上,祈愿新人被神与祖先庇佑、福禄齐长。

(三)仪式执行者的桥梁作用

在咕噜苗族婚礼音乐的“生境”探究中,除了音乐本体,还应将目光投向音乐的操持者。新娘家请来接客的老人,在族中颇有声望,他具有丰富的仪式组织经验,在无数场婚礼中演唱过《月亮古歌》。新郎家请来负责领头工作的,是一位德才兼备、熟知咕噜苗族婚姻礼节的中年男子。在新娘家,他是引头的押礼先生,是懂礼节、擅唱古歌、可与新娘一方进行情感交流的沟通者;到新郎家,他又化身专职歌手,以即兴编唱的方式迎接前来祝贺的宾客。新郎舅舅家请来帮唱、穿衣帽的两位歌手,因不会本民族语言,加之长期通过微信、节庆、酒席等平台接触苗族以外的其他风格与形式的音乐,故而在婚礼的对歌中呈现出明显区别于当地的音乐风格。不难发现,年龄较长的老人们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甚少,在歌曲演唱中都会相对完整地沿袭着本民族的固有特色。而中年一代,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除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沿承,还通过各种途径的文化沟通交流与外族交好,构建起文化生成的有利环境。

结 语

新塘咕噜苗族是一个对人生仪礼极为重视的民族,本次婚礼,新娘自述与母亲婚礼没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一定要有,那便是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彩礼嫁妆较以前丰富许多,该有的仪式程序都逐一进行着。通过对仪式的观看,不难看出苗族婚礼与杂居民族婚礼的区别所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苗族被汉化得不算严重”的实例呈现吧。咕噜苗族在对本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基础上对外文化又有着较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新娘家,男女双方长辈用本民族语言唱着古歌从凌晨对至天明发亲;在新郎家,不畏天气严寒进行汉语山歌拦门,咕噜苗族婚礼音乐在这样一个维系本民族古老文化与兼容外来优秀文化的环境下得以延续和发展。

注释:

[1]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28—33.

[2]相当于布依族与汉族的押礼先生。

[3]新塘寨老陈明相先生口述。

[4]新娘的爷爷口述。

[5]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2006(03):83—102,5.

猜你喜欢

生境新郎祖先
基于InVEST模型的延安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祖先与吹牛
新郎与新狼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期生境适宜性历史演变1)
盐分对不同生境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笑一笑》
《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