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独运唱响新时代黄河赞歌
——专访纪录片《黄河安澜》总制片人左博

2022-11-28都潇潇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安澜黄河流域纪录片

□都潇潇 栗 方

黄河,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文化之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黄河犹如一条血脉嵌入中华民族的肌体,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黄河的故事宏大而深刻,要想将这些内容通过荧屏展现出来,使整部纪录片达到合乎主题要求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并非易事,这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化功底和艺术巧思。本刊记者专访了纪录片《黄河安澜》总制片人左博(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北京新闻奖),讲述《黄河安澜》的幕后故事。

记者:《黄河安澜》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缘起和核心价值诉求是什么?

左博:2019 年9 月18 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9 年10 月,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牵头制作纪录片《黄河安澜》。

《黄河安澜》是我们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而重点打造的一部大型纪录片,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黄河治理、保护、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旨在挖掘新时代黄河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描绘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图景。

记者:《黄河安澜》 前期的筹备工作和创作历程是怎样的?

左博:《黄河安澜》 创作历时3 年。创作前期,主创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深入学习黄河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水利治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主创团队先后组织了10 余次研讨会,寻访了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技术人员,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作为学术顾问,在专业性、权威性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摄制阶段,3 年来,主创团队前后5 次深入三江源,万里跋涉东营黄河入海口,足迹遍布黄河上中下游9 省(区),拍摄素材6 万分钟,最终剪辑完成。此后,国家广电总局、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的多位专家审看了《黄河安澜》并给出了专业、严谨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主创团队持续打磨,力求至臻至善,直至最终播出。

目前,《黄河安澜》 已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纪实科教频道,沿黄9 省(区)卫视及网络平台咪咕视频播出,随后在CCTV-9 纪录频道播出。

记者:《黄河安澜》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左博:在谋篇布局上,《黄河安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分集立意,以塑大河之“魂”、显大河之“安”、展大河之“绿”、彰大河之“兴”为着眼点,围绕“国脉千秋”“力挽危澜”“量水而行”“重现盎然”“发展新路”“幸福长河”6 条主线,带领观众遥望中华文明肇始的满天星光,领略根祖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欣赏林丰草茂、鱼翔浅底、重现盎然的黄河景观。从地理、文明、生态、经济、艺术等角度立体呈现波澜壮阔的一段黄河史,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安澜”。

记者:《黄河安澜》在拍摄地、事件内容等方面是如何选择的?

左博:《黄河安澜》分为6 个摄制组,摄制组深入黄河流域9 省(区)同时拍摄,最终成片中的每集平均涉及五六个省(区)。在事件的选择上,《黄河安澜》抓住黄河流域的感人故事,努力呈现鲜活灵动的风格特征,在追求恢宏气势的同时,也追求事例细腻生动、切入点灵活多样。

3 年来,主创团队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反复冲击,走遍黄河流域9 省(区),调研行程达几万千米。

三江源国家公园碧水淙淙、牛羊奋蹄,生态持续向好,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好“中华水塔”的殷殷嘱托;从飞沙走石到绿意葱茏,黄土高原正刷出全新“颜值”;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清岸绿、平畴沃野,成为“鸟类停机坪”,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纪录片的核心是人和事,是情感和温度,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细节见人见物见事,描绘当下黄河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图景,力图记录好、诠释好、传播好真实的黄河史诗。

记者:与同题材纪录片相比,《黄河安澜》在内容和呈现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左博:首先在内容方面,该片全方位反映了黄河流域历史变化,讲述了黄河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故事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故事,集中展现了黄河两岸发展变化的新气象。

在呈现方式上,该片也做了许多创新性探索,例如用合理的叙事逻辑将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贯穿其中、用三维动画展现黄河水文地理知识等等。

记者:该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有何优势或特点?您对团队的创作要求是怎样的?

左博:《黄河安澜》 的主创团队覆盖“老中青”,主创人员都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并多次得到业内外认可。该片总导演韩斗斗曾获中国新闻奖、金鹰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总撰稿陈宏建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等。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一方面保证了在黄河这一宏大主题下的创作内容导向正确、故事扎实深厚、气势磅礴有力;另外,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的青年导演的加入也为《黄河安澜》增色不少,片中部分段落风格灵动活泼、叙事细腻抓人、人物鲜活生动。这种创作团队的组建方式,也是我们基于宏大主题纪录片创新的一种探索性尝试。

在创作要求方面,首先是政治性过硬、专业性够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只有吃透了政策、读透了战略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高度的作品;其次,要坚守真实性、追求生动性,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切忌自我感动式创作。纪录片不像电影,不能只是依托煽情的故事、恢宏的音乐来求得观众的认同,而是要用事实说话,用心、用情、用力去讲述真实的、细腻的、生动的黄河故事,挖掘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生活变化,这一点也在成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记者:该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上做了哪些创新尝试?

左博:此次《黄河安澜》宣推充分调动了国内主流媒体平台、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媒体平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新媒体平台也给予了充分支持,全媒体宣传链条得以贯通,我们在纪录片新媒体宣传方面开启了一次全新尝试。

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发挥影响力,在播出前预热宣推,激起业内外关注。北京广播电视台布局微博、微信、视频号、北京时间APP、抖音、快手等平台,宣推团队以“BRTV 科教频道”作为主阵地,精心策划,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内容特征,精心选择相匹配的宣推形式,例如预热阶段在微博发起话题、开展“萌娃读黄河古诗”等活动,网友参与热度高,反响强烈。“BRTV 北京卫视”发挥资源优势,在微博、微信端配合宣推,数据成果良好。同时,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平台北京时间全力助力 《黄河安澜》宣推,“北京时间”微博账号多次发起微博话题频频登上同城热搜榜单。

纪录片播出第2 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淞在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广电智库”刊发其领衔撰写的文艺评论,探讨《黄河安澜》的纪实创新与文化传播,再次将业内外的目光聚焦于纪录片《黄河安澜》。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中心也在其官方微博账号“视听中国”进行《黄河安澜》宣传推广。此外,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在其微博、微信、快手等新媒体账号“首都广播电视”上选择优质内容进行宣推,进一步增加了该片的曝光量。

截至目前,《黄河安澜》 微博话题#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探寻黄河之美# 阅读量已达893.2 万,新媒体宣传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您认为这部片子的亮点有哪些?

左博:首先,我个人认为《黄河安澜》是一部真正记录时代、书写时代的纪录片,它集中展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条哺育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母亲河焕发出的新活力。其次,《黄河安澜》拍摄画面精美、素材丰富,主创团队走遍黄河流域,摄制素材达6 万分钟,相信这些画面之后也会成为珍贵的影像资料。再次,制作特效精良,通过三维动画等特效展现黄河水文地理知识,让该片具备了通俗性、趣味性,凸显出一定的科普传播价值。

主创人员在青海果洛进行拍摄

三江源

最后,为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感受,《黄河安澜》主创团队还特别邀请了曾创作《功夫熊猫》主题音乐的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王宗贤为该片作曲,适时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记者手记

《黄河安澜》创作历时3 年,经历了无数次审看、修改、打磨,创作团队倾注心血、潜心磨砺。新时代下,纪录片创作亟须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要沉下心来搞创作,开拓思路去创新,坚持深挖思想内涵,让作品闪耀思想的光辉;要赶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真实记录下立体生动的中国故事;要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打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纪实作品;要在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准上追求卓越,在好主题上下真功夫,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黄河安澜》就如同一本影像版的“黄河之书”,我们可以看到沿黄9 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恢宏场景,还可以从多姿多彩的黄河景观中领略到古今中国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品位。最近,该片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纪录片作品”。

我们相信,未来,依托纪录片团队灵活协调的创作机制、深厚强大的创作功底、开拓进取的创作精神和追求极致的创作态度,北京广播电视台一定会有更多思想共鸣、时代共振、文化共情、艺术共享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安澜黄河流域纪录片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