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渗漏工程地质评价

2022-11-28刘普胜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化花岗岩大坝

钱 程,刘普胜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35)

1 工程概况

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粤西片区中部阳春八甲镇内,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 400 Mw,为一等大Ⅰ型水电工程。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发电系统以及附属建筑物所组成。工程区位于八甲大山北部,地势总体上呈北低南高。区域上的四级夷平面在站址区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南部主峰及上水库周围高山属第一级夷平面(1 000~1 300 m),上水库库盆为第二级夷平面(700~900 m),在东西两侧中部为第三级夷平面(300~500 m),下水库属第四级夷平面(50~100 m)。工程区山高坡陡,沟谷走向主要集中发育两组:一组近南北向,如上库坝址白水河、横河等;另一组北东向,如大石古、暗栖河等。

上水库位于工程区南部—八甲镇河尾山林场处,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高山地形,高程为700~1 200 m,该区人烟稀少,山高坡陡,草深林密,通行条件差,库盆为高程725~750 m 的山间小盆地和冲沟组成。主要由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冲沟组成,沿冲沟分别发育断层F106、f11、f558、f8。库区已建白水水库,于2003 年9 月蓄水,库容389 万m3,已建浆砌石大坝位于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上游约330 m 处。上水库位正常蓄水位为773.70 m,死水位745 m,大坝坝型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777.60 m,坝顶长476.50 m。

2 建立上水库渗漏工程地质评价系统

水库渗漏工程地质分析评价一般围绕库水对坝基,库岸向外产生渗漏的问题,对库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风化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上水库渗漏工程地质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本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渗漏分析评价,防渗建议所组成,详见图1。

图1 上水库渗漏问题工程地质评价分析系统图

3 基本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上水库处于700~900 m剥蚀夷平面,主要由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冲沟组成,这些冲沟分别受断层F106、f11、f558、f8控制形成。库底不平整,小山较多,库内小山山顶高程一般750~780 m,库底高程725~750 m。在白水水库大坝下游形成短窄峡谷,长约500 m。上水库库周分水岭呈南高北低,南面山顶高程1 000~1 260 m,垭口高程1 000 m以上;北西面山顶高程850~940 m,垭口高程825 m以上,正常蓄水位773.70 m时,垭口宽度大于500 m;东面山顶高程900~1 160 m,垭口高程900 m 以上;北面山顶高程800~870 m,垭口高程780 m 以上,正常蓄水位773.70 m 时,垭口宽度40~150 m。库周山坡坡度一般25°~30°,局部达50°,植被发育。

白水水库大坝位于上水库大坝上游约330 m 的白水河峡谷入口段。上水库正常蓄水位773.70 m时,库面面积1.20 km2,库面不规则,形似昂首“鳄鱼”,沿北东东向冲沟库面长约2.65 km,沿北西向冲沟库面长约2 km,坝址上游南北向库面宽约1 000 m。

上水库库周冲沟水汇入库内白水河(此段又称九曲河),由北部峡谷流出库外,上水库大坝位于峡谷中段。上水库库盆封闭较好,库周分水岭除北面山体较单薄外,其它部位较雄厚,自然山体山坡稳定。

3.2 地层岩性及风化特征

上水库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s)、洪冲积层(Qpal)、坡积层(Qdl)、燕山期花岗岩(五期γ53(2)、四期γ53(1)、三期γ52(3))。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s):分布在库盆下部近坝址沟谷地带,简易公路沿线等处。主要为石块及砂质土组成的素填土,部分砼块等,是由修建白水水库及本阶段开挖探洞、竖井的弃渣形成,松散,厚度1~5 m。

第四系洪冲积层(Qpal):分布在沟谷和上水库库底,为松散的碎石、块石、砂层,不均匀,透水性强,厚度1.70~4.20 m。

第四系坡积层(Qdl):分布在山顶和较缓的坡面,为稍密的粘土质砂、粉土质砂、砂质粉土,局部含石英和强风化岩块,根据钻孔和人工边坡揭露,厚度一般0.50~3.40 m,标准贯入试验8击~14击,平均值10.80击。

燕山五期花岗岩(γ53(2)):分布在上水库南面、南东面。岩石为浅灰色细粒或细粒斑状花岗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地表地形最高,大部分山顶高程超过1 000 m,锅盖顶(海拔高1 164.50 m)、屙尿洒(海拔高1 137.20 m)处于该期花岗岩,地表上在山顶大面积出露弱风化岩,坡脚出露全风化岩。

燕山四期花岗岩(γ53(1)):分布在上水库南西面。岩性为浅肉红色或黄白色中粒、细粒、中粒斑状、细粒斑状花岗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地形相对较高,双髻岭(海拔高1 263.60 m)处于该期花岗岩,地表上山顶出露弱风化岩,坡脚出露全风化岩。

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分布上水库北部,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少部分为含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地表上地形相对较低,地表上主要出露较厚的全风化岩,弱风化岩只在沟谷底出露。

根据钻孔资料,库区全风化带厚度为0.70~32.70 m,层底高程701.20~799.55 m,标准贯入试验9~50 击,平均值31.80击,全风化带上部呈稍密~中密,下部密实;强风化带厚0.50~15.95 m,层底高程698.10~792.65 m;弱风化上带厚2.10~89.20 m,层底高程607.22~786.97 m,弱风化下带厚0.50~66.10 m,层底高程570.62~768.80 m;本阶段没有钻孔揭穿微风化带,其揭露厚度1.90~77.50 m,顶板高程570.62~768.80 m。

3.3 地质构造

上水库发现主要断层共27条,以陡倾角为主,根据产状可分为北东向、近南北向、东西向和北西向等四组。其中北东向组为最发育的一组,共有11条,F4为北东向组中具有代表性的断层,发育长3.90 km,断层破碎带宽1~5 m。针对该断层的地下水位长观孔数据显示,地下水位埋深12.12~12.98 m,水位高程783.50~784.36 m,变幅0.86 m,地下水位变化相对稳定。

4 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下水赋存与特征

上水库处于白水河源头,上水库地下水多为储存于岩体中的基岩裂隙水,少量储存于库底洪冲积层中的孔隙型潜水。上水库东、西、南三面冲沟水源头及泉水分布高程800~900 m,库周地下水和地表水均往库中排泄,汇集成九曲河,在北侧坝址狭谷流出库外。上水库库周分水岭高程780~1 260 m,东北部和南部高程1 000~1 260 m;东部和西部高程850~1 000 m;北部高程780~850 m。上水库现已建有白水水库,库周基岩裂隙水水位也随水库的调节作用而变化,岩体透水性与储水量受断层、裂隙等构造影响,白水水库建库蓄水2 年多以来未发现库水向邻谷渗漏现象。

上水库具代表性泉水出露点有5 处,均为下降泉,其流量受降水影响,洪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其特征见表1。除Q3外,其余泉水出露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773.70 m,地下水补给水库。

表1 上水库泉水出露点统计表

4.2 地下水变化特征

根据42个月对库周28个钻孔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库周北面分水岭的钻孔地下水位高程平均值764.37~789.19 m,观测最低水位为764.14~786.48 m,地下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根据观测结果,各孔稳定地下水位位于弱风化带的上部至强风化带中。

4.3 岩体透水性

基岩透水性与岩石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在坡积层和全、强风化带进行了钻孔注水试验,坡积层渗透系数为k=6.98×10-5~2.50×10-3cm/s,平均1.08×10-3cm/s,室内渗透试验,渗透系数k20=1.18×10-6~9.17×10-4cm/s,平均4.82×10-4cm/s,为中等透水层。全风化带钻孔注水试验,k=1.43×10-5~2.90×10-3cm/s,平均4.79×10-4cm/s,室内渗透试验,k20=3.38×10-6~1.03×10-3cm/s,平均2.35×10-4cm/s,为中等透水层。强风化带岩石破碎,岩体裂隙极发育,裂隙面大部分有褐色铁锰质渲染,表明该风化带中地下水活动活跃,岩体透水性强,据钻孔压水试验数据可知强风化带属中等透水层。弱风化带岩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裂面多为钙质、绿泥石和石英脉等充填,为弱透水层;微风化带岩体裂隙稍发育,且多为闭合状,岩石完整、新鲜,为微透水层。

5 上水库类型及渗漏分析

通过基本地质条件可判断该上水库属于山顶夷平面型,水库总体封闭性好,岩体透水性小,未有由库区通向库外导水断裂。根据地下水位长期观测结果,结合库周地形、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位低于正常高蓄水位的地段总长约1 020 m,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坝及左右两岸单薄分水岭,主要渗漏形式为库岸单薄分水岭渗漏。针对上水库将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渗漏估算。

6 防渗建议

左坝头3 Lu线以上的渗漏断面面积为62.98 m2,渗漏量为0.61 m3/d,建议坝头部位进行防渗处理,以防止绕坝渗漏。右岸单薄分水岭渗漏量主要发生在强风化带,其次为全风化带,弱风化带较小,3 Lu 线以上渗漏量为1 286.03 m3/d,1 Lu 线以上渗漏量为1 328.29 m3/d;3 Lu 线与1 Lu 线之间渗漏量很小,占总渗漏量的3%,而渗漏断面面积为9 989.11 m2,占总渗漏面积的54%,该部位水头较小,分水岭较厚,q≤1 Lu线埋藏较深,且上水库有一定的来水量,综合分析建议以岩体透水率小于3 Lu的弱风化岩体作为相对隔水层进行防渗处理。

7 结语

利用水库渗漏问题工程地质评价分析思路,建立该工程上水库渗漏问题工程地质评价分析系统。在此次评价分析过程中可知,上水库为山顶夷平面型水库,无大型由库区向库外渗漏的通道,因水库区北面部分地下水位比正常蓄水位低并且渗漏量较大,从而分析得出主要渗漏部位为北部大坝及左右两岸单薄分水岭,并需进行防渗处理。

猜你喜欢

风化花岗岩大坝
装饰块料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花岗岩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山东莱州三个饰面用花岗岩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大坝利还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