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教”的立论基础与育人理论

2022-11-28余小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教育人诗歌

文|余小刚

教育,在今天,已然不仅是一个关于人才培养的话题,而是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热点,甚至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民族振兴和国家前途的重大命题。

从时代特征层面讲,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人才质量的竞争,并最终演化为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水平的竞争。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基础上发展教育,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的根本遵循,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积极贡献。

从教育本体层面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特征,根本在于为发展中的人提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教育资源。

从人才应具有的特征角度讲,人才应该具有三大属性:一是人才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是以民族文化为基因,从文化之根上逐渐茁壮起来的。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浩大的文化之根,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一定是以中华文化滋养的人才,而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其基本标志。因此,教育要以文化自信坚实人才培养基础。二是人才的精神坐标,人才素养结构中的精神结构不仅是人才价值取向,更代表着人才未来发展的品质。教育要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旨归,以中华精神坚实人才培养基础。三是人才的情感谱系,人在长期的发展经历过程中吮吸着生长环境的情感之源,因而,无形中要滋长着情感的谱系。教育要以厚植爱国情怀坚实人才培养的情感基础。

如何应答教育的时代命题,如何领悟国家战略而有所教育作为,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影响一生的教育资源,我认为,诗歌教育的创新实践及其研究迫在眉睫。

有效开发运用诗歌教材、探寻诗歌现代教育价值、创新诗歌育人模式,我们提出“以诗教”的诗歌教育实践主张,并以此作为我们着力诗歌教育应用的支点。

一、“以诗教”的认知基础:诗歌对重大命题的破解可能

那么,诗歌教育在解决以上重大问题上有何价值呢?

首先,诗歌能够唱响更多“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声音,凝聚更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诗歌教育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诗歌是外交的高雅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关于引用“诗”中的诗句进行外交的典型例子。

当今时代,国际外交史上有著名的教育外交、体育外交、艺术外交,其本质就是触发价值认同,其核心是唤起情感相通,而诗歌比之教育与体育更具情感触动的直接性和形象性,所以,每一次世界性盛会都会有诗歌的声音。例如,大型国际盛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唱、主持人的主持词,某种程度上讲都是诗歌资源的运用。

诗歌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最美表达,因而诗歌运用于国家外交,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共鸣,尤其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大国际交流中就使用过中国古代诗歌,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倡导诗歌教育,能够唱响人类对美好情感向往的共同心声,必将唤起世界更多更丰富的情感共鸣,响应维护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认同。

其次,诗歌能够凝聚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凝聚中国国家灵魂,诗歌教育对于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特殊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不仅有着从未间断的辉煌历史,由此传续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血脉,更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成为激励人们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武器,由此培固了一代又一代国家元气。

人们会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精神触动下努力坚持抵御外族入侵;人们会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神感召下勇于向前;人们也会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精神激励下以生命换来民族的解放……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最美绽放。

诗歌教育能够激励人们在中华诗歌文化中建立文化认同,由此上升到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坚挺。

再次,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讲,诗歌有着对人才素养的结构性发展和整体发展的功用。

人才绝不仅仅是智力高度的概括。人才的素养结构应该包括高尚的道德素养、正确的政治素养、广博的知识素养、创新的能力素养、强健的身体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多元的审美素养、良好的情感素养。诗歌在以上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功用,尤其是在人的终身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借用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教育正是发挥“诗”作为教育的文本资源的特殊意义,让“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多元意义和长远性意义。

最后,诗歌有着独特的、多元的育人价值,诗歌教育有着立德树人和“五育”融合的特殊价值,能够实现“五育”融合之“融”。

诗歌之本,言志缘情。情志皆为道德的要素,古今中外流传千古、激励人心的诗词作品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情怀、公民意识、道德体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诗歌教育有着立德树人的独特功用。

诗歌之用,启智疏情,情智为教育的本务。诗歌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节奏之美、凝练之美,无不以美的内在和外在的力量感召学生,在道德上的引导、心智上的启迪、情感上的疏导、志趣上的感发、体育和劳动中的体验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具体的教育语境中,诗歌可以融合道德、智力、审美、体能、劳动等要素,同时,以诗歌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可以达成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的增效,形成“以诗养德”“以诗启智”“以诗动体”“以诗育美”“以诗促劳”的融合育人模式。

二、“以诗教”立论基础:诗歌教育创新实践的事实描述

我认为,“以诗教”描述了以下事实。

第一,“以诗教”描述了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种学校文化资源应用的“诗歌教育”概念本质。

作为一个概念,必须回到“是什么”这个话题上。那么,诗歌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要为这个词语做出全面的诠释必须分析两个词素——诗歌和教育。显然,诗歌教育的关键词是教育,即是诗歌教育,而非音乐教育,也非其他教育。那么,“诗歌”在“诗歌教育”中有何特殊意旨呢?在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育显然不是一种诗歌技能型教育,不只是为了教学生读诗、写诗,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诗歌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诗歌中,获得诗歌作品承载的多元教育价值。

由此目的出发,诗歌教育是把诗歌作为一种文本资源和育人手段,让学生通过诗歌而获得最大、最优、最美的个体生命发展的食粮。这就是说,诗歌教育就是把诗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用诗歌来教学生。凝练起来,就是“以诗教”。

“以诗教”正是对“诗歌教育”这个概念的本质描述,是回答“什么是诗歌教育”的高度概括和话语语境。

第二,“以诗教”描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进行诗歌教育教学实践应该具备的核心理念。

诗歌作为教育资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教诗歌”,就是把诗歌作为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资源的诗歌文本成为教育的中心,一切围绕诗歌文本这个中心展开,学校开发诗歌育人资源、教师教学诗歌文本、学生学习诗歌文本,唯诗为本,学生得此诗歌文本为所有目的。显然“教诗歌”是一种不着眼于人和诗歌本质属性的观念,类似于“教教材”。二是“以诗教”,描述的是手段与宗旨的关系,“以诗”表明了诗歌只是一种具体工具和辅助手段,“教”才是目的和归宿,“教”的目的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多元发展,学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学习参与,促成心智与诗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振,由此把诗歌文本所蕴藏的育人价值内化为个体素养。不难看出,“以诗教”描述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而非唯诗歌为本的教育观念。

第三,“以诗教”描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诗歌教育实践的途径与策略。

从某种角度讲,学校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相适应的课程。课程的核心就是教育内容。“以诗教”描述了学校进行诗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内容要素,即“诗”。当课程内容确定,学校要使得课程内容发生作用就必须探究具体的途径与策略。

“以诗教”显然不仅描述了学校进行诗歌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还提出了诗歌教育实施的途径与策略,这得益于“诗”本身蕴藏的独有特性,即“诗”既可以是名词性语素,也可以是形容词性语素,当作为名词性语素时,“以诗教”表达的是诗歌教育的课程内容,当作为形容词性语素时,“以诗教”描述的就是途径与策略,类似于“以诗歌的价值意藏进行教育”“以诗歌之美进行教育”“以诗意的方式进行教育”,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策略和途径。

三、“以诗教”的育人理想:构建学校诗歌教育创新实践体系

用“以诗教”来描述基础教育阶段诗歌教育的实践创新和学校实践,我们就会沿着“为什么‘以诗教’”“‘以诗教’谁”“‘以诗教’什么”“怎样‘以诗教’”的逻辑进行体系构建,并由此清晰地得出诗歌教育实践创新的完备体系:诗歌教育价值——为什么“以诗教”;诗歌教育对象——“以诗教”谁;诗歌教育内容——“以诗教”什么;诗歌教育策略——怎样“以诗教”。

这个体系,实际包含了“以诗教”诗歌教育这样的育人理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论述,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宗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诗歌教育实践创新,完善高质量诗歌教育创新实践体系;以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研究方向,解决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重点根植文化基因、突出中华精神、发挥诗歌价值;以诗歌文体教育价值研究为重点,探索具有区域性和校本化诗歌教育课程、资源、教学内涵,加快诗歌教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实践创新,切实把诗歌教育文化、诗歌教育课程、诗歌教育教学、诗歌教育评价作为实践创新研究项目,建设具有诗歌文化特征的基础教育阶段诗歌教育体系;着力解决当今学校诗歌教育文化的弱化现状,着力助推当今教师诗歌教育能力提升,并由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养成,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国情怀、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提升学生体验诗美的诗歌精神和善于想象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诗教育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