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影响的调查研究

2022-11-28赵妍双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医学生研究生医生

曹 茹 赵妍双

(1.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2. 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对全人群、全地域、全时段、全行业的冲击非常强,这种影响具有卷入度高、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1]自2019年12月以来,疫情迅速蔓延,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广大医务工作者成为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最美逆行者”,展现了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职业风采,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敬意明显提升。[2]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同龄青年,医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有更直观强烈的感受,本文就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兴趣、专业满意度、职业认同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今后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知情同意原则下,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于2021年3月以某校在读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最终形成疫情下临床医学研究生现状调查问卷。预调查后对问卷量表进行校正,最终形成此问卷。其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61,KMO值为0.912,主成分累积贡献解释率为67.64%,说明该问卷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内容

问卷主要包括:① 一般资料,除性别、培养阶段、学位类别等基本信息,还包含选择学医的原因、选择目前研究生专业的原因等;② 疫情对个人专业认识、学习兴趣及工作期望的影响;③ 疫情下父母和对子女将来从事工作的态度;④ 疫情下个人从业倾向情况,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等情况,根据Likert5级计分法进行评分,反向题采用负向记分。

(四)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 21.0软件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描述。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受调者共455人,21—23周岁105人,24—26周岁211人,27周岁及以上139人;男180人,女275人;硕士334人,博士121人;科学学位162人,专业学位293人;中共党员135人,独生子女216人,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255人,父母有一方或均为医务人员的62人。

关于为什么选择继续读研的问题,因自己感兴趣的297人(65.27%),家人意愿的158人(34.73%),而关于选择当前研究生专业方向的原因,285人(62.64%)是自己感兴趣,10人(2.2%)主要参考了家人意愿,59人(12.97%)是因考研专业调剂,72人(15.82%)因为本科就是这个专业。

表示愿意毕业后继续本专业工作的433人(95.16%),而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自己感兴趣222人(48.79%),学了这么多年只能继续做下去160人(35.16%),社会需要37人(8.13%)。认为形势好的,就业容易的50人(10.99%),易就业但工作不满意的87人(19.12%),形势一般的180人(39.56%),形势严峻的138人(30.33%)。

(二)对专业认识、学习兴趣及工作期望的影响

疫情对医学研究生专业认识和态度、学习兴趣及未来就业工作的期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见表1),结果显示女生在专业学习兴趣(p=0.038)、未来就业工作期望(p=0.032)受到的影响比男生更大,非独生子女在专业认识和态度(p=0.002)、学习兴趣(p<0.001)及工作期望(p=0.001)受到的影响较独生子女更大。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同学在专业认识和态度(p=0.037)受到的影响更大(见表2),不同培养阶段、学位类别、政治面貌、专业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

表1 疫情对专业认识、学习兴趣及工作期望的影响(单位:人)

表2 疫情对不同特征学生专业认识、学习兴趣及工作期望的影响对比

(三)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满意度

对当前专业非常满意的96人(21.10%),满意的232人(50.98%),比较满意的105人(23.08%),不太满意及不了解的仅22人(4.84%)。科学学位专业满意度明显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p=0.002)。性别、学习阶段、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党员、是否坚守岗位等因素对专业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别。选择学医的不同原因对于专业满意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自己感兴趣”而表示对专业非常满意的比例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同样,选择当前研究生专业的原因对专业满意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因“自己感兴趣”而选择当前研究生专业的满意度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对于就业形势的不同判断也会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认为“形势好就业容易”的专业满意度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毕业后,是否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对专业的满意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3。

表3 是否继续从事本专业两组学生专业满意度对比 (单位:人)

(四)临床医学研究生父母的态度

疫情状况下,父母支持到一线从事相关工作的270人(59.34%),更加支持成为一名医生的332人(82.96%),对临床医学专业或今后工作表示担心的210人(46.15%),而希望更换专业或工作的仅有67(14.73%),见表4。男生家长相对女生家长更为希望更换专业或工作(p=0.024)。博士家长更加支持子女从事一线工作(p=0.014),而硕士家长表现出更多对子女日后从事工作的担心(p=0.027)。此外,独生子女家长也表现出更多对子女日后从事工作的担心(p=0.026),也更希望子女更换专业或工作(p=0.034)。父母有一方或皆为医务人员的,对子女日后从事工作的担心更少(p<0.001),相对而言更不希望子女更换专业或工作(p=0.017)。

表4 疫情下父母对子女专业、职业的态度(单位:人)

(五)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平均分3.6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分及以下43人(9.45%),3—4分284人(62.42%),4分及以上128人(28.13%)。职业认同各维度均分在3.39—3.88之间(表2),各维度均分为:职业行为(3.88分)、职业价值观(3.83分)、职业情感(3.81分)、职业承诺(3.79分)、职业认知(3.41分)、职业期望(3.39分),见表5。

表5 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

选择学医的不同原因,对于热爱所学的专业(p<0.001),认为临床医学的工作充满乐趣(p<0.001),希望并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p=0.011),毕业后仍会选择从事临床医学相关工作(p=0.041),临床医生将是一生的职业(p=0.006),对医生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p=0.002),觉得做医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0.004),希望并愿意为更多患者服务(p=0.005),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选择研究生专业的不同原因,对于热爱所学的专业(p<0.001),认为临床医学的工作充满乐趣(p=0.001),希望并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p<0.001),毕业后仍会选择从事临床医学相关工作(p<0.001),临床医生将是一生的职业(p=0.011),对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p=0.024),对医生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p<0.001),觉得做医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0.001),希望并愿意为更多患者服务(p<0.001),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对目前专业的满意度,对于热爱我所学的专业(p<0.001),和非学医同学交谈时为自己是一名医学生而自豪(p<0.001),别人说做医生不好时会感觉不舒适(p<0.001),认为临床医学的工作充满乐趣(p<0.001),希望并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p<0.001),毕业后仍会选择从事临床医学相关工作(p<0.001),临床医生将是一生的职业(p<0.001),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我充满信心(p<0.001),对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p<0.001),对医生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p<0.001),做医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0.001),希望并愿意为更多患者服务(p<0.001),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在热爱所学专业(p=0.012),和非学医同学交谈时为自己是一名医学生而自豪(p=0.003),别人说做医生不好时会感觉不舒适(p<0.001),临床医学的工作充满乐趣(p<0.001),毕业后仍会选择从事临床医学相关工作(p=0.018),临床医生将是我一生的职业(p=0.024),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我充满信心(p<0.001),对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p<0.001),对医生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p<0.001),觉得做医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0.001),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医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满意度、医学生父母态度均受到影响

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家一声令下,所有医务人员不计报酬,不惜生死,积极请战,而没有机会参加援鄂医疗队的医务工作者,或者协助本地的防疫工作和患者救治工作,或替被抽调的同事承担日常临床工作,共同确保医疗体系的维持和运行。国家、社会、单位等各层面,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医务人员给予了空前的支持与肯定,医务人员的价值感得到提升,医护人员所做的表率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必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3],学生在充满榜样力量的医德医风环境里得以浸润,医学生对医疗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意识到了临床医生职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神圣性,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满意度产生了影响,家长的态度同样也受到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受调学生在专业认识和态度、学习兴趣及未来就业工作的期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女性、非独生子女、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受调者,可能与他们更易适应社会环境和相对稍强的心理素质有关。[4]

(二)因兴趣选择医学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更高,职业认同感更高

本研究中受调者均为研究生,但在选择继续读研的原因中仍然有逾三成的人是受家人意愿影响,毕业后愿意继续本专业工作的逾九成。性别、学习阶段、是否坚守岗位等因素对专业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别,因自己感兴趣而继续读研的学生大多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较高,职业兴趣与职业理想相符,学习自主性强,故能更好地接受专业,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并能积极克服职业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专业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认为形势好就业容易的,对专业满意度也相对更高,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对专业满意度也更高。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过程,也是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队伍的后备军,其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未来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与患者满意度。[5]

(三)医学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职业认知、职业期望较低

本次调查的医学生均为研究生,以3分为中值,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职业认知和职业期望维度得分低,表达了学生对疫情影响的中立或消极态度。本研究中受调者职业认知得分较低,对于医生社会地位、所受到的尊重等认可度均不高,这与复杂的医疗环境,医生收入、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不时发生的伤医事件和负面社会舆论等不无关系,即使是在抗击疫情的危急时刻,还出现了暴力伤医事件,有认为医生没把自己照顾得够“周全”就是失职,有认为护士没满足自己各种要求就是自私,研究生经过实习、规培阶段,对自己职业的了解从浅层次认知,逐渐变为对自己职业的深层思考,容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受影响,甚至产生怀疑态度,降低职业期待,不利于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四、建议

(一)从兴趣出发,多途径提升医学生职业认同

结果可见,因个人兴趣而学医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职业认同感、满意度,更愿意继续从事医学事业,今后在医学院招生过程中,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入学标准,在高考成绩之外,医学生选拔过程中要注意学医动机、学医特质的考察。入学后关注职业规划教育,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早期专业兴趣引导,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端正学医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也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通过宣传优秀事迹、邀请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工作的“逆行者”结合自身经历及感悟,通过讲座或事迹报告等形式,在充分理解医学本质的基础上明确从医意愿,增加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积极情感,激发其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学生学医的内在动机,坚定职业信念。

(二)重视职业防护实践教育,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基石需要不断反思修正,为医疗卫生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6]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医院感染学相关教育与实践,已经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应当在临床医学生中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感染防控实践教育。[7]疫情初期造成的医护人员感染等情况,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表示了忧虑,需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等内容,将职业防护教育融入校内学习,实习期间职业防护技能,提高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考虑在原有的医学类专业基础上增设“应急管理”方面的第二学位,培养更多的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懂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8]

(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医学生职业期待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9],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成长成才、医德医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能量,因此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及专业满意度,不仅有利于其本人职业发展,对健康中国战略,甚至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长久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改善社会心态,形成尊重医务人员价值的舆论氛围[10],通过权威医疗机构及时公布负面医疗信息的真相,增加正面医生形象的宣传和提高相关政策的约束力。[11]注重引导社会进入良性的法治化轨道,加强监管追责医患矛盾纠纷处理及针对医疗行业的恶意报道等,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在进行医疗报道时应站在客观、公正、理性的立场上,确保新闻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12],树立医务人员的权威性和可依赖性,引导社会对医疗复杂性有正确认识。

猜你喜欢

医学生研究生医生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