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探索:以“讲好中医故事”为核心

2022-11-28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跨文化话语中医药

黄 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同时新文科建设目标之一是培养“时代新人”,即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大学生要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1]“讲好中医故事”是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医故事兼具医学、人文和叙事性[2],毫无疑问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国际传播的新生力量,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理应具备用英语传播和发展中医药的能力,理应成为传播中医声音的“时代新人”。英语写作课是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学生讲述中医故事,进行中医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层面看,“讲好中医故事”有利于增强中医的国际话语权,是“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角度看,“讲好中医故事”能服务中医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满足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是对如何在外语课程中挖掘和融入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

目前中医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问题主要在于教材内容及课堂内容均无法与“中医故事”有机融合,造成英语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自2019年9月开始,成都中医药大学以培养中医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为中医药长学制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英语写作课。自课程开设以来,我们围绕通识化、体系化、特色化、思政化[3]进行写作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依托写作单元主题,深挖“中医故事”要素,寻找“中医故事”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长学制专业的英语写作课为例,从教学中的能力框架构建和课程实践案例两方面探讨中医院校以“讲好中医故事”为核心的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构建路径。

一、“讲好中医故事”的能力框架构建

中医故事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说法。本文中写作的中医故事是与中医发展理念、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相关的事情和事件,主要包括名人故事、传说、医事、医话等。培养学生通过写作中医故事的方式生动自然地对外讲述和传播中医,既能体现英语学科的语言教学价值,也有可行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医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中医故事不同于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是需要将中医药的发展、理念、话语转化为生活中具体的语言和故事。然而研究显示,中国学生在使用外语表述中华文化方面严重不足,尤其以其他文化能够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亟待提升。[4]

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是学生“讲好中医故事”写作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对选修英语写作课的124名学生进行了中医表达能力的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显示只有 10%左右的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较流利地表达和讲述中医,27%的学生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中医内容表达,而高达 63%的学生几乎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医。因此本文暂不讨论与信息素养相关的传播技巧问题,而是着重论述如何在培养学生“讲好中医故事”叙事能力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本文提出的“讲好中医故事”的写作能力框架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讲好中医故事”写作能力构成框架

“讲好中医故事”的能力框架包含三个部分:① 叙事结构;② 叙事话语;③ 跨文化意识。学生的话语能力需要以二语学习者相关的产出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学习英文基本文体的叙事结构,增强话语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同时写作中医故事常常面临跨文化挑战,因为海外读者虽然对中医药充满好奇,但也可能怀着西方固有的偏见,因此中医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话语需要体现鲜明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在此框架中,跨文化意识与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5]

二、“讲好中医故事”的写作课程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的英语写作课程思政需要融入以下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一,关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6]第二,增强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意识,树立中医文化自觉和自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影响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中医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医医生,因此写作课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情境,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大爱教育以及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向世界表达中医医生治病救人、扶危救困的故事。“人物”是故事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写作教学以我校首届“中医大先生”颁奖典礼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讲述“校史上的中医名家故事”。下文探讨如何在此次写作任务中以“讲好中医故事”为核心,从叙事结构、叙事话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三个模块进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中医文化自信的培养。

(一) 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包括指称(referential)和评价(evaluative)两个功能。[7]其中“指称”指清晰地传达事件信息,包括点题(叙事的概要)、指向(叙事的背景或情境)、进展(一系列事件)、结束(复杂事件的终止)和回应(叙事的结尾);而评价是叙事所表达的观点,表现叙述者对叙事的态度。[8]

为完成中医人物的故事写作,学生在课前参加“中医大先生”颁奖典礼,进行人物访谈和资料收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知到中医名家治病救人、无私大爱的感人行为,因此产生了讲述并传播名医故事的写作冲动。例1是一位学生讲述国医大师刘敏如先生高龄仍坚持行医坐诊的初稿段落节选:

例 1 She is now 85, and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She’s kept working 5 days per week treating more than 20 patients per day with annual patient visits of more than 5000.

中医故事需要明晰的叙事主线、明确的故事主题,而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可以有机融入价值观教育。[9]为了帮助学生提炼叙事主题,教师指出该生的写作主要是对课前所收集信息的简单呈现,没有表达明确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我的中医故事要体现怎样的观点?我的写作应该如何体现叙事者对叙事的态度和观点?随后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给学生搭建叙事的结构支架,帮助他们提炼出这些事实背后隐藏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建议学生以人物的精神品质为叙事主线,以人物的具体行为和行医事迹为故事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改写。学生按照教师搭建的结构,即“人物品质—时间线—具体事迹”的叙事结构进行改写。例2是学生按照叙事结构改写后的作文段落:

例2 Madam Liu is a hardworking and unflinching doctor.Even at the age of 85, (s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She’s kept working 5 days per week treating more than 20 patients per day with annual patient visits of more than 5000).

从第一句画线部分的评价性表达可以看出,叙事者对于所讲述的人物给予了高度褒扬,在认知上经历了从观察事实(高龄仍坚持行医)到赋予人物行为价值(hardworking,unflinching)的过程。正是通过主题提炼和评价性语言的使用,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某些情节赋予了价值意义,展现了讲述者对于中医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物仁爱精神和敬业行为的情感认同,而价值赋予和情感认同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句的画线部分体现了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以时间线为主轴组织故事情节,而括号内的内容是作文对人物具体行为的细节描述,体现出人物的故事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二) 叙事话语表达

叙事话语表达能力是英语产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整体能力的重要部分。叙事话语指的是学生讲述中医故事的话语表达和叙述技巧,包括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尤其需要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叙事的语言组构能力和语用能力。

例2中,学生使用两个形容词描述人物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画线部分)。用形容词对人物进行描写是英文描述性文体最常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请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描写进行表达形式的改写,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进行描写。例3、例4和例5是学生改写后的表达:

例 3 Being a hardworking and unflinching doctor, even at the age of 85, Madam Liu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例 4 As a hardworking and unflinching doctor, even at the age of 85, Madam Liu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例 5 With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Madam Liu, even at the age of 85,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组构能力和语用能力是学生结合叙事的具体语境,使用相应的语体,运用语法知识和篇章知识及策略表达叙事功能和意义。[10]改写后的人物品质描写(画线部分)不再局限于原文中形容词的并列,而是使用非谓语动词结构,介词引导名词的结构以及抽象名词等方式进行人物的品质描写,在评价人物精神和传递态度情感时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三) 跨文化意识

“讲好中医故事”的英语写作面向的是其他文化的读者,因此写作应该具有跨文化的可理解性。[11]学生不仅需要讲述介绍中医故事,而且要考虑到跨文化沟通中读者的需求与认知。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医文化和受众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调整自己的故事讲述策略,并在不断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叙事话语上与中医知识相联系,对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与对方文化中的事物或者现象做对比,进一步确立中医文化自信。例6是学生讲述川派中医名家蒲辅周的故事,其中涉及“中药房”(画线部分)的表达:

例6 Pu Fuzhou is such a doctor who set up a clinic cooperated with a local pharmacy to treat patients for free in 1936 in Chengdu.

“pharmacy”指的是西医中的配药房,而故事中所指的是当地的一家中药房,该词的使用势必让读者产生疑惑。因此学生在反思后提出用“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tore”来进行替换。在此学生体现出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自觉,即努力将中医故事讲清楚,尽量避免误解,传播准确可信的中医故事。同时,为了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塑造可爱、可信和可敬的中国形象,故事的内容选择也至关重要。例7是学生在讲述川派名中医蒲辅周先生的故事时选择独特的角度,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例7 Pu Fuzhou was originally named Pu Qiyu. In 1908,he accidentally saved a dying child on the way home. Deeply touched by the child’s parents who bowed to thank him and called him “ a kindhearted living Buddha”, Pu decided to change his name into “Fuzhou” which literally means to help out and relieve the pains of the poor patients. Later in 1956,Pu was summoned to Beijing to take care of China’s former Premier Zhou Enlai as his health care doctor. It was such an amazing coincidence because the name “Fuzhou”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as “to help out (Fu) and relieve the pains of Premier Zhou.(Zhou)”

写作选择了蒲辅周名字的一语双关这一巧合下笔(画线部分),既表现出人物周济穷人的大爱精神,又展现出人物辅佐照料周总理的精湛医术,内容有趣,形象可敬。跨文化意识要求写作者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和兴趣,有趣的故事比中医理论、中医术语等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讲述者努力从受众视角审视中西文化差异,彰显中医医家独特的行医精神和价值取向。写作的思政教育不仅在于把故事讲清楚,而且需要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读者理解和喜爱中医故事,这是真正“讲好”中医故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中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三、写作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与评价

课程思政教育要“入脑入心”,情感认同必不可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写作中医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引导学生将外显的情感逐渐内化为隐微的价值观念体系。[12]例8是学生写作我校国医大师刘敏如先生的作文定稿节选。

例 8 Being truly empathetic and gentle, Madam Liu has won the trust of countless patients with her superb medical skills, patience and love....She always listened carefully to all the complaints of each patient, inquired with a soft tone and answered even the most insignificant questions with smiles.With a unique TCM belief of caring for both body and mind, Madam Liu insists that every patient be treated with thoughtfulness and compassion.

With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Madam Liu, even at the age of 85,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As an innovative TCM expert, Madam Liu constantly promoted an integr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从画线部分的评价性表达可以看到,写作者对事件中显露出的人物品质和精神进行了解读。学生详细描述了刘敏如对病人耐心倾听、细心答疑的行为,表现了中医医生与病人的共情,并进一步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中医独特的“身心俱调”的理念。这是学生尝试将故事内容与中医知识或理念相联系;在描写人物敬业精神时,特别强调人物高龄坚持行医,表达了感叹和崇敬之情,这是情感表露逐渐发展成价值观念。写作符合“讲故事—被故事中人或事的感动—认同故事中的人或事—认同故事蕴含的价值观”的逻辑链条[13],体现了学生从知晓理解人物行为,到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是“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的品德修养和中医文化自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点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和文化修养;学生通过完成自评表和同伴互评的方式提升中医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而读者通过评价点赞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反思。2021 年 6 月(课程结束后)我们对124位学生再次进行了中医表达能力的自评调查和测试,与课程开始前相比,能够流利表达中医内容的学生比例小幅上涨到18%,但能够有限表达中医内容的学生比例从课前的27%提高到课后的 61%,而表达仍然困难的学生比例则大幅下降到 21%。可见“讲好中医故事”的写作实践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意识,加强了学生的中医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无法使用英语讲述中医的困境。

四、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精心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离不开用心构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也离不开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研究。[14]“讲好中医故事”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同时探索了如何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也有助于实现中医药院校的语言学习载体和语言任务设置从文学文化知识向专业或行业相关知识转移。[15]

本研究使用了学生文本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融合语言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是高等中医院校因为地域不同,学生群体的英语水平各有差异,课程思政的模式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持续优化和完善。总之,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切实承担起通识核心课程的育人任务,充分探索与中医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育人路径,引导中医药院校学生在未来的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话语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