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莱茵赫德《即兴曲》Op.28 No.3的艺术特色

2022-11-28杜曼笛

轻音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呈示部赫德和弦

杜曼笛 姜 薇

一、创作背景

莱茵赫德(Hugo Reinhold)1854年出生于当时的音乐中心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领域包含声乐、钢琴、室内乐、管弦乐等,他和他的老师安东·布鲁克纳都是维也纳浪漫主义晚期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们一生致力于钢琴教学工作,尤其是晚期,几乎停滞了自己钟爱的作曲事业全心从事教学工作,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25年时间培养出数位知名作曲家。莱茵赫德也继承了布鲁克纳优秀的作曲技法。不同的是莱茵赫德更擅长声乐领域的作曲创作,他的大型声乐作品大概有11部,占他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可以看出他对声乐领域的偏爱,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钢琴作品旋律特点突出且富有歌唱性。

这首《即兴曲》于1881年创作,这一年他的作品发展达到了顶峰,19世纪欧洲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风格受政治领域影响颇深,人们开始追求相信自己、崇尚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情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更是显而易见。此时的浪漫主义音乐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世纪近代音乐已经初露苗头,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则呈现出了浓浓的“复古”风。莱茵赫德的《即兴曲》Op.28共有三个乐章,其中的第三首No.3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这个乐章,因为其旋律极其富有歌唱性、风格活泼、富有表现力所以广泛流传。

二、作品分析

莱茵赫德的《即兴曲》Op.28 No.3是升c小调复三部曲式,4/4拍,尽可能快的急板“Presto possible”由呈示部(1—52小节)、展开部(53—90小节)和再现部(91—151小节)构成。

(一)呈示部(1—52小节)

前两小节以强起的十六分音符逐步加速为引子,营造出紧张的情绪增加了不稳定性,预示着第三小节开始的主旋律,为该曲奠定了明丽的基调。随后渐弱开门见山地迎来全曲的主旋律,左手主要有分解和弦和半分解和弦配合旋律走向。11—37小节节奏型丰富,和弦织体发生改变,乐句对仗工整,情绪上也是此起彼伏对主题旋律进行着隐隐的暗示。23—36小节采用了声部交替式的线状织体,如同两个人在对话,随后37小节开始对主题进行了“同头换尾”式的反复,47—52小节旋律转移到左手和弦,结尾时和弦走向为Ⅰ—Ⅵ—Ⅳ-Ⅴ然后解决到属七和弦,好似交谈的双方达成了共识。

(二)展开部(53—90小节)

展开部的情绪与前面呈示部有着很大的悬殊,速度上进入到慢板部分以柔为美,调性色彩有了很强烈的对比由升c小调转为降D大调。53小节为引子,54小节右手的旋律线条开始出现,从单音到双音再到三和弦、七和弦。旋律感愈来愈突出,这一部分顺应前面部分在旋律上的延伸,运用了大量八分音符,虽然节奏型有所改变,但情绪是在前面部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70小节开始时是全曲最高潮的部分,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突出的地方,句子之间的力度记号也是从弱到强,从平静到激动,层层递进也越来越有歌唱的感觉。84—90小节音乐有意识地渐弱和变慢,营造出一种空灵的音乐效果,为接下来的再现做准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沿用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交响曲的作曲体裁模式,但这抵挡不住他们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作曲关键一点在于他们喜欢在旋律上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发,使抒情性大大增强,来增强乐句结构的伸缩性。作曲家通过扩充乐句来达到扩容情感内容的目的,乐曲内部的段落结构也灵活多变,对传统曲式的增减取舍、混合运用,这种情况亦是屡见不鲜。

(三)再现部(91—151小节)

91—141小节从音乐素材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为呈示部的再现,调性也回到了升c小调。142小节开始可以说是对主题进行了低三度的模进,一改展开部平缓的音乐状态呈现出活泼诙谐的乐感,强弱对比明显,十分朝气蓬勃。作曲家用这种方式强化听众对主题的印象让人流连忘返。左手的伴奏结构从分解和弦变为柱式和弦,为音乐的强烈结尾开辟了道路。从调性来看跟呈示部几乎没有太大对比,但情绪上的对比度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一部分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力度为f,情感表现十分坚定。如在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作曲家通常会在慢板前加入谐谑曲来增加乐曲故事性,它们大多调性感模糊且变换频繁单乐章的独立性更强,这就使速度变化无法跟得上调性的变化。这部作品在调性安排上强调进关系性,而速度的变化也随调性的变化而转变。

三、演奏分析

演奏者即是音乐的传播者,为了达到这首作品的可听性,我们需要对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挖掘,这部作品的速度标记为“比较急的快板”,就注定了演奏者一开始就要拿出饱满的热情来演奏,演奏技术与作品情感表达有着最密切的关联,是体现作品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广泛进行技巧训练。

(一)呈示部(1—52小节)

引子部分的双手交替颤音是渐快的,弹奏时可以想象“琴键很烫”的感觉,尽量保持弹奏时触键均匀、统一。主题部分大多是右手十六分音符跑动,密集的和声分解型和音阶流动应有颗粒感,音乐沉浸在细致激昂的表情之中。但难点在左手的分解和弦的跳音弹奏,因为他的走向是由低到高,但指法却是需要5指向大拇指去带动,左手可以单独练习指尖带动手腕的一个转动动作,三个手指关节都要发挥出高度的灵敏度和热情,确保每一个音符都是满满的颗粒感。右手为主旋律,大量的十六分音符断奏不仅要弹奏出旋律线条,还要在快速的跳奏中清晰地弹奏每一个音。确保演奏时不会出现生硬触键的同时也要注意跳音的弹性。11—22小节为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双手交替的琶音和和弦,每个乐句要在保证时值清晰的情况下推动情绪,运用腰部力量推动手臂用力同时点踩踏板推出气势。23—36小节在节奏型与力度上与前面12个小节形成强烈的对比,情绪上自然而然也需要做出差别,演奏这部分时踏板不需要完全的踩到底,根据左手旋律的需要,可以将踏板踩下一半,会产生一种相对柔和的音色,但是注意换踏板时一定要彻底换干净,否则会出现混淆、不清晰的声音效果。47小节开始,和弦终止华丽又辉煌,灵动又俏皮的尾声。

(二)展开部(53—90小节)

整个展开部就如同一部圆舞曲,弹奏时脑海里要有画面感去带动身体感官,步调有进有退,由于声部增多难点在于和声效果,速度可以按照行板的速度来弹,弹奏时注意各个声部之间音色和力度上的对比,右手和弦的最高音是主旋律,要保持旋律声部流畅细腻进行,身体气息要广阔,巧妙运用手腕力量,同时要富有表现力如同歌唱一般。这部分应该单独练习旋律单音找感觉,可以参考《哈农》第51条和53条,练习时手腕尽量放松、放平,在紧凑的八度快速演奏中做到完全放松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给自己找麻烦,刚开始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提醒自己放松下来。弹音的手指应有力而不僵硬,这里要说的是右手五指,可以单独拿出来加以练习,不用的手指稍微保持半圆形。最初开始练习时切记不要急功近利。先练习前三行相同音型的八度,速度力度都上去了再往后面增加练习。在弹奏53条八度音阶时可以先断奏练习保持手腕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连奏时,每个音符的时值都要均匀分布,先保持时值平均再慢慢加速,弹奏时,可以想象钢琴会唱歌,这样做有利于音色的连贯。75小节开始增加了中间声部,出现在中间部分的弱奏旋律都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这就表示他的弱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空灵制造氛围的弱奏,它是富有一定旋律任务的弱奏,这就要求我们区分声部给每个声部赋予不同力度,要区分出层次感,提前设计好它们之间的力度区分,如:高声部旋律f,中声部旋律mf。层次变化幅度与手指力度相互配合,练习时分声部单独练习,就像在合唱中指挥与合唱者相互呼应,使声音分明。80—85小节旋律线条拉长,弹奏时手臂的重量要下沉,音色要浑厚。

(三)再现部(91—151小节)

再现部在呈示部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主题旋律没有变化,但速度、情绪有所变化,笔者认为这里相较于呈示部可以稍作弱性处理,与呈式部不同的音色可以弹得更加柔美、细腻,练习方式参照呈示部。142小节开始是急板速度上要明显做出区分,这部分音区变化稍大,再加上速度快,所以手要迅速找准位置,以和弦的强收来强调结束感,相比之下这里的戏剧感更强,线条也更优美。练习时要保持手指力量均匀,指尖接触琴键时不应太用力,不要一下子就加速,以免演奏时出现“刹不住车”的情况,应该循序渐进先慢练,再逐步加速练习。结尾的强和弦,作曲家想要制造出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弹奏这些强烈的和弦在演奏中算是比较容易的部分,但要将每个和弦的力度都进行区分,就要进行单独的训练了,最后几个和弦可以加上踏板,以便发挥出辉煌的音色。

四、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莱茵赫德的这首作品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其一,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创造歌曲的歌唱性艺术,将声乐作品器乐化,他本人极其善用“歌唱性思维”[1],同时,这也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课题。这个方法在钢琴作品创作中运用得好则能够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作品的传唱性,扩宽作品的受众群引起大众思想上的共鸣。很多人认为传唱度广的多为没有艺术价值的“口水歌”,但结合古今宏观来说,即使是全民传唱的“神曲”也可以是口碑爆棚的经典之作,对演奏者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反之,机械化的创作就如同为了让大众记住我的作品而作曲。其二,是因为交响性元素的加入,不难看出这首乐曲所运用了大量颤音和琶音这种模仿其他乐器的动机,这种紧凑的节奏型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元素,加入交响性元素使音乐具有了流动性,每一层音响之间都在作相对独立的运动在各自的层面负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弦的运用使音乐在情绪风格上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为浪漫主义晚期乃至近现代钢琴作品“乐队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作曲家采用大量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在自然体系和声中巧妙运用半音和声,从而表达强烈的感情冲突,充分挖掘了德奥乐派的艺术风采,同时也继承了舒伯特、贝多芬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五、情感把握

音乐是美妙的、神奇的,好的音乐可以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回忆,能给予人力量,也能使人放松心情。正确的理解、分析、把握作品情感的表达是演奏好一部作品的基础,首先要了解作者,并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中的难点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洞悉作曲家的意图,比较容易且有自己思想地完成这首作品。奥地利一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2]曾在演出时这样演讲到:“诸如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家写作并不是书写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莫扎特他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几乎与他的作品毫无关联,贝多芬所抒发的更多的是宏伟的壮观的理想生活。”作曲家所处时代不同,审美观念、思想也会有所差异,他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传达着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而即兴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主要作用就是抒发情感,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与艺术相结合,我们从莱茵赫德的标题性作品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个人情感的流露。

这首乐曲用了比较急的快板,整体风格是活泼的。整首乐曲规模较大,感情层层递进,情绪逐渐高涨,演唱者需注意这首歌曲在不同段落处情感的转变。

主题部分给人的感觉是积极向上的,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十分鲜明的音乐形象,速度为快速至急速,旋律优美,并集中在右手上,开始音乐旋律向上发展,从开始的ff到pp同样的旋律在不同音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续的力度变化,是即兴曲最突出的特点,往往也是我们寻找作曲家情感变化的突破口,这里的情感奋勇且具有歌唱性。呈示部与展开部衔接处左右手交替鸣奏,像是由思虑变为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憧憬,活跃的节奏使原有的庄重气氛逐渐明亮,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随之调性也逐渐明朗。

在展开部长音处,音乐旋律很安静,回味无穷,让人沉寂其中左右手好像两个人在跳华尔兹你一步我一步相互呼应,为原本火急火燎的音乐意境增添了梦幻感。这段音乐甜美抒情,具有梦幻般的诗意,又略带世俗般的伤感,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颤音处,烘托渲染气氛好似黎明前的黑暗,旋律激烈且具有无限遐想的空间充满不稳定性。紧接着高潮部分旋律衔接紧凑情绪呈现递进式的慷慨激昂。

再现部的最后段落将乐曲的情感进行了二次升华,音乐延续重复呈示部涌动的旋律,情绪先逐渐削弱然后再缓缓升起。此时,演奏者所有的激情应该在这一部分释放,最后在和弦fff的力度下强结束是作曲家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体现。

结 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钢琴家选择对一些鲜少有人听过的作品进行录音,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小众作品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丰富了大家的曲库,随着受众越来越广,也慢慢成为大家口中的经典之作。莱茵赫德的这首作品从作曲技法上看,在浪漫主义晚期算是相当保守的一部作品,他继承了浪漫主义即兴曲作品的作曲技法、创作思维、情怀,但从旋律动机上看,又有20世纪“写实”感觉在里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旋律优美抒情且起伏大,乐曲内容丰富饱满,虽然篇幅不算长,曲式规整,没有特别突出的大起大落。相比较,这首作品虽没有贝多芬纪念英雄时的阳刚,也没有德彪西如画般的缥缈,但听完后旋律萦绕心头,让人不自觉想哼唱起来。

注释:

[1]朱笑辰.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思维与方法探讨[J].艺术评鉴,2021(05):45—47.

[2]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

猜你喜欢

呈示部赫德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清朝海关有个洋客卿
传承与引领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轱辘心儿,高速公路上的猫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