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风内障源流考

2022-11-28周海兵常璐蹇文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眼科学绿风病机

周海兵,常璐,蹇文渊,2

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伴有恶心呕吐、头目剧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1]。中医眼科学将本病归为“五风内障”之一,有“绿风变花”“绿水灌珠”“绿水灌瞳”等别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近年研究[2]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因此,深入认识本病中医病因病机有重要临床意义。

1 “绿风内障”刍议

“绿风内障”病名首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3],云:“治绿风内障,肝肺风热壅滞,见红白黑花,头额偏疼,渐渐昏暗,不见物者,宜服羚羊角丸。”该病症状为“见红白黑花……不见物者”,并提出病因病机为肝肺风热壅滞,以羚羊角丸治疗,这为后世医家对本病认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绿风内障”首先明确其内涵。早在《黄帝内经》便将“内”“外”广泛用于眼的生理病理描述。如《灵枢·大惑论》[4]明确指出:“瞳子黑眼法于阴……”,将瞳神病变归于内障就源于此。“绿风内障”的“障”在《说文》[5]和《广韵》[6]被诠释为“隔也”“界也”,“障”即为阻隔、遮蔽之义,结合后世医家注释,如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7]云:“障者遮也……”,可知“障”主要取其遮蔽之义。“绿”言患者瞳色淡绿。以“风”命名言其发病骤急,变化多端而严重。近代医家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8]提到“五风内障”之疾是根据瞳孔的色泽和“五风内障”传变的关系命名的。

2 “绿风内障”发展源流

2.1 萌芽期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9]记载决明子、鲤鱼胆、苋实和羚羊角用于治疗青盲,所载药物主要功效为清肝明目,符合早期对绿风内障病机的认识。本书首次提出治疗本病药物,对后世医家有极大的影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病》[10]云:“青盲者……若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有热则赤痛,无热则内生障……。”首次对本病病因做了诠释,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风热,致使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又谓“瞳子分明,但不见物……更加以风热乘之,气不外泄……”,认为气不外泄是发生翳障的原因所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1]记载针灸商阳、上关、承光等腧穴治疗青盲,《千金翼方》[12]也有以羊角、青羊胆、空青等药物治疗青盲的记述,孙思邈虽未明确指出导致青盲的病因,但首次列出了易致眼病的19 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时期对于“绿风内障”的认识,并未从“青盲”中分割开来,常将“绿风内障”归属于青盲之中,直到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才区分开来。

2.2 形成期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眼疾品类不同候》[13]云:“如瞳子翳绿色者,名为绿翳青盲,皆是虚风所作……”,书中亦记载治疗青盲6 首方剂。王焘[13]明确指出“绿翳青盲”病因:“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与现今对青光眼的认识有相同之处。据《医方类聚》[14]记载同时期《龙树菩萨眼论》称本病为“绿盲”,详细描述症状为“头微旋,额角偏痛,连眼眶骨及鼻额……”,病因强调风、劳、热;重视气血对本病的影响,指出“妇人患多于男子”。治疗方面总结前人经验,记载羚羊角饮子、还睛散、通明镇肝丸等有效方剂和丘墟、解溪等有效腧穴,同时还涉及治疗禁忌和预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15]首次提出“内外障”一词,并提及“绿风”概念。直至北宋《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人参考前人经验,根据病症特点将其命名为“绿风内障”,并总结性提出病因病机和治法。宋代《圣济总录》[16]仍然沿用“青盲障翳”的说法,但系统性完善了本病与“青盲”的各种关系。

2.3 发展期

《秘传眼科龙木论·绿风内障》[17]继承发展《龙树菩萨眼论》《太平圣惠方》的理论,并完善疾病临床表现和病机,谓“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强调病变发生规律,即“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病机方面继承《刘皓眼论准的歌》之论:“风劳入肺肝,客热流肾宫以及风痰积聚导致呕恶”。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8]亦遵循《秘传眼科龙木论》的观点。

《银海精微》[19]中“坐起生花”“瞳人干缺”篇首次提出肝肾不足是“五风”的早期病因,当以“泻肝补肾”为治则,五泻汤、省风汤、补肾丸、补肾明目丸等为有效方剂。倪维德《原机启微》[20]将本病归于“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倪氏根据临床经验深入阐述病因多为“七情内伤”,治疗上强调“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并反对滥用寒凉的药物。

明代众多古籍均采用 “绿风内障” 的病名,如《普济方》[21]《景岳全书》[22]《古今医统大全》[23]《医学纲目》[24]等。对本病瞳神变化者,以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25]描述最为详细,谓:“瞳神气色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病机方面强调“头风所致,亦由痰湿所攻……乃痰湿攻伤真气”,首次提出痰湿直接致病的病机。王氏对“瞳子散大”做了详细论述,认为“久郁则热胜,热胜则肝木之风邪起,故瞳愈散愈黄”是根本病因,并在“瞳子散大”篇指出心脉和肝脉有热在病机中的重要意义,强调用药“其味则宜苦、宜酸、宜凉。大忌辛辣热物……”。王氏进一步指出内障病见瞳神散大,应遵循“病急者,宜以收瞳为先”的治疗原则。《证治准绳》对本病的证候、病机、治疗的系统记述对本病的认识具有指导意义。傅仁宇《审视瑶函》沿用王肯堂痰湿之说,并以半夏羚羊角散治疗。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26]、黄庭镜《目经大成》[27]、林佩琴《类证治裁》[28]、刘耀先《眼科金镜》[29]、顾世澄《疡医大全》[30]等均沿用前人的说法。吴谦《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31]将本病分为有余、不足两类,有余者用绿风羚羊角饮,不足者用绿风还睛丸;论及五风发病之源为“一曰外因,必因头风……二曰内因,必因内伤脏腑……。”顾锡《银海指南》[32]虽未直接提及“绿风内障”,但以五脏、六淫、经络学说详细阐述本病与全身脏腑的关系。

2.4 规范期

建国以来,自1960 年第一部中医眼科学教材试用教材《中医眼科学讲义》[33]使用“绿风内障”病名后,全国各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均沿用此名,如《中医眼科学》(廖品正主编)[34]、《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35]、《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主编)[36]等,并完善病因病机为风、火、痰、郁四大类,记载绿风羚羊角散、逍遥散合二至丸、将军定痛丸以及相关急症处理方法。1995 年出版的《中医大辞典》[37]、1997 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38]、1999 年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39]、2001 年《简明中医辞典》[40]、2014年《中华大典》[41]等均以“绿风内障”作为规范名词。

3 小结

“绿风内障”借以“绿”“风”“障”之意,描述本病瞳神淡绿、发病急骤、视力模糊的发病特点。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其临证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亦得到极大的完善。直至近现代,“绿风内障” 发病仍有“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的特点,因此“绿风内障”相关理法方药在早期防治,以及一眼已病,预防另一眼病变中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西医学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6 期,绿风内障近似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中医眼科学教材一般认为黑风内障相当于慢性期,黄风内障相当于绝对期。在相关内障病辨证施治时可互参,结合西医学解剖、病变机制特点,综合认识“绿风内障”发病过程,对中医药防治本病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眼科学绿风病机
20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主要指标及排名
绿风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绿风
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眼科学见习教学的体会
绿风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