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恶性肿瘤的诊疗思考

2022-11-27邓绍雄靳雪广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门脉脓肿淋巴瘤

杜 鲲 李 骏 邓绍雄 靳雪广 罗 军 熊 臣 尹 君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介入放射科 (河南 信阳 464000)

部分以高热为主要首发临床症状的肝恶性肿瘤,易被误诊肝脓肿,有学者将其命名为“脓肿型肝癌”[1-2],文献报道以个案为主[3-5]。本文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11例以高热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肝恶性肿瘤的相关资料,总结其病例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现回顾性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计11例患者,分别有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4例;病患年龄37岁至76岁;自发病之日起至就诊间隔时间分布于1月内6例,1~2月4例,2月以上1例。诸病患的临床表现:均以间断高热为临床首发症状,体温38.5~39.6℃,其中伴发寒战者2例;上腹部疼痛明显或隐痛不适患者6例,肝区叩击痛阳性者5例;腹胀明显者2例,其中并发腹水1例。4例罹患慢性乙肝,3例有丙型肝炎,病史5~26年,共有3例患有糖尿病。

1.2 实验室检查乙肝抗体阳性4例,丙肝抗体阳性3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略高;AFP<10ug/mL者7例,其>10ug/mL且<100ng/mL者4例, CAl9-9<37u/mL者3例,其>37u/mL且<100u/mL者5例;9例患者多次血培养均无阳性发现。

1.3 影像学检查CT或/和MRI平扫+增强均描述肝内混合性、不规则性占位,边缘、片状、分隔及不均匀强化,提示肝脓肿可能,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

1.4 病例分析典型影像学表现、病理图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见图1~图3。

图1 患男,72岁,以“间断高热1月”为主诉入院。图1A:增强MRI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中央液化坏死区未强化;图1B: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图1C:HE染色 X40 AFP (-), Hepatocyte (-), CEA (-), EMA (+), CK7 (+), CK8/18 (+), CK19 (+), TTF1 (-), CK20 (-), Ki-67(+80%), 免疫组化结果支持肝活检组织为腺癌,考虑来源于胆管系统。图2 患男,31岁,以“间断高热2月余”为主诉入院。图2A:增强CT动脉期肝、脾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B:门脉期肝、脾病灶密度略下降;图2C:HE染色 X40 CD3 (-), CD15 (-), CD20 (+), CD 30(-), Pax-5,ACK-1 (-), Fascin (-), EMA (+), EBV (-) 免疫组化结果支持霍奇金淋巴瘤。图3 患女,59岁,以“间断高热2周余”为主诉入院。图3A:增强CT动脉期肝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图3B:门脉期肝病灶密度略下降;图3C:HE染色 X40 AFP (-), CK19 (+), CEA (-), Hepatocyte (-),Ki-67 (+20%), GPC3 (-), CK7 灶(+), CK20 (-), CK5/6 (+), P63 (+), p40 (+), Villin (-), GST-ð (-), 结果支持(穿刺组织)鳞状细胞癌。图3D:2月后增强CT动脉期肝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范围较前明显进展;图3E:2月后增强CT门脉期肝病灶密度略下降,边界清晰,范围较前明显进展。

2 治疗及随访

11例患者均以“肝脓肿”为诊断收入我科,初期均接受规范抗炎治疗2周,最长达6周。其中3例患者行病灶穿刺引流中发现其内部实性成分有别于肝脓肿,更改手术方式为病理活检,另8例抗炎2周效差后行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回示:胆管细胞癌4例,肝细胞癌3例,肝转移瘤2例,肝淋巴瘤1例,肝鳞状细胞癌1例。其中内科抗肿瘤治疗4例,外科切除2例,行TACE术2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射频消融治疗1例,截止随访日止,除1例肝淋巴瘤生存27月外,余10例患者均死亡,生存期3-27月,中位生存期9月。

3 讨 论

我国肝癌死亡率高居癌症相关性死亡的第二位, 5年生存率仅为12.1%。目前临床诊断以AFP与影像诊断相结合,但对部分以高热为首发临床症状,AFP阴性,影像学检查不典型的混合性占位患者,容易误诊为肝脓肿,延误患者治疗时机。现结合本组病例,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以咨鉴别。

3.1 临床症状高频度、高幅值的发热为最主要首发临床症状,体温达到38.5~39.6℃,其中2例伴有寒战,还可伴发相关消化系统非特异性症状。在整个发热过程中,患者除纳差、乏力外无其他明显特殊不适,这与典型的细菌性肝脓肿所致的“菌血症”相区别,后者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

3.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不均性升高,AFP、CAl9-9等肿瘤标志物正常或轻度升高, AFP转阳性及CAl9-9动态升高均应考虑肿瘤可能。本组7例患者有肝炎后肝硬化病史,1例酒精性肝硬化病史,提示肝硬化背景下的肝良性病灶的诊断应慎重。

3.3 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3.3.1肝脓肿 最常见类型为细菌性,以肝右叶多房性病灶多见,感染可源自如下途径: 胆道系统,胆系结石最常见;腹腔感染后门静脉系统迁移;动脉源性感染;腹部器官或组织损伤继发;其他原因不明确的。肝脓肿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糖尿病、胆石症,据病理表现不同[6],可分为渐变的三部分:炎症浸润阶段、脓肿早期阶段以及脓肿液化期。脓腔内“液-气平面”是肝脓肿典型CT表现,而不典型的肝脓肿[7]病灶内常并存多灶性液化区和实性结构。动脉期脓肿壁轻中度强化,炎性反应环带强化不明确,门脉期脓肿壁强化加剧,炎症带渐进性强化,延迟期脓肿壁进一步持续强化,炎症带则复降至低密度。一过性肝灌注异常患者多在CT平扫时表现为等密度,在动脉期病灶周边肝实质可呈现一过性明显强化,延迟期可恢复,强化部分肝实质内可见正常血管穿行,无明显占位效应。尤吴溢[8]认为“一过性肝灌注异常”是肝脓肿定性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急性期发生率更高。黎伟政等[9-10]通过对881例确诊为化脓性肝脓肿(PL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恶性肿瘤相关 PLA 的发生率为 9.99% (88/881)。PLA潜在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4.65%(41/881),PLA可被视为潜在恶性肿瘤的早期预警信号,恶性肿瘤相关的PLA预后较差,值得广大临床医务者重视。

3.3.2 肝细胞癌 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增强CT/MRI以“快进快出”的影像强化特征多见[11],仅10%左右的病灶强化特征不同,可能的原因:乏血供型:肿瘤本身血供较差,恶性细胞增长速度较快时病变缺血坏死,内部液化,多表现为不规则的坏死壁,增强无明显强化显示,而脓腔内缘大多光整,低密度脓液中部分可见气体密度,可协助鉴别;门脉供血型:病理类型多为高分化型,有以门静脉供血为主的双重血供;血流受阻型:对于部分血供丰富肿瘤,由于血窦被癌细胞压迫,或瘤灶内部、相邻血管内癌栓形成,导致血流通过缓慢而表现为动脉期强化较差。对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严格按照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标准[12],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于部分有肝硬化背景的患者,诊断为良性病变更应慎重。苗小变等[13]指出与病检结果相比,钆喷酸葡胺增强MRI 的诊断效果较理想,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超过85%。秦丽莉等[14]则肯定了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 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 CT,同时对肝癌血供特点及包膜显示效果较好,金玉梅等[15]通过影像组学中的radiomics特征提高临床危险因素鉴别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效能,为个性化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的方法,也为我们在鉴别诊断中提供新思路。

3.3.3 肝胆管细胞癌 其癌灶周边细胞活性强,因临近血供较中央丰富,可迅速进入对比剂而快速强化,病变中央的纤维细胞,血供少,对比剂迟缓进入,多表现为持续渐进的强化特征[16]。本组4例肝胆管细胞癌病例均误诊为肝脓肿,回顾性分析其鉴别点:看病灶区坏死内壁:胆管细胞癌内壁坏死区始终毛糙不光整,而脓肿壁内缘光整且在门脉期逐渐清晰;胆管源性肿瘤通常会伴有病灶内或周围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是最重要鉴别征象之一;因内部纤维组织的牵拉作用,可有邻近肝包膜牵拉回缩表现,李炳荣等[17]认为其是主要鉴别征象;胆管细胞癌的环形强化的环多数是不完整的,邓娟[18]等认为动脉期强化环中断征象是其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如图1病例中,MRI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性强化,中央坏死区无强化,门脉期病灶周边轻度强化,影像误诊为肝脓肿,术中穿刺至病灶坏死区可抽出少量血性成分,与典型的肝脓肿液化有明显区别,给予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

3.3.4 肝转移瘤 肝转移瘤病理成分多为腺癌,其来源多以消化系统肿瘤及乳腺癌多见。CT平扫表现为多发散在均匀分布的低密度影。在部分脂肪肝患者中,因肝普遍低密度背景下可见略高密度病灶散在分布,以乏血供表现为主,动脉期CT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影,门脉期不均匀性的环型强化,形象的称之为“牛眼”征,被广泛认为是肝转移瘤特征表现。结肠黏液癌、胃黏液癌的肝转移灶可出现点片状不均匀钙化,病灶中央坏死多见于较大的单发转移瘤,需要与肝脓肿鉴别。

3.3.5 肝淋巴瘤 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型、单发肿块型及弥漫浸润型,CT平扫[19]时淋巴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肝内低密度占位,界线清楚,多为乏血供肿瘤,可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当病灶临近的脉管炎症时,部分病灶可表现为边缘强化,起源于肝脏间质的淋巴瘤,可跨越或沿肝段生长,原解剖结构可残存,瘤内可见细小的正常形态血管穿行,被称为“血管漂浮”征[20]。病灶可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部分病例可伴发有脾淋巴瘤,如图2所示,CT动脉期可见肝、脾内病灶轻度强化,门脉期肝、脾内病灶密度下降。同时累及肝、脾的病灶,对疑似淋巴组织来源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该例淋巴瘤患者初诊时误诊为肝脓肿,抗炎治疗无效活检病理明确诊断后,经足疗程化疗,发热症状有效控制,预后相对较好,截止到随访之日已生存27月,后期仍继续随访。

3.4 治疗及预后 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病源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常用的抗感染方案是头孢菌素和硝基咪唑类,临床治疗中应反复寻找病原学依据,及时更换抗生素以期能改善感染症状。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本组仅2例细菌培养阳性(2/11),高热型肝癌应用抗生素基本无效。11例患者初期均接受严格抗炎治疗2周,最长达6周。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临床否定“肝脓肿”诊断。3例患者预期行病灶穿刺引流术中发现实性成分,给以穿刺活检,8例抗炎2周效差给以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回示:胆管细胞癌4例,肝细胞癌3例,肝转移瘤2例,肝淋巴瘤1例,肝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内科抗肿瘤治疗4例,外科切除2例,行TACE术2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射频消融治疗1例,生存期3~27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其中以淋巴瘤预后最好,截止发文时,患者仍健在,随着化疗有效,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发热。这与杨晓波[21]等报道的预后接近,14例脓肿型肝癌中,未手术4例患者中2例在1个月内死亡,9例手术患者中,7例患者复发,中复发位时间为1.5个月,6例死亡,确诊至死亡的中位时间8个月。Wang[22]等报道一例发热4月,经左肝切除术后证实为肝鳞状细胞癌,术后6月死亡,本组病例中一例肝鳞状细胞癌患者,如图3,因反复高热行增强CT发现肝内病灶直径约3.5cm,抗炎治疗无效后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肝鳞状细胞癌,内科化疗效差,发热未控制,2月后复查肝内病灶进展至直径约11cm,长期的反复高热对患者体质及心理影响巨大,生存期仅3个月。

对于肝占位伴有高热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能够准确定位,但对于影像学鉴别难度大,临床诊断不明的患者,要高度重视肝脏组织学活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特别是对部分初诊时肿瘤标记物水平正常,随访异常上升患者,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其变化具有判断预后的潜能,如条件许可,可联合AFP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α-L-岩藻糖苷酶等同时检测以提高准确诊断率。临床工作中,多方位细询病史,不遗漏时间节点,认真查体,加强多学科沟通联系,MDT团队共同参入诊疗,密切观察疾病的演变过程,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可保障医疗质量,避免医疗差错及纠纷。

猜你喜欢

门脉脓肿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