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林巴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
——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为例

2022-11-27林静吴越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关键词:演奏家大提琴巴赫

林静 吴越(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巴赫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是部经典的器乐作品。其结构严谨,内涵深刻,拥有高度的理性与丰富的情感。马林巴音色丰富且独特,用其演奏能给予这一古老作品别样的诠释。同一个乐谱,不同艺术家演奏得完全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都有艺术性,这也是音乐的魅力。通过四位马林巴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分析、比较,发现和探讨作品诠释中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特征,为实际演奏提供指导。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在科腾(Koethen)时期(1717—1723)创作的器乐作品。是在非和声化乐器作品创作上,采用复调的创作技法,对大提琴艺术及近现代器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乐曲深刻的思想内涵,严谨的音乐结构,将大提琴作品移植到马林巴上进行演奏,是对马林巴演奏与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尝试,该作品经移植渐渐出现在马林巴的音乐表演中,丰富了巴赫音乐的演绎方式,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马林巴独奏的艺术表现力。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已有多位马林巴演奏家对这一作品进行诠释,其中Gwendolyn Burgett Thrasher、Jean Geoffroy、Fernando Meza、Simone Rubino的演奏版本最具代表性,因此通过录音版本结合谱例,分析演奏家们在表现音乐上存在的多样性,发掘演奏家们在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

一、演奏家对巴赫音乐的诠释

(一)速度处理

巴赫在《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的六首乐曲中没有标出具体演奏速度,关于演奏速度的处理,樊淼在文章《分析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艺术特色》中提到,“在巴赫那个时期,组曲中舞曲的速度是一种共通的语言,根本不用标明,大家都知道速度、表情应该如何去做”,虽然每一首乐曲都有基本确定的音乐风格,但不同演奏家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和审美,对作品做出了不同的速度安排,有些差异较大。以下通过表格的方式来呈现四个演奏版本中每一首乐曲的演奏时长(见表1)。

表1 演奏时长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力度表现

巴赫在《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中没有明确标明力度表现的符号,在符合音乐风格和音乐内容发展逻辑的基础上,给了演奏家们更大的创造空间,四位演奏家在诠释音乐中表现出了多样的力度个性处理。Thrasher 的演奏中前奏曲与萨拉班德舞曲较平和,组曲整体的强弱变化突出音乐发展的清晰度,尤其体现在模进组或音阶极进中的变化;Geoffroy 的演奏中力度的表现富有张力和层次感;Rubino 的力度处理是细致的,强弱对比度较大;Meza 在演奏中对于强弱的变化没有极致地去设计,随音乐情感发展变化。

Thrasher 的演奏从第45 小节开始,第一拍的第一个音力度稍微加重并且延长时值强调低音的G 音,强调固定低音的持续性动力元素,随后力度保持在mp,到第47 小节开始中音声部开始出现下行级进,力度开始渐强至mf,同时适度突出中音声部。第48 小节出现高音声部的变化,力度随之渐弱,同时适度突出高音声部,两个小节的力度变化如同枣核形,以这种两小节一组的变化规律持续进行到第54 小节,整段如同波浪般流动前进。第55—56 小节由mp 开始渐强,经过这两小节的过渡后,音乐准备进入结束句,第57—60 小节又由mp开始渐强至f 结束,速度也适度渐慢。

Geoffroy 的演奏通过强调力度的内在张力演绎乐段高潮部分的来临,尤其强调第一拍的低音G 音,加强并延长其时值。第45—46 小节力度几乎维持在较强的范围内,第47—54 小节除了中音或高音声部变化时对声部做适度的力度突出以外,乐段整体的力度由强渐弱,两小节为一组,每一组第一拍上的低音都加重强调,整体力度层次明显,富有动力性。第55—58 小节似之前的延续,以弱的力度保持,适度突出有变化的声部。第59—60 小节结束句的力度开始加强,速度上伴随着渐慢。

Rubino 的演奏在低音持续音力度上都有一定强调,保持持续性的动力,第45-46 小节保持在强力度,之后力度随声部间音高的变化而变化,音高下行力度随之渐弱,音高上升移动,力度也随之加强突出,整体的力度也随中高音声部音高向下走势而变化,富有歌唱性和流动感,在第55—58 小节,他的力度处理有着很大幅度的变化,第55 小节由mf 开始三拍渐弱,第56 小节力度与之前有非常大的反差,约保持在p,第57小节从mp 开始渐强到f,维持到第60小节乐段结束。

Meza 的演奏中力度处理的规律与Thrasher 的演奏相似,尤其是第47—54 小节两小节一组做枣核状的力度变化规律,强调音乐材料的模进规律,但乐段整体的力度比Thrasher 演奏得更强,约在mf—f 的范围,但变化的幅度没有Thrasher 那么大,显得更加克制。第57小节mp 的力度表现,在第58 小节恢复较强力度至乐段结束。

(三)音色选择

马林巴音色独特,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影响马林巴音色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乐器本身而言,制琴工艺和材质的选择就会影响音色的不同。四位演奏家均用现代马林巴演奏,其音域宽广、音色多变,低音深沉浑厚、中音圆润饱满、高音清脆明亮,同时马林巴演奏中演奏方式和琴槌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音色的表现。演奏方式包括演奏者肢体运动方式、发力的方式、两槌演奏法、四槌演奏法(持槌法包含传统握槌法、巴顿握槌法、斯蒂文斯握槌法、玛赛尔握槌法等四种)、六槌演奏法,琴槌的选择有从硬到软、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选择。演奏方式中手腕、手臂不同区域的肌肉运动会很大程度影响音色的表现。同时音色的效果也因演奏者对音乐内容和风格的理解、演奏指法的选择、录音的设备和环境、录制年代等因素而不同。

Thrasher 的音色选择中的最大特征是合理地通过音色的变化表达音乐的发展,多处添加了低音音符,从音色的选择和控制中可清晰听出声部之间的层次感和音乐的变化发展。

Geoffroy 演奏的六首乐曲在音色上更加柔和圆润,马林巴音管的发音时长也稍长。选择的马林巴槌相对偏向于软槌,在音色的控制中尤其于旋律声部变化发展特点、节奏型的变化等许多细节处把握精准,体现演奏者极好的肌肉控制和音乐表现能力,在需要强调突出之处表现得沉稳结实,音阶流动惬意轻盈,张弛有度。

Rubino 的演奏从整体上看,所呈现的音色效果以明亮、清脆为主,演奏家选择了比乐谱更高一个音区来演奏,这对于该组曲C 大调的调性色彩有着很好的凸显效果。同时还在乐曲进行中添加了低音音符和装饰音,使乐曲的音色富有层次变化和对比。

Meza 的演奏整体充满颗粒感,音色较透亮且结实,清晰地演奏出快速的三连音、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无论是温柔的还是热情的音乐旋律,都有着准确的音色的选择与控制。

四位演奏家在音频中音色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个性,互相之间的差异性都较大。

(四)装饰音选择与演绎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都有各自的不同的理解和审美,不同演奏家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中存在于乐谱中的装饰音,或乐谱中没有出现的即兴选择加入装饰音都有着各异的诠释,是演奏家展现艺术创造性的舞台。

四位马林巴演奏家在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中就加入了许多大提琴乐谱或马林巴乐谱中没有出现的,由演奏家自由加入的具有装饰效果的音乐元素。

阿勒曼的舞曲开头前两小节,其中第二小节大提琴谱与马林巴谱存在差异。四位演奏家的录音版本中,关于第二小节的内容Thrasher、Geoffroy 和Meza的演奏与大提琴谱一致。Rubino 的演奏第一遍和其他三位演奏家相同,与大提琴谱一致,在反复第二遍时同如上Peter Sadlo 改编移植的马林巴谱中一样,在第一、二两拍分别多加入两个三十二分音符,形成三连音节奏型并具有一定装饰性效果。Rubino 选择在反复第二遍时加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的演奏,使得音乐的反复更添趣味,华丽且精致。

萨拉班德舞曲第1—8 小节。Thrasher、Geoffroy 和Rubino 在演奏谱例中的所有柱式和弦与Peter Sadlo改编移植的马林巴谱标记一样都运用琶音方式演奏,选择琶音方式来演奏这首速度缓慢的萨拉班德舞曲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马林巴在较长时值的音符中发音的时长,同时也使本就庄重缓慢的萨拉班德舞曲更加精巧。此外,这三位演奏家在这一组曲中出现的其他柱式和弦也与Peter Sadlo 改编移植的马林巴谱标记一样都选择运用琶音方式演奏。

Meza 演奏这首萨拉班德舞曲除了大部分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外几乎都使用滚奏的技法来演奏,产生持续颤音的效果。这样的演奏方式体现出他在音乐表演中技巧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很好结合,实现二者统一。在缓慢速度中以滚奏技法演奏较长时值音符,可以很方便地满足长音符所需的时长要求,符合乐曲风格,同时也给乐曲带来一定的装饰效果。此外,在这一组曲中的其他几首乐曲中Meza 同样也选择将柱式和弦以滚奏技法或琶音加滚奏来演奏。

前奏曲第1 小节至第2 小节第一拍,此处Rubino 和Meza 都将乐曲开头的主音下方加入了C 大调主和弦C、G 和E,并用以琶音的演奏方式呈现,并且Meza在乐曲开头这个主音之前添加了一个低八度的C 音,演奏家们将这些音符加入,尤其在前奏曲一开头添加,有助于进一步强调乐曲乃至整个第三组曲的调式调性、色彩及音乐风格特征。同时对持续进行的十六分音符旋律加以装饰,也与乐曲在结尾处C 大调柱式的主和弦形成呼应。

前奏曲的最后两小节,音乐的终止,与开头遥相呼应。在录音中Meza 将最后一小节的主和弦以琶音之后接滚奏的技法演奏,Rubino 在倒数第二小节第一个音C大调主音下方加入主和弦中的G、E 音,运用琶音演奏,在最后一小节主和弦中再加入主和弦中E、C、G 音,形成一串长琶音。演奏者自由加入音符一方面对和弦起到强调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乐曲的装饰性,Rubino 也在这首前奏曲结尾段落的多处柱式和弦中加入音符,形成长串琶音并带回旋音效果,使得乐曲更加华丽精巧,突出了马林巴的复调能力。

二、比较研究之启发

通过对Thrasher、Geoffroy、Rubino和Meza 这四位演奏家的录音版本,从速度、力度、音色几方面多样化处理进行研究和比较,从中发现演奏中的规律性特征。首先乐谱的选择,演奏者可选择大提琴乐谱,自行设计马林巴的演奏指法和装饰音演奏方法;或以大提琴乐谱为主,参考马林巴版本乐谱中的指法设计和装饰音标记等,来实现个人理想的演绎;也可在已出版的马林巴版本乐谱中选择,用以演奏。

(一)关于速度的处理

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首先可通过文献资料了解每一首舞曲各自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不是个人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从而选择大致的演奏速度范围。其次可通过乐谱中的信息(如节拍、节奏型、谱中最小时值音符等)探寻音乐性格与演奏速度。从纵向上看,四位演奏家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速度的选择上或多或少有着快慢的差异,但也在一定范围内,不偏离乐曲的情感风格所需;从横向上来看,演奏速度都清晰地显示出每首舞曲的特性,如吉格舞曲欢快,萨拉邦德舞曲速度慢而庄重。

通过分析录音中较微观的速度处理特征,能更深入认识该作品、此类巴洛克音乐风格和演奏速度处理的方式,对实际演奏中速度的把握能更加到位。如在每一首乐曲内的速度没有过大夸张的变化,体现巴洛克音乐有节制的表达;对于需要突出强调的音符,明显体现在充满持续动力的低音音符中,速度的表现都有做适当时值上的延长;还有如多诺提雅·法比安(Dorottya Fabian)著,周全译的文章《20、21 世纪巴洛克音乐的表演风格——以J.S.巴赫的录音为例》中提到的一样:“有带连线的音符,延长连线里第一个音时值并加快其他音的速度;长的连线要‘一口气’演奏,超越小节的界限。”如阿勒曼德舞曲第9小节第三拍开始带连线的模进组合,带连线的三个音符为一组,演奏效果呈现灵巧和流动感。

(二)关于力度的表现

应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和声曲式、音型结构发展、复调声部发展以及巴洛克风格音乐等基础之上,进行力度上合理的强弱设计,四位演奏家在力度上都清晰地展现出旋律在声部交错间的发展。

演奏家们在力度表现中体现的部分规律性的、较具有历史性的特点,为现代的演奏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指南:力度变化除了普通的渐强渐弱,因大量模进音型,还运用阶梯式块状的渐强与渐弱;还有特征如多诺提雅·法比安著,周全译的文章中描述一样:“带连线的两个八分音符中第一个音稍强,第二个音较弱且速度上更快。”诸如此类表现的规律,对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极具指导意义。

(三)针对音色的选择

四位演奏家在音色选择上呈现多样性,这使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对音色选择有更多的思考和尝试,对马林巴槌的选择、演奏的发力方式上都有一些体会。首先是马林巴槌的选择,演奏者可根据每首舞曲风格特点选择较软、较硬槌或软中硬槌搭配使用。如前奏曲速度适中,最低音在大字组的C 音,1 槌可选择软槌,2、3、4 槌选择中等偏软槌。吉格舞曲速度欢快,多上下行快速级进音型,1、2、3 槌可选择中等偏硬槌,4 槌可选较硬槌,使得演奏密集排列的成串音型在较快的速度中颗粒性更强,不易因马林巴共鸣效果而使声音模糊成片。在演奏中音色的表现与演奏方式密不可分,如四位演奏家在演奏需要强调的音符、低音声部或庄重音乐时音色上明显有一定共同性:如音响充分共鸣,音色饱满深厚,要演奏出此类音响效果,演奏者的发力方式更多需运用手臂肌肉,槌的起落速度放慢,使声音下沉让共鸣效果到位。而在演绎音域较高、速度较快、律动感强的旋律,或跳跃、级进上下行的模进音型时,音色上的共同性为清亮有光泽,富有颗粒性和清晰感。想要表现出此类音色效果,在演奏中的发力方式需多以运用手腕为主,会更为灵活轻快。

(四)关于演奏风格

王龙吟在文章《浅谈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中阐述:对于诠释巴赫的不同派别大体分为两类,可以称作理智与情感的对立。“理性派”即遵循巴洛克音乐审美,少投入个人情感和现代技法;“情感派”即认为不拘泥于巴洛克风格,加入个人情感;也有追求复古演奏风格;或认为随时代发展,演绎当代人审美下的“巴赫”。因此,“巴赫”被赋予多样的演绎,没有好坏之分,演奏家们将作品风格和各自的演奏风格和特点相融合,表达个人心中的“巴赫”,给予古老又经典的作品源源不断的新生命力。参考演奏家们对装饰音的演绎,在实际演奏中能对作品的装饰音运用有更多思考和尝试,能更好地实现音乐表演的创造性,发掘和展现自我的演奏风格。

三、结语

这部组曲是巴赫为大提琴创作的独奏作品,如今在马林巴演奏家们的演绎下同样精彩绝伦且风韵独特,多样性特征赋予演奏者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音乐表现的可能性。演奏家们将作品风格和各自的演奏风格和特点相融合,表达个人心中的“巴赫”,给予古老又经典的作品源源不断的新生命力。通过聆听和分析演奏家们的录音,对不同的演奏风格有更多了解,在实际演奏中对不同风格的尝试和发掘自身演奏风格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演奏家大提琴巴赫
演奏家
大提琴之味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