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思考

2022-11-27左美华华融湘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闲置商业银行资产

文/左美华(华融湘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提到,固定资产就是指投入使用时间长、价值相对较高的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建筑、机动车辆、电子设备、在建工程、办公用具等。而固定资产管理则是对资产引进到处置的全面监管,涉及资产计划购置、日常使用、维修维护、报废处理等环节。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基于“减少资产新增”“调整资产结构”“强化合规管理”等原则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可以切实推进资产管理从内容到环节的全面覆盖。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

(一)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进入结构转型期,商业银行作为与各行各业金融关系紧密的机构,其经营环境也必然更加复杂,而商业银行以往依靠分支机构拓展存贷业务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环境;同时,金融领域逐渐趋向于利率市场化发展,人民银行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控制,变为市场导向。商业银行尽快完成服务渠道升级和管理模式转型,已经成了改革驱动下的必然选择。此外,金融行业监管趋严,在出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的同时,加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投资项目等日常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监管。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做好资金、资产与资本管理是应对上级部门监管的有效手段[1]。

(二)新兴金融业态对传统商业银行冲击效应明显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普及和应用,“金融科技”应运而生,金融服务方法也逐渐呈现出特色化、多元性等特征。尤其在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在改变服务方式的同时,也引导消费习惯升级,这对于原本一些以物理网点为销售基点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三)内部资本提效目标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运行压力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率普遍趋于平缓。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为12.6%,相较于2020年疫情阶段虽有明显回暖,但整体较为平稳。而固定资产的投资受银行盈利指标影响较大,尤其在疫情持续阶段,如何提高资产使用率、谨慎投资大额项目也是商业银行现阶段决策环节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除了要配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当以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利用预算工具控制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总量大幅度下跌,投资总额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效益与效能。

二、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计划,轻实践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在年底制定下一年度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由各分支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反馈资产需求信息,经过层层汇报形成资产购置计划编制依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部分分支机构为了盲目追求资产购置额,在忽略实际的基础上开展资产规划与统筹,且对于存量资产的应用情况了解不清。具体来说,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网点建设任务目标,在忽视周边环境设施、网点服务对象、资产价格波动频率等要素的情况下,未经过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便随意上报房屋改造预算、装修预算等。一方面造成未能足额计提金额的固定资产提前闲置,占用大规模资金,影响资产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频繁开展网点建设与装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营业收入和客流稳定性。例如:某商业银行的支行在辖区内于2020年需完成营业网点迁址,该网点在2019年采购了大批量固定资产开展原址局部改造工作,但添置的部分设备无法重新装卸和使用,造成了大规模资产浪费。

(二)采购与评价存在断层现象

现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采取的采购模式为“两级管理、三级操作”,即以银行总行与省行作为固定资产采购的责任单位,主要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落实资产购置审批权限,且主要实行集中采购模式。这一管理模式下虽然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但采购信息链条反馈时间长,其他分支机构、基层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评价意见无法快速反馈到总行、省行,同样的,总行或省行也无法及时了解到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同时,资产购置的效益性、资产使用效率等指标也未纳入年终评价考核环节,造成资产采购与评价失衡[2]。

(三)联合经营模式下影响固定资产盘点与处置

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寻求新发展机遇、调整银行业务结构,往往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投入作为营销合作手段,即通过向合作单位投入固定资产的方式实行联合经营模式,建立长效的合作关系。但实际上,银行所投入的固定资产一般由合作单位履行保管权限,商业银行无法对营销拓展资产开展管理、维护、盘点等工作,资产账务信息与实际信息差异过大,不仅影响银行会计处理结果,也会造成一定幅度的经济损失。

(四)实物资产与账务信息不一致问题严重

商业银行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然要关注到资产的初始采购价格、使用时间、生命周期等信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资产折旧环节,依旧以平均年限法为折旧计提方法。但不同资产因使用时间、使用频率不同,资产的实际损耗与账务记录信息也存在差异。例如:商业银行各网点日常工作中使用的纸币清分机因使用频率低于印控仪,因此前者的磨损程度要远低于后者;但由于商业银行设备更新频率快,因此,前者的实际使用年限又低于折旧年限[3]。此外,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调拨审批链条较长,很多实物资产已经完成调拨程序,但在系统中还无法及时变更使用部门,这不仅造成了账实不符问题,还加大了后续资产盘点和审计工作的难度。

(五)闲置资产浪费现象依旧存在

因渠道建设投资持续扩张,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量资产形成规模;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拓展分支机构时,往往还需要考虑到银行的战略规划和社会形象,在地理位置选择方面相对严谨。而部分房产类资产无法满足选址要求,经过长时间闲置已经给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困扰。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采取房产租赁的方式将这一部分闲置资产盘活,但难免存在出租价格不合理现象,商业银行无法保证房产投资收益。此外,还有小部分商业银行未制定闲置资产盘活方案,造成大量资产搁置,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造成资金占用,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三、商业银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项目全程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全程化的工作,需要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为依据,建立事前投资管理、事中使用监督、事后评价考核的管理体系,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和制度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首先要落实资产购置事前准入及审批制度,在充分考虑监管部门政策要求、申请单位存量资产现状、资产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资产购置标准,要求各网点严格依据标准提交购置申请,有效避免了盲目追求投资额忽视使用率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投资成本较高的固定资产项目,则需要利用预算工具准确测算项目投资相关的资金流出量和资金收益率,以银行现金净流量为判断指标,经过多层级的可行性研究与申请审批以后,才能够落实到实际采购活动中,提高银行资产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其次,在事中管理环节,将资产投资与使用的责任落实到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层面,要求各分支机构、使用部门定期出具资产配置报告与使用情况说明,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总行或省行,作为后续资产评价与考核的数据依据。当然,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财务部门、办公室、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资产项目分析机制,主要作用于资产使用过程的监督与项目跟进等工作,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计划能够落到实处。最后,固定资产从投资到处置环节实际上是“资金—资产—资金”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减少资产价值损益,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事后评价机制,确定评价范围、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采取“以评定投”的方式,强调采购与评价的内在关联[4]。评价方法上,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等分析工具;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将最终的评估报告与资产投资预算、采购项目审批、资源配置方案等挂钩,可以引导各分支机构与部门人员提高对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的重视度。

(二)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一方面,从固定资产配置环节来说,商业银行必须遵循“归口下达、授权审批、分工管理、分级落实”等原则。为了防止下级部门虚报固定资产预算,盲目追求固定资产配额提升,针对资产配置树立标准,要求严格按照各分支机构的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科学核定与配置各项固定资产,减少资产闲置;同时,采取网上申报审批的方式,对于资产使用中途的调拨审批问题要尽量简化审批流程,并利用电子签名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实物资产必须要等到审批流程完成以后,才能够录入调拨和使用信息,保证实物资产配置情况与资产管理台账信息的完全同步。另一方面,从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环节来说,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实地盘点。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要确定资产盘点责任机构,即由实物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单位和资产账务员共同构成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小组。通过实物资产盘点确定资产的数量、使用部门和价值损益情况等,做到资产卡片信息、实物情况一一对应。对于未提及但已经无法投入使用或者长期未处置的闲置资产,尽快统一处理,并在盘查报告中反映出资产盈亏的根本原因,按照规定对相关责任部门予以处罚;对于营业网点迁址、撤并、装修等事项要强调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指派专项资产清查小组对不同网点的固定资产开展专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资产流转过程与具体去向,避免资产丢失而给银行整体带来经济损失。

(三)关注房产租赁,盘活闲置资产

在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资预算紧缩的背景下,以“厉行节约”为银行投资的战略导向,对现有的资产进行盘点、审计和价值分析等工作,不仅能够优化银行资产结构,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购置行为,提高资产效益转化率[5]。因此,针对房产类资产项目,商业银行要基于现状完善房产出租管理规定,以市场价格变动趋向为依据,提前开展房产出租效益分析工作,确定合理的租赁价格,变闲置资产为投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业银行的效益。其次,针对商业银行因体制改革而产生的存量资产,应当制定资产盘活或处置方案,将资产盘活计划落实到责任部门当中,并与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考核环节挂钩,加快存量资产处理效率;同时,对于执行较好的机构可以采取绩效奖励、通报表扬等方式,并积极推广闲置资产处置的先进经验;反之,对于资产闲置率高、处理效率低的机构,也要落实督导、督促等措施。最后,将闲置资产处置情况与新增资产审批直接挂钩,对于一些闲置资产规模大的机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暂停新增资产审批的方式,督促其尽快处理和盘活闲置资产;对于闲置资产较少的机构,则可以适当增加新增资产投资额度,调动各机构对固定资产处置与管理的积极性。

(四)为固定资产管理配备专业化人才队伍

从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现状来看,大部分银行支行的资产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仅在各业务线设置了固定资产管理专员。但财务部门当中没有资产管理专岗,且资产管理职责一般由资产负债条线岗位兼任;同时,银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了信息化系统,管理内容包括FAMS合同管理和EMA实物管理。虽然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但也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专业化要求。鉴于此,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为固定资产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财务人员以外,其他资产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参与常规性培训活动,了解资产核算、管理、维护、盘点、考核等专业知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到信息化时代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引入复合型人才,在岗位上配备能够掌握FAMS系统、EAM系统操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6]。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岗位设置不均衡的问题,商业银行还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单独的管理部门,全权负责资产购置审批、可行性分析、定期盘点、账目核实、损益预测、处置管理等环节,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贯彻到位,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商业银行固定资产“合规”管理,银行上下级部门、人员等都应当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以资产生命周期为不同的管理阶段,加强资产事前筹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工作,从投资效益角度激励各阶层人员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工作,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人才培训,借助信息技术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提高人工操作效率,为银行适应金融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

相关链接

商业银行,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猜你喜欢

闲置商业银行资产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张驰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