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究*

2022-11-27李婧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就业指导毕业生

文/李婧(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会突破千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要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就业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要提升就业质量,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完善“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建设“24365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等措施。如何推进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和就业管理人员来说,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规模又创新高,预计将首次突破千万,而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高校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就业服务的高度融合,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万浩将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总结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机结合,要加快数据融合,形成大数据思维,加强沟通与互动[1]。而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赵立则总结为信息孤岛化、信息价值认识不充分、信息服务功能不健全、信息审核流程不规范、缺乏高效激励制度等[2]。而对于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陈智认为既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的原因,如政府功能缺失和就业信息的不共享,也包括就业信息传播方面、投入与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就业管理团队方面的原因[3]。而对于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实践探究,方焕新等将解决方案定义为构建个性化智能招聘平台,创建就业大数据采集体系,优化各类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和建立就业信用管理体系等[4]。张燕则从就业指导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实施效果,解决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如何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5]。王艳云等以山东华宇工学院所启用的“小天才”系统为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在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搭建校园招聘全流程精准服务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6]。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高校毕业生数量又将创新高的今天,高校就业的形势更加复杂,信息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也将从更全面的角度进行实践探究,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参考价值。

二、大数据的背景分析

(一)大数据的定义分析

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资料,是指在给定的合理时间范围内,资料量庞大到无法通过现有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而真正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是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是IT行业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当今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分析常常和云计算结合在一起,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企业的日常经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数据的容量巨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最小的是PB,相当于1024TB,做一个更为直观的假设,如果只是把1PB的数据打印出来,可能需要3000亿张A4纸,可想而知数据体量之大。二是数据类型多样。除了传统文本,更包括图片、音视频、网络日志等,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低价值性。大数据的容量之大,来源渠道之多,决定了价值的密度相对较低。以监控视频为例,在不间断的监控视频当中,可能有用的数据只有几秒。如何进行数据的提纯处理是大数据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四是数据处理的速度快。通过各种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要保证能够从各种信息中快速获得高质量数据,并保证时效性。五是真实性。大数据要求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信息的整合,节约管理成本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通过开发或引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整合海量的就业招聘信息,形成功能强大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库,并通过信息资源平台传递给高校毕业生,结束了以往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管理状态,提高了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大大节约了就业管理的成本。

(二)就业信息化建设是应对就业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一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又将创新高,据统计2022年将会突破千万大关,就业形势相比往年更加严峻,单纯依靠传统的就业管理,难以解决校企需求互动、人岗精准匹配等问题,推动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二是受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场招聘工作不能持续进行,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服务,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三)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以往关于就业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就会占据高校就业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导致就业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往往不能取得理想效果。通过就业信息化建设,各种信息和资料能够及时传递,并且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和共享,形成一个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网络并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有利于就业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

(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就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来解决。首先,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分析,能够针对就业形势、行业前景、薪酬水平等给出可靠预测数据,能够帮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的高度整合,信息获取的效率得到提高,信息审核功能得到强化,能够有效避免高校毕业生上当受骗。最后,大数据技术完善了各信息平台的功能,扩展了信息平台的种类,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网络求职成功率。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并未受到重视

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改变着高校的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就业管理过程中,还未真正形成大数据思维,很多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所开展的工作都是一些程序化的内容,过于形式主义而影响了信息价值的有效开发。虽然高校普遍搭建了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但是在获取信息数据后,不能主动去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数据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有些高校将就业的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进行网上招聘、网上发布就业政策公告以及在线答疑指导等,只是将就业管理工作的载体和媒介从线下改变为线上,对数据缺乏整体规划和深度挖掘,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落后。

(二)高校就业的信息共享性不足,大数据应用不充分

就业信息的共享性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各个高校都普遍存在。教育部曾强调要加强高校各部门的信息协同共享,实现就业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效融合。但是在高校内部,很多部门将信息当作私人资产,既不主动将资源共享,也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就业信息共享面临各种难题。而在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关键数据的对接,各平台之间缺乏有效贯通和整合,不仅会增加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限制了数据应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健全

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面向教师、企业、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就业相关的服务,如发布岗位信息、在线咨询、提供网络面试服务等,有的高校还通过微博、微信等开通了移动客户端平台,但平台建设仍不健全。一方面,信息审核的流程不规范。大数据时代,出现海量的招聘信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录入时应该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审核把关,但现实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很难保证,各种负面信息层出不穷,信息平台的信任危机严重。另一方面,互动模块建设不足。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计偏向整体需求,而针对个性需求的服务开发不足。并且伴随着线上功能的开发,减少了线下交流的机会,就业指导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状况,从而影响就业服务的效果。

(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利用率低下

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专职机构进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再加上很多高校不重视就业信息化建设,导致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利用率低下,错误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没有对就业信息进行系统的统筹和规划,很多混杂在其中的错误信息无法及时甄别,导致就业管理工作的任务重而效率不高。二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够全面,如只关注就业率、薪酬待遇而忽略了就业满意度、就业职位等质量数据,并且缺乏智能运算技术,很难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五、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究

(一)持续加强对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在大数据时代,需要用大数据思维来发挥数据的价值。就业管理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要正确认识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对大学生切身利益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把就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来组织和实施。在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从长远角度出发,不断拓展和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整体协调和规划线上就业服务和线下就业服务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并且功能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

(二)做好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主要就在于构建功能齐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首先,就业平台要提供功能强大的个性化的智能招聘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岗位精准匹配推送,实现就业双方主体的精准对接。其次,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的采集工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精准采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最后,对就业服务进行信用评价管理,信息化的就业服务平台要实行准入制度,加强对招聘单位的审核。也要严格审查毕业生信息,保证毕业生简历信息的真实性,保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共同的权益。

(三)做好与其他平台的数据对接和导入,促进就业资源的多方共享

数据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破解就业信息孤岛的难题,就要做好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对接服务,促进就业资源的多方共享。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要打破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限制,构建由校级、系级、专业级组成的层级就业管理体系,通过上下联动,整合高校内部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满足数据交互需求。另一方面,就业资源的多方共享也要求实现内外畅通,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高校三级联通的共享体系,统一数据标准,以信息化平台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畅通就业资源的共享渠道。

(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化利用水平

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项任务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就业指导队伍。要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化利用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一方面要培养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成为专业的信息工作者,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他们形成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建设一支既懂得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又有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保证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要注重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的结合,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联系,注重线下交流和线上互动,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就业需求。

六、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管理推进信息化进程,既是应对就业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就业管理的效率,节约就业管理的成本,为高校就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共享性不足、服务平台不健全、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利用率低下等,需要加强重视与投入,建设好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就业资源共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加快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速度,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最终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关链接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就业指导毕业生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