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禽养殖应对低温寒潮气候的关键措施

2022-11-27陈晓华

养殖与饲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禽通风饲料

陈晓华 郭 克 杨 勇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襄阳 441000

为减少低温寒潮气候对家禽养殖的负面影响,保障家禽养殖稳产增效,结合本地生产情况,提出如下应对低温寒潮气候条件下家禽养殖的关键措施。

1 防寒保暖关键措施

温湿度对家禽的健康和肉蛋产量影响极大,特别是冬季温度过低时,家禽的体温散失加快,饲料消耗增加,产蛋量减少,禽体消瘦,容易感染疾病。冬季风速较大,湖北地域环境温度在8 ℃以下的时间居多,雨雪天空气湿度加大等气象因素影响家禽的体感温度,家禽更易感寒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等疾病,影响生产性能和家禽的健康。因此,冬季应该做好禽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给家禽提供适宜的生产、生活温度,其主要措施如下:

1.1 采用增温措施

成年家禽适应的生长环境温度范围为5 ~28 ℃,蛋禽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3 ℃,幼雏禽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0~33 ℃。有条件的禽场可以采取暖炉烟道供热、灯暖、暖风机、空气源热泵系统或地暖等增温措施,保持禽舍整体温度或局部保温,防止家禽扎堆出现压死现象。尤其是幼雏,在缺乏保暖条件的情况下很容易大量被冻死;种(蛋)禽对饲养条件的改变也非常敏感,寒冷天气会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规模养殖户遇到极寒天气情况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务必采取相关增温措施。

1.2 防止禽舍热能流失

做好禽舍墙壁、顶棚及门窗的保温措施。目前,畜禽养殖在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在禽舍建设时选用以菱镁材料、玻璃钢材料或水泥等材料为面层增强材料,泡沫夹芯板作为保温材料等多种新材料制作标准化禽舍,该技术已十分成熟,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能给冬夏季的禽类养殖带来可观的节能增效收益。对半封闭饲养或散养的可以用彩条布等材料密闭禽舍,同时减少在禽舍外的放养活动,减少禽舍门窗开关的频率等。

1.3 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利用禽体自身温度形成局部热源,冬季在正常饲养密度上增加5%~10%的密度有利于禽体保温。根据家禽信息快报《别让鸡舍低温偷走您的利润——正大博士用实验告诉你温度对蛋鸡利润的影响》的实验数据,占笼底面积333 cm2的鸡只与428 cm2相比,采食量可降低2 g。因此,寒冷季节适当增大饲养密度,可增加鸡只的产热量,降低采食量,减小热能消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1]。

2 通风换气关键措施

为防止冬季禽舍内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氨气等有害气体引发禽类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中毒导致禽只死亡,在防寒保暖的同时需要给禽舍提供新鲜的空气、排出污浊的废气、控制室内灰尘、调节禽舍内温度均匀。

2.1 通风换气应采取横向方式

一般家禽散养户只能采取自然通风,通风换气的时间应选择在白天温度峰值的时候,应避免对向对流通风,尽量减少禽舍热能流失。家禽规模养殖户一般采用横向通风方式,横向通风有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2 种,其中负压通风方式现在多用于禽舍冬季最小通风,禽舍侧墙上的风扇将禽舍内空气排出产生负压,使舍外新鲜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而正压通风恰巧相反。

2.2 冬季通风管理的侧重点是以换气为主

换气的参数指标为舍内空气以体感无色无过分臭味、无憋闷感为宜;体感风速在0.1 m/s 以内、舍温在16 ℃以上、昼夜温差在5 ℃以内,且维持相对稳定为最佳状态。其中产蛋高峰期在满足最小呼吸量的同时,应重点关注禽体的体感风速,稳产期和产蛋后期重点关注空气质量。在建设禽舍时应考虑到“混合通风”方式的硬件配置,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采取纵向、横向或者混合通风。冬季通风的基本原则是维持最小通风量。根据最小通风量确定风机的风档和开启个数,依照温差变化调解小窗的使用时长。在禽舍建设设计阶段就采用标准化方案,应用保温通风自动化系统管理。标准化禽舍前期投入较大,但后期回报高。

2.3 冬季通风控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控制好禽舍内温度,尽量保持温度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防止局部禽群受冷;提供正确的空气流向,用最小换气量提供新鲜空气,防止贼风;冬季饲料的消化率偏低,应做到及时清除粪便和更换垫草等,控制好湿度、微生物、粉尘、氨气等不利因素;在做好保暖的同时通风换气较好的禽舍,人进入后感觉不闷气、不刺眼和刺鼻。

3 营养保障关键措施

3.1 调整日粮组成和适当提高饲料投喂量以御寒

冬季天气寒冷,禽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正常,基础代谢大量增加。因此,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和禽体的生长阶段及时调整日粮饲喂量和日粮组成,提供不同的营养能量水平。以鸡为例,种鸡和未到上市日龄的肉鸡要提高其日粮能量浓度,如可增加玉米、糙米等能量饲料8%~15%的用量,以提高其抗寒能力。对已到上市日龄的肉禽,可以适当调低日粮营养浓度,减少饲料浪费。环境温度与蛋鸡采食量成反比,随着温度下降,采食量逐渐增加,温度每降低2 ℃,采食量增加2~3 g[2]。

3.2 蛋禽冬季饲料的适应性调整

冬季蛋禽采食量加大,摄入增加之后会加大蛋体积,给输卵管带来损伤,因此在冬季可以对饲料配方适当做一些调整。增加玉米和油脂,适当降低蛋白饲料,蛋白质一般下调0.4~0.6 个百分点为宜,添加功能型饲料添加剂[3]。可以多补充一些维生素A 和D 修复上皮黏膜,确保呼吸道第一层防护的完整。考虑到冬季采食量增加,禽体消化道很短的生理机构决定了随之未充分消化的饲料排泄物增多,禽舍内产生的氨气等污染增加,所以应适当调整饲喂方式,以少量多次为主,在保障御寒能量和产蛋营养的同时避免浪费。冬季在开灯后进行第1 次饲喂,日间饲喂2~3 次,在熄灯前2 h 饲喂1 次以保障夜间形成蛋的营养需求。当环境温度过低时,适当添加油脂(豆油、猪油1∶1 比例混合即可)提高能量水平。还可以通过在每吨饲料中添加5~7.5 kg 红糖来达到增加能量的目的。每月使用7~10 d 可以补充禽体营养,预防由于应激而造成的免疫机能下降,提高禽只生产性能。

3.3 其他养分的调整

适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来满足冬季禽类机体需求。玉米、麦麸是很好的饲料原料,但缺乏蛋白质、钙和磷。应及时补充豆饼、骨粉、食盐、贝壳、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组成的配合饲料,满足禽体发育和产蛋需要的充足营养,避免因营养缺乏引起腿瘫和啄羽等现象。维生素C 具有抗感染、解毒与抗应激等作用,通过增加维生素C增加蛋禽对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通过增加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助长骨骼和蛋壳的形成[3];通过添加维生素E 可以增强卵巢代谢功能,提高产蛋率;通过钙源饲料天然碳酸钙、石灰石粉和贝壳粉的增量投喂快速补钙,避免禽体因缺钙下软壳蛋,或严重时足趾抽搐等现象影响禽类健康。通过调整多方面养分的措施,尽量满足禽只在低温气候条件下的营养需求,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

4 日常管理关键措施

4.1 做好饲料饮水投喂管理措施

一是做好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在潮湿天气条件下,特别要注意饲料原料的储存,防止受潮霉变,避免因饲料原料质量不达标造成禽体摄入营养和能量不足、或发霉变质饲料使禽只染病等情况发生。适当添加1.5%~2.0%的斜发沸石缓解黄曲霉毒素对肉禽的毒害作用,添加钠基膨润土缓解黄曲霉毒素和伏马毒素的毒性作用,提高禽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二是做好饮水投喂措施。冬季家禽饮水量虽减少,但也应定期清理水箱水线,防止水体病原微生物滋生过多,保障饮用水的清洁卫生。可在禽舍内设置1 个温水箱,依靠禽舍内的温度给饮水桶传导保温。避免饮用冰冻水对禽体的应激反应。注意在饮水中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等抗应激保健药物,以提高禽体免疫力。三是适当提早饲喂时间。可以在05:00 时开灯喂食,让禽类通过采食活动产生热量,以抵御冬季24 h 最寒冷时期的冷应激反应。

4.2 做好禽舍饲养管理工作

一是要保持禽舍内清洁和干燥,及时清理禽粪,注意预防细菌性下痢如大肠杆菌、鸡伤寒、肠炎等。地面育雏时可用稻草、谷壳、细刨花或米糠等松软、吸湿性强的物质做垫料,寒冷天气适当加厚垫料,垫料必须充分晒干防止发霉。二是合理分群和淘汰。在进行疫苗接种和断喙时按照“强弱、大小,病禽进行隔离饲养”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群,加强护理,对生长停滞或病残禽只应及时淘汰。

4.3 补充光照增加蛋禽产能

可以采取上下交错双排LED 灯灯泡均匀排列分布在鸡舍内,对蛋禽进行均匀补光,避免死角,补光以总光照时间16 h 为宜。

5 疾病防控关键措施

低温气候时为禽类疾病高发季节,应提前做好生物疫苗免疫工作,在低温应激较大时要在饲料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增强禽体免疫力。周边有疫病流行时要采用周边封闭和消毒措施,避免禽群感染疫病造成损失。

5.1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加强免疫预防,密切加强抗体水平和禽群动态监测,要特别重视鸡新城疫(ND)、禽流感(AI)、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等疫病的发生。加强禽病的诊断,预防禽球虫病等冬春季常发病的发生,前瞻性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多轮免疫接种,获得坚强的免疫效果。在冬季来临之际,更应相对密集提前做好基础免疫工作,确保禽群进入冬季时抗体水平高,整齐度好,对疫病有坚强的抵抗力,保证家禽健康状况良好。

5.2 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低温气候环境下家禽的免疫力相对偏弱,尤其要将病毒拒之养禽场以外。做好定期常规的消毒工作,包括禽场关卡消毒、带禽消毒、场地消毒、器具消毒、运输工具消毒和禽场道路消毒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做好禽舍周围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细菌、病毒等侵入。

5.3 冬季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是应考虑到冬季气候应激情况。注意间隔用药或交替用药,做到对症用药,剂量准确,疗程合理,避免耐药性产生。通过饮水给药还要考虑冬季饮水量减小的客观情况,投药量和频率适当增加。二是治疗时应同时注意消除导致疾病、不利家禽生长的因素,如禽舍潮湿寒冷、空气浑浊、密度过大等环境因素。禽病治疗用药应抓早期,注意观察家禽的采食、饮水、粪便、精神状态等。发现异常马上治疗,治疗期间同步加强饲养管理,病后要加强家禽的护理和体质恢复,提高养禽场家禽整体体质水平,应对低温气候的不利影响。

6 结 语

低温寒潮气候对养禽生产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是禽体生长和产蛋量下降、饲料回馈减少、禽体易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极易造成较大损失。所以,在低温气候条件下养禽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冷应激,通过科学配制饲料营养、采取防寒保暖、合理通风换气、加强日常管理和疫病防控等综合措施,来有效减少低温寒潮气候给禽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尽可能地提供温度适宜的禽舍气候环境,畜禽才能发挥最佳的生产性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家禽通风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大直径筒仓横向通风设计的探讨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粤海饲料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船舶机舱通风相关要求及常见关闭装置分析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粮食入库后不同通风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