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7杨茂芽刘向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机械思政

杨茂芽 刘向红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基础上,为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真正效力,切实从专业课程方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旨在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在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实施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必须按照课程思政要求,以践行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新的育人目标为核心,对标课程内容,将要求落实落细,进一步厘清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要求落实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关键环节之中,综合提升育人质量和培养效果,对于培养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面向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课程建设本身与课程育人而言意义重大,然而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改革依然面临一定的难度,通过系统分析和广泛调研,针对影响充分发挥思政育人效果基础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把握方面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而是被赋予了比思政教育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课程布局中,思政课程聚焦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格局。因为思政课程聚焦点单一、课程时长占比受限等原因,对学生的影响面相对有限。然而政课程之外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比学生学习总时长的绝大部分,主要发挥了传授专业知识的作用,对于学生在性格塑造、职业素养、爱国主义、劳动教育、集体主义等综合素质养成方面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难以形成规模育人效应。但是课程思政的提出,将思政课程的聚焦点进行了放大,其内涵也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作为专业课程,必须真正理解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内涵,才能将课程思政想要传递的内涵有机融入进专业课程教育,实现潜移默化,提高育人质量。

(二)教材内容方面

教材作为专业课程知识传递的载体,其现有教材体系是按照重点落实专业知识传授而进行构建的,课程思政强调的思政元素关键核心点内涵并未纳入教材内容整体布局,仅仅依靠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个性化融入,加之教师的个人素质区别很大等缘故,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育人效果。同时,由于绝大数课程采用的教材编制模式不是活页式教材,新增的课程思政元素也难以快速融入现有教材之中,从教材的动态建设角度看,也是极为不利的,急需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新背景下实施教材改革,进一步优化内涵,提高质量,提升育人合力。

(三)教师团队方面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是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直接决定者,尤其是教师对课程服务的专业、专业对标的产业、产业服务的行业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专业产业行业发展历史背景熟悉程度,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课程授课采用教师单人单班授课,教师中具有企业一线经历的教师数量也不足,难以构建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要真正做到既把传授知识做好,又能较好地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组织与实践育人方面

课程思政育人想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仅仅依靠传统课堂组织的方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目前课程传授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可能讲了很多东西,学生能够有效吸收多少,是否达到既定育人目标,其效果难以进行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属于被动式学习,学生的探索欲未被完全激发,不利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发挥。同时,传统课堂组织模式下,“说”课程思政味道比较常见,实践教育的切实感难以达到。比如要将劳动教育、礼仪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红色基地熏陶、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精益求精等精神内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不进行实践体会是根本无法有效实现的,因此需要开展更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实践课堂”,解决内化教育不足问题。

二、实施路径探索

为切实发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综合育人目标,培养适应机械行业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本课程对应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显著增强学生在机械类专业领域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力。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课程思政需求优化育人目标

按照课程思政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培养要求,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原有培养目标,即帮助学生建立机械创新设计的思想,从机械创新的理论出发,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为了实现课程思政要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需要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本课程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中,及时将课程思政要求的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精神内涵,内化为课程专业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以新的育人目标引领课程建设和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建立配套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属于机械大类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的讲授、创新设计的实践等内容,课程七大项目几乎涵盖了创新创业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探索精神、团队意识与责任感等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团队需要在深度熟悉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要求,面向课程全部内容逐章逐节梳理出相关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凝练总结,然后对标课程七大项目内容,按照元素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原则进行综合布局,形成各项目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案例集,总体上建成课程配套的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同时,结合国家最新要求和课程教学中反馈的问题进行素材的动态更新,保障课程配套思政元素案例库服务课程建设与专业育人始终契合时代需求。教师团队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有效选择使用,比如在讲授项目一中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可以通过“从创新技术发展看国家兴衰”“各国创新技术大对比”等课堂环节,以及参观学校科技馆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从事机械行业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提高爱国主义精神。

(三)对标课程思政元素库案例库,实施教材内容改革

传统机械创新设计教材内容布局已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背景下动态教材建设需求的资源整合度高、机械行业素材变化更新快、教师个性化、学生多样性等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有课程思政特点的教材可以按照教材活页化思维进行整合,以企业典型案例作为专业课程项目任务的技能素材,增强课程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度。同时结合配套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根据本课程服务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和教师专业特长领域,在从案例库中匹配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完善和新增相关元素案例,为项目任务实施教师匹配最佳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形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最佳黄金组合,发挥育人合力,更容易达到相关项目教学任务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项目二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时,针对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环节,可以在案例库中选用乔布斯与苹果手机、诺基亚手机为什么快速被淘汰等典型故事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入,同时拥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参与企业机械创新产品研发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创新的价值,进而反过来与学生一起来分析梳理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学生参与了分析过程,自然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将教学体会和新的知识点可以随时记录在活页教材预留的空白区域,方便后期的复习和总结。教师可以及时将授课环节中反馈的问题及优秀经验进行凝练,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四)系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授课能力,打造业精技强的授课团队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其德育高水平的高低和个人课程思政育人水直接决定着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授课质量。为了系统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各级课程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或者兄弟院校短期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加之实施集体备课,充分吸收集体的智慧,做精做细课程的课前准备。同时积极通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竞赛性项目,激发教师的探索欲,变被动为主动,既能增长授课技巧,又能拓宽了教师认知视野,将教师培养成能讲好课程思政“故事”的行家里手,这样的话,即使课程专业知识偶尔有点枯燥,也会因为配套课程思政元素兴奋点的引入,增强课程授课环节的吸引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与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吸引企业掌握机械创设计理论、熟悉机械创新产品研发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学团队,既能实现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利用机械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对机械行业企业技术背景、发展历史和技术现状等熟悉的独特优势,校企共同构建教师团队,充分在课程建设和授课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育人质量。

(五)实施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面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实现育人提出的新要求,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实施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传统课堂组织形式下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难以进行评价。急需借助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机遇,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线,改变传统课堂组织模式,按照《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内容特点,自主选择小组讨论法、项目化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进行任务布置,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聚焦任务进行探究型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增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理论学习的新引力。比如在项目四创新设计的基本技法中,针对集思广益法(头脑风暴法)学习时,不再直接讲授其概念、原理和使用要求等,而是直接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同学们提前了解规则,引导他们围绕雨雪天气高压电线如何除去积雪这个话题展开分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讨论成果,并展示他们对集思广益法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便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再结合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协助大家科学有效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学效果要比直接传授好得多。

(六)增强“实践课堂”教育环节,解决内化教育不足问题

在深入梳理机械创新设计七大项目任务内容基础上,将机械机构创新设计与机械系统创新优化等与动手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机械创新实践实训室进行授课,按照小组任务式独立完成,通过机械创新机构的搭建与实践、机械系统创新的功能优化等环节,一方面强化了学生机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学生分组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在集体主义、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表达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通过课程内容对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锻炼周,实施在授课环节以个人形式谈劳动教育体会与认知,促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辛苦供自己上学的不易,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企业技能大师、优秀员工等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共享企业文化、企业使命、企业管理机制、企业人才特点等,助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课中新增“我来谈礼仪”大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知廉耻、讲礼貌,切实提升自身文明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配合学校红色教育活动安排,实施红色事迹分享、我想对先烈说句话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志向,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

三、 结语

伴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推进,职业教育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兼具爱国主义情怀、熟悉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创新方法、跨专业融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需求正变得异常迫切。国家课程思政的实施为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深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从优化课程目标、完善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对于推进专业课程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需求的机械类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机械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调试机械臂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单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