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2022-11-26陈艳茜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湖南省院校

陈艳茜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攻方向。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022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再次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更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紧密出台背景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重要成员,其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对于产教融合的深化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现状的调查。就此,本文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现状展开调研,分析其参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省长沙、株洲、郴州、娄底、张家界等14个地市的高职院校教师。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深度访谈为辅。访谈方式有电话和面见,访谈内容主要是高职院校关于教师社会服务考核要求、激励政策以及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举措等。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教师社会服务相关文献和已有社会服务问卷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师访谈结果,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教师社会服务认知、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以及社会服务形式等多个维度,共27题。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共收回有效问卷230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1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涉及不同年龄、教龄、学历以及职称。调查对象来自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等多个地市,以长沙市居多,其地区分布情况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地区分布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调查的随机样本比较理想。调查对象中,女性教师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性教师,其性别构成有所失衡;在年龄方面,30岁~40岁的教师占比38.26%,40 岁~50 岁的教师占比41.74%,多数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年龄构成合理。学历方面,硕士及以上的人数148 人,比重为64.35%,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较高;在职称方面,初、中、高级职称分配相对合理,但教授职称占比相对较少。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续表

(二)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认知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认知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涵非常了解者占比10.87%,不了解者仅占比1.3%。可见,绝大部分老师对社会服务内涵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了解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关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求方面,不了解者占比16.09%,非常了解者占比10%。表2数据说明,非常了解国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求的教师还不够多,还有少部分老师需要加大认知力度。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意义方面,认为很有意义者占比87.83%。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这种认知之下,其社会服务参与意愿理论上应该是强烈的。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非常强者仅占比10%,比较强者占比47.83%。整体而言,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比较强,但是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对开展社会服务意义的认知状况存在一定矛盾。由此,有必要追踪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背后的影响因素。

(三)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调查对象中,参与社会服务者占比84.78%,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比例较高。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形式有培训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资源共享服务等。其中,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比例最高,数值为56.52%;其次为培训服务,数值为39.57%。整体而言,现有教师社会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科学研究服务占比还不高。

近3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年均时长具体如图1所示。20%的教师年均社会服务的时长为0,25.22%的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时长在1周之内。可见,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近3年社会服务投入时间还不多。进一步调查,了解到教师社会服务主要是在寒暑假,因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能够投入社会服务的时间比较有限。

图1 近3年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时长

近3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次数具体如图2所示。近3年,23.04%的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次数为0,31.3%的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次数为1 次。数据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频次还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社会服务平台不多,另一方面与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有关。

图2 近3年教师年均社会服务次数

社会服务参与角色方面,16.09%的教师担任主持人,42.61%的教师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社会服务。可见,多数教师是以一般成员身份参与社会服务。

(四)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已有文献研究,设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8个驱动因素,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设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13个制约因素,具体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驱动因素

表3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8 个驱动因素中,均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个人收入”“为跳槽做准备”“拓展社交”这三个因素的均值位居最后三位,说明高职院校教师愿意参与社会服务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收入。

表4数据反映,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13个制约因素中,均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激励机制不够”“缺时间和精力,教学任务压力大”“社会服务所需的实验条件、设备条件等硬件不足”,说明目前制约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激励机制不足、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健全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参与社会服务报酬比较低”在13个影响因素中位居末位,进一步说明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与经济利益关联性不大。

表4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制约因素

三、研究结论

(一)社会服务认知还有待加强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职能,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教师社会服务认知水平对于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湖南省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教师虽然认为参与社会服务很有意义,但是对社会服务内涵以及国家要求的认知整体还不够深入,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求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二)社会服务参与程度有待加深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比例达84.78%,占比较高,但是教师社会服务的频次、时间、角色以及形式与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程度还有待加深。这样的现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3-4]。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还有所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53.48%的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前无企业工作经历,有1年以内企业工作经历者占比仅为14.78%,1年~3年企业工作经历者占比仅为17.83%。可见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行业实务经历不足。这样的工作背景势必对其社会服务能力有重要影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有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要求,但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教师真正深入企业实践、继续教育时间不多,难以有效推进自身技能和知识的更新,个人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社会服务参与动力还需激发

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社会服务很有意义,但是社会服务参与意愿非常强者占比仅为10%,比较强者占比则为47.83%,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意愿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如果有机会,您主观上想参与社会服务吗”这一调查问题的回答,只有45.65%的教师愿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由此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动力还需激发,学校关于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硬件建设还需要加强。在现有高职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的背景下,有效的激励政策无疑是推进教师深度参与社会服务的良方。但是,调研结果显示,仅55.65%的学校对教师社会服务有政策要求,仅32.17%的学校制定了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可见,高职院校亟需健全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机制。

四、建议

(一)政府、院校、教师共同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认知

教师社会服务认知的改变是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的首要前提。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观念,认识到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相辅相成。参与社会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教师的个人时间,但实际上,社会服务的参与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还能帮助教师深层次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从而促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其次,政府和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宣传。在内容上,除了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社会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外,还可以积极宣传社会服务贡献突出的人物、单位;在形式上,除了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外,更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政府和高职院校可在官方网站设置社会服务专栏,及时推送国家关于社会服务的政策文件,帮助教师从官方渠道了解社会服务最新动态。

再次,政府和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主题培训。培训内容除国家关于社会服务的政策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服务的意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培训方式不应局限于线下培训,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培训效果。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主题培训时,应该对培训内容、方式、考核要求、培训结果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督导,以切实达到培训目的。

最后,高职院校教师要适时登录国家、地方职业教育相关官方网站,订阅有关职业教育的权威公众号,密切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主动学习国家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关政策文件,领会政策文件中关于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要求,并贯彻实施。

(二)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第一,政府应发挥校企合作主导作用,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增加教师社会服务实践机会,让教师在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第二,政府和高职院校要积极举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主题培训,合理设计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可包括专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开发、技术开发、技术指导等)、管理咨询能力、培训服务、科研创新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并对培训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强化培训效果。第三,高职院校要主动邀请企业资深导师,深化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有效互动,并组建创新型团队,加强团队成员在技术研发、创新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第四,政府和高职院校应开展与社会服务相关的论坛、总结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校企、校校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找到个人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突破口。第五,教师自身需要主动迎合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需求,合理安排时间深入企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需求,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第六,教师不仅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培训、促进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学用结合,不断强化自身社会服务能力。

(三)优化机制,增强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动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相关制度,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和促进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其次,政府和高职院校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建立教师社会服务专项资金和活动计划,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再次,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教师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最后,高职院校应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和成果进行绩效考核,依据其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层次、贡献度以及成果辐射力等方面进行科学量化,给予相应奖励,并在职称评审时有所倾斜。

社会服务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内在需要[5]。教师作为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骨干力量,其社会服务参与状况对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状况与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从社会服务认知、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社会服务动力等方面来拓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产教湖南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