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教研:劳动教育课程化的重要路径

2022-11-26赵枫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必修课教研劳动

文∣赵枫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以往劳动教育的根本标志。价值观培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学段需要设计劳动教育载体和路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供了劳动教育四种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下简称“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下简称“渗透课”)、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渗透课是系统性实施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是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目标指向和着力点。与其他劳动教育途径不同,劳动教育课程化内在规定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的自然统一,客观上促进了劳动教育保障条件的落实和完善。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已有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构建包含必修课程在内的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回归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地方教研部门应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化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研,以专业的教研助力劳动教育课程化。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享珠海市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的经验和思考,以飨读者。

一、教研归位:劳动教育主导力量的转向

劳动教育主导力量的性质决定劳动教育推进的行动取向和路径选择。在以“行政主导、教研配合”的结构中,行政力量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牵引作用,教研从属于行政、服务行政决策;而在“教研主导,行政保障”的结构中,教研力量居于主要地位,发挥引领和创新作用,行政保障高质量教研的完成。教育行政主导往往表现为行政和工作思维,具体化为政策护航与项目驱动,具有强制性,化项目为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实现育人目标由应然要求向实然转化。教研主导常常表现为专业引领,注重从学生、教师和学科的立场出发,强调研究思维,通过深入研究把握工作对象的本质,引导教师在把握对象本质以及对象间的关系中创生方法。一般而言,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行政主导、教研配合”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教育改革由平稳期向内涵发展期过渡时,“行政主导,教研配合”应逐渐让位于“教研主导,行政保障”。

历史上,劳动教育与德育、技术教育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劳动教育依附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德育课程来实施,劳动教育独立性丧失。新时代劳动教育从依附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独立。然而,对劳动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刻板印象,导致广大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纯粹的劳动思想观念改造和劳动技术学习,陷入严重的路径依赖,而这一现象在主抓德育的思政部门尤为突出。在“行政主导,教研配合”的模式下,思政部门往往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按照德育的一套思路和方法来推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地位被严重低估,劳动教育课程被忽视,活动组织取代课程建设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热闹纷繁的体验活动让劳动教育陷入有劳动无教育的境地。然而,劳动教育与德育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教育,劳动教育以统摄德智体美四育而居于核心位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育人成效最终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来体现。

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以新的组织形式来实施,需要将劳动教育引导到课程化的道路上来,形成“教研主导,行政保障”的工作格局。2020年10月,珠海市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研制度》,提出各级教科研部门要主动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由学校副校长和教务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推进,德育、团委等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围绕建设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定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建立市区两级劳动教育教研团队,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公开课制度,系全国范围内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市级学科教研版图,并组织了数次劳动教育市级教研活动。

二、制度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的保障

在2020年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珠海市正式确立了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的专业地位,先后制定了《珠海市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开放日)制度》《珠海市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管理办法》。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的目的明确,旨在通过开设市级公开课(开放日)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育人实效,促进教师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市级公开课(开放日)研讨活动,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基于“纲要”的劳动教育实践,进一步规范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实施行为;通过搭建市级公开课(开放日)平台,展现教师教学特色,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供路径。珠海市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分为两种类型:必修课和渗透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还包括选择性必修课和拓展课;渗透课,即在学科课程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科课程是除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以上三个学科一般作为必修课的载体)以外的其他所有课程。为充分利用教研资源,提高教研资源效益,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采取申报制度,要求学校提前一个月申请,明确主题、授课者、时间、地点、渗透的学科等信息,每次需申报两节公开课,一节“必修课”,一节“渗透课”,并邀请学科课程教师参与教研。珠海市还对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渗透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规范,为教师提供标准化模板,引导教师在遵循一般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设计。

三、专业评课: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的关键

教研的精髓在于评课,没有评课或评课浮于表面,教研活动容易简单化为行政视导。教师所感受到的仅是行政权威而非专业权威,教研员被认为是行政官员的代表,而不是专业的化身,学科教学和教师发展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研要走专业评课道路,专业评课能够帮助教师深入劳动教育及其课程的本质。下面结合两个课例分享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一)案例及点评

【例1】

《走进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种植》是由金湾区军舰小学徐老师面向四年级学生执教的一节必修课。本节课是单元主题“栽培新技术”的大单元的第四节,前期学生已经完成了扦插月季、地膜覆盖种植、无土栽培等劳动环节,后续学生也即将开展成果分享。毫无疑问,本节课劳动教育的“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智力与体力的复杂劳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复合劳动。

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培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虽然认识技术、学习技术、操作技术、应用技术、创造技术是本节课的主线,但授课教师并没有将本节课上成劳动技术课,而是将劳动价值观的树立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在学习技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安全规范劳动、质量保障。

授课教师按照问题研讨、确定技术手段、设计种植方案、教师演示示范、学生实践操作、小结分享、关键问题讨论、方法比较、反思评价等步骤来开展,囊括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关键环节”的主要内容,严格执行了国家文件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精神。以问题为导向,以劳动任务为驱动,注重劳动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扩展,事先强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突出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课后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劳动所感、所获,提升劳动、劳动成果的认同感。

【例2】

《中国美食》是由金湾区军建小学叶老师面向二年级学生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本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会认16个生字,能准确读出课文内出现的11道菜名,能说出制作这些食物的烹饪方法,通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选题上看,本节课选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美食作为渗透劳动教育载体(主体)是非常贴切的,“食”是儿童经验世界的重要内容。“食”可以承载学生识字和了解美食的目的。当然,要从“食”什么走向怎么“食”,劳动不可缺少,因此,“食”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这就为《中国美食》渗透劳动教育奠定了逻辑基础。

授课教师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程作业等方面渗透劳动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授课教师确立了“了解不同的烹饪方法和饺子的花样包法;知道番茄炒蛋的基本做法;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产生参加劳动的意愿”目标,其包含了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教育价值观的目标,与劳动教育本身的目标是一致的,尤其关注劳动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内容方面,授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菜名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对菜名构成规律的总结,以菜名的结构为基础,润物无声地分别从“烹饪”和“食材”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元素。“烹饪”一般涉及菜品制作的工序和方法,自带有劳动技能元素,“食材”往往是一定辛勤劳动的成果,蕴含了正确对待劳动成果(粮食)、劳动人民观念元素。“烹饪”方法与“食材”的组合又孕育了复杂性劳动的种子,学生以创新美食为目标,开动脑筋设计新美食,同时论证新美食的可行性。这种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劳动的“有意识性”。人类劳动往往是有目标、有计划,在一定条件下实施的劳动,而非娱乐化劳动、纯体力劳动。在教学过程方面,分享与讨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让学生分享欣赏美食的心情、参与制作美食的感受,一些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在观点的碰撞中得到扭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加强。在教学评价方面,授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结果,烹饪的菜肴可能美味可口,也可能难以下咽,烹饪失败可以让人得到锻炼,制作成功可以推动人继续前进。在课程作业方面,劳动教育元素被显性化表达,即学生需要回家按照课堂设计的菜品、观摩视频烹饪一道菜肴。

(二)如何点评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渗透课”

1.必修课

评价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是否采用大单元设计。事实上,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只有将必修课延展至大单元范围,教师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是否实现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才能清楚本节课在实现该目标中的定位。因此,评价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是评价这节必修课所在的单元。二是是否以问题为导向。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去体验劳动,搞娱乐化、休闲化、机械化的劳动,而是要解决真实问题。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劳动不是劳动,也就谈不上劳动教育。任何打着劳动教育旗号,把学生放归田园,而不是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完成指向问题的劳动任务,这样的劳动教育或者说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没有效果的。三是是否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不带着任务去劳动,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也不可能有劳动教育效果。四是是否实施项目化劳动。大的劳动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有的子项目在课堂上完成,有的子项目在家庭或社会完成,课堂上完成的子项目应该是劳动成果的展示,劳动经验与感悟的分享,劳动疑难问题的探讨与思维碰撞,这是树立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时间极其宝贵、有限的情况下,涉及劳动环节的子项目应尽可能安排在课下。

2.渗透课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绕不开三个话题:一是劳动教育元素是什么;二是应该挖掘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哪些劳动教育元素;三是如何将挖掘出来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毫无疑问,这三个问题是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决定了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限度。劳动教育元素是什么?是劳动教育目标,抑或劳动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劳动教育元素与劳动元素一样吗?可以以劳动元素代替劳动教育元素吗?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我们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本质的回溯和准确把握,无法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也就无法厘清劳动教育元素的构成,甚至可能出现把劳动元素当成劳动教育元素的情况。

当然,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也绝不是“渗透”那么简单,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包含了两层含义或者两个过程,一是“挖掘”,二是“渗透”。学科课程究竟有哪些可选的、适合的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到学科教学?这是由“挖掘”所决定的,没有对学科课程劳动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也就不可能为有机“渗透”提供源泉。对某学科而言,学科课程标准是重要的学习依据,学科教材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构成了学科课程的全部。因此,挖掘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也就是挖掘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的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教育元素挖掘是一个显性课程隐性内容的显性化过程,对学科学习而言,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是显性课程,然而,对劳动教育而言,这些内容却是隐性的,挖掘的过程就是把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劳动教育元素显性化,从而为劳动教育元素在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学科教师基于学科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从字词、语句、段落、表达、情感、意蕴、插图、图片、实验、操作、实践、作业等方面挖掘其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或者说建立学科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元素的关系。

“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渗透”,也就是如何将劳动教育元素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从教学环节上看,劳动教育元素可以渗透到课前、课中和课后;从教学的构成要素看,劳动教育元素可以渗透到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科任务。应利用好作为教学方法的“劳动”,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至于什么样的渗透课最理想,我们认为建立在“劳动”教学方法上的劳动价值观渗透课是比较理想的“渗透课”,它体现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劳动”基础,摒弃传统德育中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灌输、活动和实践(劳动与活动、实践有区别)。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会延伸出一个新话题,即“限度”。学科课程是有边界的,劳动教育也是有边界的,这意味着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是有限度的。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学科教学课,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科学习目标,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以劳动教育目标代替学科学习目标,或者说突出劳动教育目标而弱化学科学习目标,则会导致把学科课程“渗透”没了,有的只是劳动教育味,丧失了学科主体性。反之,若劳动教育渗透不足,这样的课也无法体现它的学科劳育价值。

理想渗透课的背后是渗透课的教学评价问题。如何评价一节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至少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是否完成了学科学习目标,是否丢掉了学科味,这是底线;二是,是否达成了劳动教育目标,则是上线;三是检验学科学习成效,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否比未渗透前更好,即以劳增智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渗透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该节课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劳动教育的渗透是否全面,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渗透,如何合理把握过度渗透与渗透不足、自然渗透与生硬渗透等。

四、结语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珠海市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劳动教育课程教研体系,申请劳动教育市、区级公开课被大部分学校作为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授课教师反映,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加深了自己对劳动教育以及课程本质的理解,厘清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深刻体会到了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价值,提升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设计能力以及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水平,实现了劳动教育由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的转变。

猜你喜欢

必修课教研劳动
鲸宝宝的必修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热爱劳动
凉山羊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