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最美公路》中的社会、语言与空间修辞

2022-11-26佟延秋刁航

电影评介 2022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公路文化

佟延秋 刁航

交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更谱写了这条发展轨迹上的中国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目标。纪录片《最美公路》于2018年在腾讯视频上线,该片采取了有别于BBC《伟大工程巡礼》和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推出的《超级工程》等侧重于用宏观视角展现工程恢宏气势的纪录片;而是另辟蹊径,更加关注工程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多元化的视角聚焦公路建设背后的经济、民生与生态,带给了受众全新的审美体验。纪录片《最美公路》分为:《挂壁》《跨海》《越野》《通途》《遁地》和《飞天》六集,每一集都侧重于讲述与公路建设息息相关的民生经济、生态与文化。

一、主题视角的多元化解构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复杂的公路网串联着中国发展的历史与未来,也书写着属于亿万中国人的故事。纪录片《最美公路》的主题愈加具象化到“人”、生态与文化,它不再花费大量的笔墨讴歌由国家斥巨资修建以期彰显雄厚国力的超级工程,而是将焦点聚焦于助力人民实现高质量生活的经济、生态和文化等领域。

(一)区域交通与民生经济的互联

一条公路的贯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纪录片《最美公路》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没有将样本范围片面地框定在国家组织修建有雄厚财力支撑的“超级公路”,也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公路贯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聚焦个体,聚焦民生。在第一集《挂壁》中,选择了由河南郭亮村村民自发组建施工的公路。这个村落隐匿于太行山15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公路开通之前与世隔绝,村民外出只能沿着720步狭窄的天梯攀登,抬头是悬崖,低头是深渊,这里的村民世代面临着“看病难、上学难、婚嫁难、养猪难”四大难题。导演将镜头对准挂壁公路的修建人之一——申河山,用他的采访画面向受众传达了公路修通之前郭亮村的贫苦:

“我的童年是很糟糕的,我的童年很痛苦,整体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都是很贫穷的……其实当时的稀饭大部分就是野菜和树叶子,粮食很少,你说能不饿肚子吗,穷嘛”。

不同于由专业团队设计、大量精密仪器勘测的公路修建模式,这条仅长1200米、宽6米、高5米的挂壁公路,是村民用炸药和原始工具开凿了超过26000立方米的岩石修建而成的。随着这条公路的贯通,粮食、化肥源源不断地送入村中,日子不再拮据,郭亮村的种植业得到了发展,住宿、娱乐等文化旅游产业的出现,攀岩等体育旅游业的兴起,郭亮村的繁荣生活通过一帧一帧的画面展现了出来:餐桌上有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农家乐里住满了来此写生的艺术家……

“路通了,化肥能运进山了,整体环境改变了,我们生产队种小麦了,而且那时候集体分配,每口人60斤,60斤多厉害”,申河山现在面对镜头依然唏嘘不已。

“贸易的增长着实有效地改善了雅西高速沿途居民的生活”。

第六集《飞天》将镜头对准了西南小镇——云南宣威。在过去,宣威火腿是只能在当地人家中才能品尝到的美味,便捷的公路网使集中化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可能,也使宣威火腿被端上了全国家庭的餐桌。火腿制作传承人管升阔面对镜头时说:

“原来没有修好北盘江大桥之前,像我们要到北盘江,到水城,我们开车送火腿到那地方,要四五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送到了。所以这个大桥的修建对于我们宣威乃至云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注民生,成为纪录片《最美公路》在创作时的重要视角,这种叙事模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得公路修建与民生发展互联互通。

(二)自然生态与公路系统的耦合

随着生态系统成为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也意识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1]纪录片《最美公路》使用了大量镜头展现生态环境。在第二集《跨海》中,地处江西鄱阳湖的吴城镇,每到枯水期水位下降,浅水区会形成滩涂湿地,成为候鸟越冬的天堂。每年秋末冬初,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候鸟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跋涉来此筑巢过冬。但由于湖水涨退,到了雨季,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会不可抗地变为湖中孤岛。古镇唯一通往外界的陆路便是永吴公路,但吴城镇的居民为了不影响候鸟迁徙和当地的生态,坚决不修建高架路面,为候鸟们保留了滩涂湿地,这条最美公路可以说是由吴城镇的居民和候鸟群共同建造的。为了守护这片滩涂湿地的生态,养护巡逻队在此日日驻守。

“我们每天都要保证这边有人来巡护,预防湖里面有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现在温度这么高,我们也怕会有一些死鸟”。

最早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土壤是几年前湖南的镉大米,在南方有色金属矿藏丰富,降雨量大,土壤本来就呈酸性,被活化的重金属进入到作物籽粒,没有啥稀奇的,当时竟然有些专家说是磷肥施用引起的,真不知道他的数据来源于哪?之后国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高度重视,也划拨资金用于治理,可很多地区却怕一旦他们接受了治理资金,会让外界以为当地的农产品是不安全的而拒绝。

这是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站长舒国雷在采访时透露的。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公路修建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在《跨海》这集中邀请了《朱鹮》舞蹈的舞者朱洁静参与拍摄,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全方面地渗透全片。

第三集《越野》展现了沙漠中修建公路的巨大困难。除了展示固沙工程外,也将镜头对准为保护这条穿沙公路、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而默默努力固沙的居民。面对以每年950平方公里速度扩张的戈壁,额济纳牧民嘎布亚图在风沙源头额济纳种植胡杨近12年。

“我们的老人们说过,我在小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一片大草原,或者是马子进去都看不见,我说不可能的,胡说,结果确实是那样……我在小的时候看到的地方,现在已经干枯了,已经沙漠化了……这为家乡,咱也得做一点事吧,完了以后我就种植胡杨,已经种了12年”。

作为戈壁变迁的见证者,除却胡杨,嘎布已经在超过5000亩的土地上种植了近万株梭梭树。

“5000亩以后,感受到一种什么极大的好处呢,一个是把原有的,原生态的那些植被,他会生长,再有的话,环境中的一些小动物,繁殖了很多。”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理念在纪录片《最美公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交通建设是人力作用下的公路系统与自然生态在现代科技作用下和谐共生的结果,并与以最大限度保护着生态的态势进行耦合。这将为中国科技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最好的素材。

(三)现代公路与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文化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纪录片《最美公路》涉及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了公路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的动人故事。

第六集《飞天》讲述了位于贵州黄果树旅游区内被称为“蜡染之乡”的石头寨。在这里,传统的布依族蜡染技艺自古只在女性中传承,而公路贯通带来的新时代文化,让武德华打破常规成为第一位蜡染男性传承人。武德华母亲回忆起孩子学习蜡染的过程说:

“我画的时候,他就偷偷跟我学,我说你不要画了,这个是女人画的,不是小孩子画的,他说男女都是一样的,怎么不会传给我”。

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传承脉络。而生在新时代的武德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进行结合,让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回现代世界。

“像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些蜡染衣服,也是比较传统的工艺……它是现代的款式,因为我们现在使用传统的跟创新的融入,所以现在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一点”。

公路的贯通让蜡染技艺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开启了商业化模式,为传统技艺的发展留下良好的范本。正如解说词所说的那样:

“年轻的文化传承人们见证了时代的改变,也用改变回应着时代”。

第五集《遁地》中,陕西柞水县与西安市的直线距离仅75公里,但高大的秦岭让盘山公路的往返路程徒增一倍。柞水作为国家级的渔鼓之乡,被秦岭切断了外部资源的输入,也阻隔了渔鼓文化的传播。秦岭隧道的开通,带给了柞水渔鼓文化与外界更多的沟通机会,柞水县渔鼓表演爱好者叶正印直言道:

“要传承下去,就要考虑渔鼓的制作的问题,因为现在的科学比较发达,渔鼓这个古老的乐器也跟上了新的时代”。

现代公路在不同地域的出现,打开了原本闭塞的文化世界,创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沟通交流的机会。现代公路和传统文化的协同作用,为传承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与范式。

二、语言系统的多维共生

(一)画面语言的空间编码

纪录片《最美公路》的画面空间大量使用了空镜头、特写镜头,以表现公路修建过程的全景,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渲染情绪,带给观众多维度的视觉感受与情感体验。如在第一集《挂壁》中,公路修建人申河山说道:

“小时候吃一顿饺子都算奢侈”。

如今在申河山的日常生活里,餐桌上满满当当地摆着冒着热气的饺子。对饺子的特写镜头预示着郭亮村挂壁公路的贯通对当地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第二集《跨海》中则运用大量空镜头展现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架高路面,所以几乎与水平面持平的永吴公路的全貌,让观众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鄱阳湖吴城镇居民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牺牲。同时该集还记录了大量候鸟在此地栖息的图景:蔚蓝的天空下保持队形翱翔的候鸟、滩涂湿地上单脚站立的一群群雪白候鸟、在金色阳关下不停扇动翅膀飞跃水面的候鸟……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凸显了这条水上公路为保护湿地所做出的贡献。第三集《越野》为观众展示了建立在戈壁之上的京新高速,特写镜头的运用创造了戈壁中一望无际的沙漠与蜷缩枯死的胡杨交相辉映的奇异美景,也通过镜头向人们传达了自然渴望被救赎的声音。

(二)外化语言的内化表达

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包括:解说词、对白、独白、背景音乐及音效等[2],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纪录片内容的外化形式。声音元素在纪录片《最美公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在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表达形式。如第三集《越野》中绥满高速沿线草原在那达慕大会时的解说词:

“那达慕,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娱乐游戏’,最早是成吉思汗为将士们举办的游园会……而这一切都是沿着绥满公路骑行的练明乔不容错过的”。

这段解说词的运用为观众解释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那达慕大会的同时,也暗示着绥满公路的蒙古族文化已经被更多人知晓。在第四集《通途》中为表现花椒是四川的文化名片之一以及汉源县清溪镇花椒的优良品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画外音。采摘花椒时花椒旋转着落入竹篮发出摩擦的“哗哗哗”声、剁菜时节奏明快的“铛铛铛”声,甚至滚烫的热油淋在花椒粉中轰然发出的“滋啦滋啦”声等,通过这些现场拾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清溪镇花椒的鲜活生命力。

(三)历史影像中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作为社会之镜,具有再现历史、反映现实的作用。特定的社会成员通过观看影像共享历史的过程和结果完成集体记忆的建构。[3]在第一集《挂壁》中,使用“搬演”的方式讲述了始建于1937年,在抗日战争中诞生的滇缅公路。这条逾1140公里的公路,始于云南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在中国面临东南部国际运输线相继被日军切断的局面时,这条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4]而这条被世界众多工程专家预言修建时间至少要三年起步的公路,中国人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修筑完成。黑白的历史影像还原了当时人们前赴后继开山筑路的画面,小到七八岁的孩童,大到背脊弯曲的老者,都奔赴修路现场,高举锄头碎石开路,面对缺粮少食的状况,民众自备干粮席地而食。20万民众,冒着被敌军轰炸的风险在丛山峻岭间不舍昼夜地修筑公路,也正因如此,滇缅公路被当时美国媒体称为奇迹。滇缅公路的贯通,使得大批援华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大量有色金属被运往其他反法西斯战场。这段影像在整部纪录片中看似突兀,却间接地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前人排除万险筑路的精神类似,30多年后郭亮村的村民不畏艰辛开山修路依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纪录片《最美公路》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影像的取舍与再现,引发了观众对这段辛苦筑路历史细节的集体记忆,激发了大众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从而达到了延续集体记忆的目的,促进了民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再认同。

三、技术美学下的空间修辞

(一)拍摄技术提升沉浸式美学共情

纪录片《最美公路》中大量运用航拍技术,展现了不同公路的全景视角,为受众提供了崭新的视觉享受。航拍的视角能为受众展现平日无法欣赏到的特别美景,也赋予了各种公路景观独特的观赏视角。一条公路的美,重点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纪录片《最美公路》每集的片头都会运用航拍技术多维度展现本集公路的全貌。第六集《飞天》中讲述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都格镇的北盘江大桥,全长1341.4米,垂直高度565米,是当时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在它之下可以放置一整座帝国大厦,被外国媒体称赞为“飞天奇迹”。航拍镜头的大量运用,全方位地展现了这座大桥的宏伟与壮观,高度还原了北盘江大桥的实景,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第五集《遁地》中的中国最长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单洞长18020米,最大埋深达1640米,它的建成让柞水到西安的行程缩短了60公里,行车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镜头缓缓上升至秦岭山脉上空,再由高空降至地面,生动地展现了秦岭隧道的埋深,以独特的视角给受众带来了视觉感受新维度。第二集《跨海》用大量航拍镜头展现了鄱阳湖候鸟在此聚居的场景。澄澈的湖面、壮观的落日、浩大的候鸟群,都为这条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架高路面的水上公路增添了美感。鸟瞰视角下的公路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与周边事物的空间关系等方面都一览无余。这种运用拍摄技术而建构的技术美学体验,让视觉感官体验升华为心理景观体验,是纪录片实践的重要方向。

(二)数字特效促进外延式美学延伸

对那些难以实拍或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拍摄场景,可以考虑使用数字特效完成,从而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5]纪录片《最美公路》为提升影片的真实性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受众清晰直观地感受筑路过程,大量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相结合而构建的数字特效可以还原各类修建场景。第一集《挂壁》中的郭亮公路,由于是村民自发修建,已经没有可以展现的史料镜头,只能通过数字技术还原13位村民是如何使用炸药在1000多米的悬崖上开凿出了这条挂壁公路。类似的虚拟技术,在第六集《飞天》中的北盘江大桥也有所体现。为了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北盘江大桥的高度,后期技术人员通过3D动画将帝国大厦的模型图一比一地放置于北盘江大桥下方,直观地展示了北盘江大桥565米高度的概念。数字合成的仿真3D画面,让这些公路的修筑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即便是没有参与公路修筑,没有纪实影像,受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公路修建工程的不易与宏伟。当今的数字特效技术已成功融入纪录片的创作空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给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表意手段。

(三)数字绘图改善立体式美学感知

数字绘图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技术产物,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于影视作品创作。[6]纪录片《最美公路》中涉及了大量的地域地图画面,为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纪录片几乎每集都采用了数字绘图技术,将涉及的公路修建区域进行直观展示。第五集《遁地》中的乌鞘岭隧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度较高的地名,导演将连霍高速整条所经区域通过数字绘图的方式按比例还原出来,在此基础上标明乌鞘岭的所在区域,从视觉上直观地为受众展示乌鞘岭所在的具体位置以及乌鞘岭隧道在整条连霍高速中的所占比例。在第六集《飞天》中,导演将位于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地域的北盘江隧道的所在区域在地图上标出,连隔江相望这一细节也由蓝色线条代表江水绘制成形,生动地展现了隧道及周围的地理环境。长3000多公里纵贯华夏南北的包茂高速也在地图上标明,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震撼效果。原本静态的平面地图通过数字绘图技术转化为动态影像,无需冗余的解说词,便可以提升画面的美感并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纪录片《最美公路》以经济、生态和文化视角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硬”成果;同时又从民生路、生态路和文化路三个层面开辟了工程类纪录片对于“软”实力的阐释,二者共同完成了中国故事的讲述。相较于其他工程类纪录片,《美丽公路》更注重内容叙事,叙事深度下沉至公路修筑中的个人,这对增强受众与纪录片之间的精神共鸣具有重要作用。在展示中国公路修建科技与成就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播了中国工程建设的良好形象,甚至国家形象,为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7]

纪录片《最美公路》海报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公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