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2-11-2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9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动画

计 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成为受众主要使用的媒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73亿,数量大幅增长[1]。在新媒体视域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手段、传播方式和技术创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是大视频时代的一种需求。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刻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2]。叙事视角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及技术美学的加持使历史题材纪录片由最开始的主题和内涵单一逐步变得活跃,内容和表现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在小屏化、视频化、年轻化的新媒体时代,叙事手段、传播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创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1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概念与类型

1.1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概念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称这类作品为纪录片而不是记录片。记录和纪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记录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生活景象不作任何修饰和改动的使用,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受众对于这种简单的记录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纪录,需要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创造性叙事。简单的记录不会激发受众的兴趣,创造性叙事的纪录才会吸引到阅听人。纪录片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3]。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它着重于再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它的叙事视角、目标受众和其他题材纪录片是不同的。

历史不能回去,但是历史中的人物、文化等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呈现给受众,历史题材纪录片可以从政治、文化、经济和宗教等多角度来向受众展示和呈现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1.2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类型

历史题材纪录片利用影像对历史文化、事件、人物进行记录与创造性刻画,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历史人物纪录片、历史事件纪录片、历史文物纪录片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初步发展阶段更多的是以意识形态、舆论宣传为重心,之后内容和主题逐渐多样化,但更多的是宏大叙事、受众群体精英化、传播平台单一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复活的军团》《公元一六四四》《幼童》《东方帝王谷》《铁在烧》等。新媒体时代,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技术的加持下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动画等,收视群体逐渐年轻化、大众化,纪录片视角平民化,拍摄对象日常化,叙事手段多样化,解说词更加口语化,播出平台多元化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历史那些事》《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书简阅中国》《大唐帝陵》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三集历史文物修复类纪录片一开始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后又被上传到知名的弹幕网站,引起了热议,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作品的拍摄团队和创作理念较年轻化,平民视角打破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讲述文物修复者与文物修复技术工作的日常故事,是这部纪录片最接地气也最成功的地方[4]。纪录片《中国》在电视端和网络端跨屏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动,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大唐帝陵》通过以唐代帝陵为线索、以数字动画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系统讲述了大唐皇帝陵墓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爱奇艺及腾讯视频同时播出,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历史题材纪录片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变化,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在传统媒体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媒介角色。在互联网时代,“小屏”逐渐取代“大屏”,传统媒体地位下降,电视的使用率和收视总量不断下跌,因此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应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2 传播方式: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跨屏传播

2.1 历史题材纪录片跨屏传播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视域下,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电视的使用率变低,受众跨屏使用媒介的行为逐渐频繁。根据调研结果来看,中国用户广泛存在着跨屏使用媒介的行为,可能同时使用电脑、手机接收信息。跨屏传播是指以电视节目内容为主体,通过不同的移动端来呈现节目内容形态,在各个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让受众随时随地可以接触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传播方式。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电视节目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等强势攻击的应对方法。

新媒体时代,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并且可能会使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所以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视域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提高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历史题材纪录片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通过影片的形式进行艺术性创作和传播,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美学。

2.2 历史题材纪录片跨屏传播的必要性

在技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视域下,观众的注意力被纷繁复杂的媒介和信息所分散,历史题材纪录片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极其需要创新。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介平台的单一性,历史题材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就可以吸引到很多观众的注意力。但在技术发达的当代,小屏的便捷性使得电视这种大屏的观众逐渐流失,历史题材纪录片只在电视上播放,吸引到的受众很少。因此,近几年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跨屏传播、多元传播,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书简阅中国》《大唐帝陵》等纪录片不只在电视端播放,还在哔哩哔哩、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移动平台播出,突破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观众流失、收视总量低、收视群体单一的困境。观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网络平台观看纪录片,同时移动平台不再只是单向传播,弹幕成为观众互动的有效途径,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可以就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发表评论,新媒体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互动的媒介环境。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题材纪录片跨屏传播、多元传播成为其发展的必要途径。新媒体平台具有可选择性强、互动性强的优势,所以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从传统电视媒体平台转为网络视频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观众收看纪录片的方式。观众以前只能在电视上观看,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观看,扩大了历史纪录片的传播范围。

3 叙事方式: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年轻化叙事策略

3.1 宏观叙事与微观视角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5]叙事视角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于作品呈现好坏的作用不言而喻。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同样的作品,就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视角的不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传播效果。视角主要分为非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基本类型。

叙事视角不同,作品的呈现方式不同,给受众带来的感受也会不同。早期历史题材纪录片有《中国远征军》《幼童》《新丝绸之路》《铁在烧》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叙事方法、传播手段在不断变化。近期历史题材纪录片有《如果国宝会说话》《书简阅中国》等,早期和近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历史题材纪录片主要应用非聚焦型视角,用来描述规模庞大、人物多、情节复杂的史诗性作品,这个时期大多是宏观叙事。例如,历史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层层揭示了秦军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历史真相。新媒体时期,很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采用内聚焦型视角来缩短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纪录片《书简阅中国》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利用私人话语视角讲述古人书信背后的美好故事,充分表达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当代的观众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3.2 叙事多维化和语言诗意化

在传统媒体时期,历史题材纪录片类型相对单一,没有针对目标受众群进行细分,收视群体精英化。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作品朝着年轻化和大众化发展。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和《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新媒体时代比较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作品的视角更加微观,收视群体和目标受众年轻化,其从多维度展示那个历史时代的文化,幕后制作人员加强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创团队年轻化,解说词诗性美,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随着技术的更新变革,影像时代到来,受众在观看不同时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时,会感受到镜头语言和叙事视角的变化。例如,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帝陵》,集地图动画、3D动画、壁画动画和诗经拍摄为一体,形式新颖。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不断创新发展,年轻化的叙事策略提升了纪录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吸引到了更多层次的受众群体。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必要的。

4 技术创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技术美学

4.1 技术美学的“真实性”

历史题材纪录片使用技术美学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不同于其他题材,真实性一直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首要属性。但随着叙事话语的变化和对技术美学追求的多元化,不少创作者开始追求精致唯美的视听画面,以此来贴合时代、吸引观众,激起阅听人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观看兴趣,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笔者认为,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使用技术美学,并没有使纪录片失去真实性,只是加强了纪录片的创新化表达,是“真实性”的另一种体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用技术美学,能够增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视觉震撼效果,不仅不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变得真实鲜活。

历史纪录片与一般题材纪录片不同。互联网时代,技术美学、演绎美学、纪实美学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性叙事手段。例如,2019年播出的纪录片《楚汉》和2020年播出的纪录片《大唐帝陵》都利用了多重影像、大量漫画和动画的技术美学来加强历史纪录片的创新化表达,其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造性表达手段,吸引了很多观众。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创作者对于数字技术要有更深刻的把握,尽可能地去呈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真实”。

4.2 技术美学的情景再现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了数字技术、数字拓片与数字线图技术、3D技术、动画、微观摄影技术等,依托技术美学进行多元化传播。《大唐帝陵》是一部动画与纪录叠加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其运用精良的动画元素和唯美的视听体验来演绎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有一种抽象的美学表征,历史记忆跃然于影像之中,吸引了很多观众,同时为影视纪录片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在传统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中,通常采用“遗址+实物+意象镜头+个体叙述”的方式,传统创作观点认为,任何形式的虚构都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6]。因此,将动画元素应用到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会受到很多人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但是用动画还原历史并没有改变纪录片的本体。动画作为一种表意符号,以技术美学形式演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给观众提供不同的观看体验,是为了解决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困境和发展困境。

新媒体视域下,运用技术对历史题材纪录片进行生动演绎,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表现。而且,创新化叙事可以提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魅力,让观众从当代视角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5 结语

黄昌林在其著作《电视叙事学》中认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7]。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短视频与移动平台的使用日益频繁,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从大屏走向小屏。在这样背景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叙事手段、传播方式和创作方法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跨屏传播、多元化传播、叙事视角平民化等。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真人、真事、真物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引发人们思考。历史题材纪录片通过声音和画面再现历史史实、人物和文物,可以满足观众对历史记忆的重构需求。在新媒体视域,历史题材纪录片为了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吸引更多的受众。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的动画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